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华为窃密者 张昆 美国留学 就职高通公司

(2025-08-19 05:37:07) 下一个

尊湃通讯科技沉浮简史及思考

卓乎

张琨是个天才学霸。

1998年从北大附属中学保送到北大,就读于电子工程系;2001年,拿到了学士学位,随后通过考试进入中科院微电子所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

同年,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他也选择赴美留学。他在美国期间,先后就读于先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肯塔基大学攻读ECE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

毕业后他就职于高通公司,担任射频工程师,期间领导开发了多款Wi-Fi/Bluetooth等产品,其中包括QCA4002、QCA4004、QCA4010、QCA4020、QCA4024等低功耗物联网芯片,也参与了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包括IEEE 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x等,为Wi-Fi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0年是他在高通的最后一年,也是高光时刻,获得了当年高通年度最佳技术奖、最佳团奖、最佳项目奖等。

中国人在外企,尤其是在硬核科技的外企,很难在层级上有所突破,所以很多华人在外企里面一辈子撑死就是中层打工人,奉献巨大的技术价值,但是相对于回报甚少。这也成了国内企业挖猎外企里面华人优秀工程师常用的吸引点:给职级、给权限、给团队、给薪酬。

2011年,张琨受邀入职华为,组建Connectivity射频团队,据公开信息披露其在华为的职级为21级,这是打底年薪500万+的级别。和部分外企专家入职这些企业会遇到中外管理的“水土不服”而会在两三年内离职的情况不同,张琨在华为一干就是十年,期间主导了多款短距互联芯片,包括Hi1101、Hi1102、Hi1103、Hi1105等,这些芯片支持Wi-Fi、蓝牙、NFC等功能,发货超数十亿颗,应用于华为和荣耀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等产品。和在高通一样,他在华为海思期间也代表华为参与了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包括IEEE 802.11ax、IEEE 802.11ay、Bluetooth 5.0等,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8年,张琨及所领导的团队获得海思年度最佳技术奖,2019年获得海思年度最佳团队奖,2020年海思最佳项目奖等。

此时的张琨,集“高学历,全大厂履历,顶级技术,正值壮年”于一身。是继续打工,还是出来创业?这个选择上,他选择了后者。

这成就,这影响力,如果出来创业,在任何投资方那里都是香饽饽。所以大家也别黑小米,人家只是做了一个标准的投资方应该有的判断,而且小米投资了一百多家光导相关的半导体公司,不能因为这个出事就把小米拿出来黑,这一轮事件小米都是受害者,当然,华为是最大的受害者。

至于张琨与华为是否签署了竞业协议等,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的创业之路是一帆风顺。

2021年,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专注于Wifi-6芯片的研发和生产,陆续在南京、上海、深圳设立研发团队。基于张琨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核心团队也是堪称全明星阵容。占股0.76%的董事周赟,曾在华为海思担任主任工程师,拥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士和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参与了多款基站及近场互联芯片的开发,主持了2代WiFi AP芯片的开发交付。核心团队都来自海思、高通、Marvell、展锐等顶级芯片大厂,80%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毕业于清、北、复、交、东南大学等985院校和半导体专业,软件、数字、基带、射频和模拟等各核心子领域都有着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开发和量产经验。

而在融资方面更不用担心,成立之年,三家投资机构参与了其天使轮,融资金额接近1个亿,2022年上半年十几家投了其Pre-A轮,金额数亿,同年9月又有5家机构投了PreA+轮,金额数亿,这些全是知名创投机构。

按照张琨对尊湃通讯科技的介绍:“与国际厂商相比,全球大部分的路由器设备在中国生产,尊湃科技从距离上能更近服务客户;面对国内厂商,尊湃通讯具备经验和技术优势。Wi-Fi 6 相对Wi-Fi5由于性能提升对架构有较大升级,在产品的软件、算力、数字、基带、射频和模拟等各个核心模块都存在较大门槛,综合能力强的公司才能打磨出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尊湃通讯拥有建制化、有经验的团队,研发速度具备优势。在服务客户时,尊湃通讯会提供包括芯片、软件甚至产品样机测试在内的一整套完整解决方案,并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在家庭及企业都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安防报警、智能门锁、门磁报警器、无线路由器、门禁对讲机、智能网关、燃气报警器、烟雾报警器等”

可以说,尊湃科技是基于“高通+华为”的顶级技术沉淀为基础,以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打法去运营,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2023年开始,尊湃通讯科技似乎陷入动荡与不安,此后CEO更是一度失联。

2023年8月,华为全资子公司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请求冻结尊湃通讯及其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银行存款9500万元,或查封、冻结、扣押价值相应的其他财产。华为指控尊湃通讯侵犯了其Wi-Fi技术的标准必要专利和商业秘密,并要求尊湃通讯赔偿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在诉讼过程中,华为申请冻结尊湃通讯9500万元财产,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尊湃通讯科技表示尚未收到海思方面的起诉状,也不清楚海思的诉讼理由,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2023年12月21日,上海经侦ECID官微发布的通报《上海警方侦破侵犯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再次引发大家的关注。

