个人资料
正文

温元凯建言恢复高考 领导批准四字被邓小平拿掉

(2018-05-18 19:40:34) 下一个

  77,78两届大学生毕业生,看看这篇文章,感慨呀。

曾建议恢复高考 他的意见只被邓小平拿掉四个字

京港台:2018-5-19 05:54| 来源:多维 | 评论( 8 )条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8/05/19/561986.html

温元凯,194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77年8月,这位年仅31岁的中国科技大学助教,受邀参加了中共中央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他与其他与会者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本文摘自央广网《温元凯:我的建议,邓小平只拿掉了四个字》。

 

  当年的七七、七八届现在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图源:VCG)

  北京时间1977年8月初的一天,温元凯正在上海家中过暑假。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把他吓了一跳。

  温元凯:“中央办公厅给你一个电话,邀请你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希望你明天赶到北京,参加这个座谈会。”

  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这个重要会议就是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拿到参会名单,温元凯又吃了一惊,33位参会代表绝大多数是科技教育界的老先生,温元凯是唯一一位40岁以下的代表。

  温元凯:“都是老教授,白发苍苍,其中有名的有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教授、清华大学的何东昌教授、南开大学的校长杨石先教授、吉林大学的校长唐敖庆教授、复旦大学的苏步青教授,这些都是很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童第周教授,中国科学院当时的副院长周光召教授。”

  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8月4日上午,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温元凯回忆,邓小平开场就说,他向中央请命分管科技教育,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是想了解大家对科教发展的想法,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看法,尽管发言。可是座谈会一开始就冷场了,最后不得不以“点名”发言的方式打破沉默。首先发言的是年纪最大、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杨石先教授。

  温元凯:“没想到杨石先教授一开口就开始自我检讨,他说今后一定要进一步下农村、下工厂,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改造。我注意到邓小平皱了好几次眉头,他也不好意思打断老先生的发言,因为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的。”

  第二位发言的是数学家、复旦大学副校长苏步青。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助手——18位副教授和讲师都被下放到农村、工厂,自己成了“光杆司令”。邓小平当即表态,把苏步青的助手全都调回来。

  温元凯:“当时我们听了就特别激动。邓小平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当时慢慢气氛就开始有点活跃,能够感觉到邓小平拨乱反正的决心非常大。”

  “我的建议,邓小平只拿掉了四个字”

  座谈会开到第三天,清华大学副校长何东昌谈到大学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痛心疾首。这一发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直沉默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突然开炮,将问题的矛头直指当时的高校招生制度,当时高校招生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立即成了讨论的热点。

  温元凯:“我就举手插话,我说小平同志,当前教育界最重要的问题是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我提16个字叫:‘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的发言立刻就对我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大家当然都楞了,什么叫四分之三?他说第二句话‘领导批准’可以拿掉。”

  被邓小平删减后的高校招生方针变成了: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座谈会召开时,当年的高校招生方案已经下发全国,仍然延续此前的政策。

  温元凯:“邓小平很厉害,马上就说能不能收回,我们推迟几个月,今年恢复高考,否则我们又耽误一代人。我当时记得邓小平讲完这句话,表完这个态,我们人民大会堂所有参加这个会议的代表,连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年轻女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五分钟。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2017年06月04日 15:46:33  来源:长沙晚报  16383人参与 862评论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们走进考场时的情景。资料图片

查全性教授近影。  此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长沙晚报记者范亚湘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青年学子们即将走进考场。但很多青年学子或许并不清楚40年前的情形:1977年8月7日的一份《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成为千万人心目中最珍贵的文件,甚至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这份文件意味着,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也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教授大胆建言,“恢复高考!”

小平同志一锤定音

“每到高考季,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情景。”1977年12月,著名作家韩少功通过考试,被当时的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录取,“我参加过1973年的高考,据说那次被视为‘资产阶级教育回潮’,所有考试成绩事后被宣布作废……”在那个讲究家庭成分的年代,韩少功本来对进大学读书不再抱有什么希望,没想到时隔4年后,他却有机会再次参加高考,而且“一考即中”。

记者采访和韩少功一样参加1977年高考的人,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被称为“恢复高考第一人”的查全性。

5月31日,记者的电话打进了住在武汉的中国电化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教授家,他的家人告诉记者,这几天要求采访查老的记者特别多,由于查老已是92岁高龄了,家人都会替他婉拒采访。“查老多次跟我们家人说过,当年他只是说了几句真话,真正决定恢复高考的人是小平同志!”

1977年8月2日,由邓小平亲自主持的科教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召开。就在会议即将结束的前一天,最年轻的与会者、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大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农民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大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热爱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占据了招生名额。”

全国1160万人参加考试,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

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当时在会议的秘书组,据他回忆, 查全性的话一出,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被查全性的一席发言感动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你们大家都注意听听他的意见,这个建议很重要哩!”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这时有人发现邓小平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还有什么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邓小平又问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大胆建言,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学子们重新感受到了曙光的照耀。数百万遍布在城乡各个角落的知识青年,或从报纸或从收音机里面获得了准确的信息,“高考”这个已经陌生了11年的语词,奔走相告。恢复高考的冬夏两季,全国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那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当年全国共需招40.1万名大学生,实际录取比例是29比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风萧萧_Fran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唐西' 的评论 : 对路。这也是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只要对的,就实施。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唐西 回复 悄悄话 当年在大学里听温的演讲,精彩。要是他提议恢复高考,那还得要好好感谢温教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