按照警方的原文通报:经查,2021年2月,权利公司原高管张某、刘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在离职后设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诱导多名原权利公司研发人员跳槽至其公司,并指使这些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权利公司芯片技术信息,抄袭并运用于张某公司设计的同类型芯片上,企图以此非法牟利。经鉴定,侵权芯片技术有40个技术点与权利公司商业秘密的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张某团伙的窃密行为,导致权利公司商业秘密灭失,应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研究开发成本、实施该项商业秘密的收益等商业价值来认定造成了权利公司损失。

张琨和他的尊湃通信科技正式从顶峰跌落到谷低,围绕着知识产权和人才流动的纠纷,是中外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从当年的英特尔和AMD之争,到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专利之争,都是如此。

抛开商业诉讼等角度,从尊湃通信科技的沉浮史看,单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我们需要去思考4个问题。

对于创业公司的创始团队而言,如何从引导和管控团队在技术开发和专利使用的行为,以规避因此带来的风险。

顶级技术专家出身的创始人,对于人力资源的认知往往存在着先天性的欠缺,因为他们的人生一路都是“开挂”过来的,对于管理粗放生硬,重研发,轻人资和运营是这类公司的通病,人力资源在里面没有话语权,但是通常风险的管控的源头就是对人的选用育留的管控。能够和技术出身的老板进行顺畅交流并且获得信任,是这类公司所有HR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如果这个HR对于技术和市场不够了解,那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组织而言,如何管理好在职的核心员工,使其能够持续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己的诉求,以避免流失?

技术核心员工的离职,根本原因是公司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其诉求(成就感、收入、职级、技术→管理),但是导火索往往是认为直属领导是个“水货”(尤其是中层,PPT吹嘘遛马,爱抢下属功劳)。技术工程师其实很简单,最核心的就是在技术上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很多老板认为加钱就可以弥补一切不满,其实是错误的),同时减少其在不必要的事务的精力消耗(开会、汇报、人情往来)。

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未来的管理模式上,公司与核心技术专家的关系不再是如今的雇佣关系、职级关系,而是一种新型合伙人的关系,专家在擅长的领域贡献价值,也享受足够的空间和待遇,类似于欧美一些独立实验室和企业的关系。

对于组织而言,如何管控好掌握者核心商业或者技术资料的离职员工?

预防总比“治疗”划算,如何让员工在在职期间就可以把其产出以可吸收数据的形式留存,如何让员工融入组织的流程避免员工流失技术断档,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靠情分在一起共事,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但是组织长期发展依托的是制度,对大多数人而言“同甘容易共苦难,共患难更是难上加难”。而对于核心的离职员工,在竞业协议上的的签署和执行也是需要花心思的,有多少企业又不想掏钱又想员工遵守竞业协议,想方设法在薪酬包就设置“陷阱”,要么就是在离职的时候各种小动作规避赔偿和补偿,其实这种小聪明,得不偿失,离职员工愤怒,在职员工也心凉。合规运营,始终是企业风险管理最低的成本。另外对于在职员工对公司信息掌握的边界到底如何界定,以避免离职员工以掌握公司一些“信息”要要挟,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对于准备有想法离职的员工,是选择跟随“前领导”加入创业团队还是继续在行业内选择新企业?

经常用互联网平台消费的经验告诉我们,“杀熟”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尤其是整个团队多人跟随“领导”集体跳槽到某个组织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斗镇痛。你选择的不仅仅是“前领导”,更要看到“前领导”身边的人有哪些,是否靠谱,以及这个组织在过往历史的团队变动情况,财务实力,管理模式,再做思考。

职场就是江湖,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尊湃窃取华为技术案判了,14人罚1350万元,技术或泄露境外

2025-08-04 : 科技虎虎 

惊天窃案落幕!华为1.8亿罚单背后藏着更大谜团

一个神秘U盘引发的连锁反应,让14人锒铛入狱、1.35亿资产蒸发。

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偷走的华为“命根子”,此刻可能正在大洋彼岸的实验室里被拆解分析。

张琨捏着那张六年刑期的判决书,手指关节捏得发白——这位曾经的华为技术大佬恐怕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技术搬运”大戏,会落得如此下场。

整整14人栽进法网,1.35亿天价罚单砸下,近亿资产遭冻结,连偷来的技术数据都被碾成了电子粉末。

这场针对华为Wi-Fi 6芯片的世纪盗窃案看似尘埃落定,可有个致命疑问悬在所有人心:那些被窃走的国之重器,真没溜出国门吗?

这伙贼人作案可讲究了,压根不是小打小闹!

张琨带着几个华为海思的老部下,前脚刚离职,后脚就捯饬出个“尊湃通讯”。

这帮人玩得够狠:一边拿高薪股份当诱饵,从老东家嘴里生生撬走20多个技术骨干;一边指使内鬼在华为工位上搞小动作——电脑截屏、手抄笔记,能用的阴招全用上。

硬生生把华为压箱底的40多项Wi-Fi 6技术机密,当自家菜园子里的白菜给薅了个干净!

专业鉴定结果惊掉人下巴:尊湃搞出来的玩意儿,和华为商业秘密重合度超90%——这哪是借鉴?分明是开着卡车明抢!

华为为研发砸进去的数亿真金白银,还有本该落袋的巨额市场利润,全被这伙人卷跑了。

更扎心的是,这些流失的每一分钱,都是中国科技家底的血肉!有人要问:华为安保森严似铁桶,咋就被钻了窟窿?

关键就在张琨这人身上——他在华为海思混了整十年,坐稳21级技术总监交椅,Wi-Fi芯片那点门道早被他摸得门儿清。

可您细品他履历:跳槽华为前,人家在美国高通端了五年射频工程师的饭碗(2005-2010)。

他前脚离开华为,后脚立马拉起队伍单干。

更蹊跷的是资本市场的热捧!

小米旗下瀚星创投抢着入股近10%,风投巨头高榕资本绕道香港拿下16.49%股份,连地方国企都来掺一脚。

资本疯抢为哪般?

全球Wi-Fi 6芯片年出货几十亿颗,肥得流油的市场啊!

华为手握22.9%核心专利的“凌霄”芯片,本是行业扛把子。

研发这种高端货?没几个亿启动资金、三五年苦功根本玩不转。

可尊湃呢?靠偷来的技术地基,两年就搞定A轮融资,估值火箭般蹿升几十倍——这哪是创业?简直是武装抢劫!

这伙人对法律的蔑视更让人瞠目。

华为在Wi-Fi 7领域布下482项国际专利,全球厂商想用都得乖乖交钱。

尊湃仗着小米等资本撑腰,不仅偷技术,竟妄想绕过专利墙直接量产。

张琨更是嚣张——竞业协议墨迹未干就顶风作案。

最令人脊背发凉的是:他很可能借着“国际技术交流”的幌子,把赃物倒腾给了境外买家!

那些被窃的国之重器,真没流出去?蛛丝马迹细思极恐:

1. 尊湃偷的Wi-Fi 6路由器芯片,能用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命脉领域。落到外企手里,凭借其技术积淀,反向破解易如反掌。

2. 张琨揣着美国护照!双重国籍+高通华为双重背景,让技术外流路径扑朔迷离。

3. 最露怯的是高通——案发后火速解散上海Wi-Fi 7团队,技术资料销毁得一干二净。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架势,没鬼谁信?

这次重判是杀威棒,更是醒脑钟!

国家亮明态度:谁敢偷技术根基,就往死里打!

想想华为每年砸千亿搞研发,工程师熬秃了头才磨出的成果,差点被几颗老鼠屎端走。

若纵容此风,行业将坠入互偷互抄的深渊——你扒我的皮,我抽你的筋,谁还肯埋头搞真创新?

历史血淋淋的教训摆着:当年日本半导体为何跌落神坛?抄袭美国技术惹毛对方,被欧美联手摁在地上摩擦了二十年!

华为的绝地反击更显硬气。

从Mate60开始,手机芯片型号成“谜”,拆机?瞪瞎眼也看不穿!独创的“超维封装”技术,拿金属中框和散热层把核心区裹成铁桶——这招既是对技术的物理封锁,更是对窃贼的霸气宣言:趁早死心吧,现在连门缝都焊死了!

这场博弈昭示一个血淋淋的真理:科技争霸路上,偷来的锣鼓敲不响!

张琨们把牢底坐穿也赎不清罪孽,1.35亿罚金更填不平技术泄露的黑洞。

唯有让原创者挺直腰杆吃肉,让盗窃者跪着喝风,中国科技才能真正长出钢牙铁骨。

当每个工程师都知道——你的心血会被珍视而非窃取,你的熬夜值天价而非白工,这片土地才会迸发碾压世界的创新核爆!

尊湃芯片窃密案细节曝光:有人白天在华为,晚上去尊湃

 

观察者网  2025年8月8日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张广凯)

“人员整编制挖角”、“白天在华为,晚上在尊湃”、“内外勾结窃取保密信息”、“伪造离职假象”......骇人听闻的“尊湃窃取华为芯片商业秘密案”细节曝光,该案致使14人被判刑。依据现有信息复盘,这个窃密团伙可能在成立尊湃之前,就在谋划非法牟利的犯罪行为。

8月8日,观察者网从接近案件的人士处获悉,早在2020年底,窃密案首犯张琨(美国籍)就先拉拢了其在华为海思的原下属刘某,随后又拉拢周某、周某和顾某某等人,形成了一个WIFI芯片核心高管团队,再由这些人对原华为产品端到端人员整编制挖角,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封装等各个环节,员工共近百人。

2021年初,尊湃正式成立,对外称专注WIFI6芯片研发和生产,创业第一年海思前员工占比高达60%。

当然,这些海思前员工并非一次性加入尊湃。为了掩人耳目、里应外合,他们分批离职,多人在职华为期间,周末到尊湃工作;周某、周某和王某某,甚至白天在华为,晚上去尊湃。

知情人士对观察者网透露,这些离职员工为了规避华为的竞业限制协议和其他风险,甚至改了名字,比如高管周某化名胡某,高管顾某某化名杜某某,王某某化名王某扬。他们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在于窃取了保密信息。有20多位原华为员工离职前大量访问非本职工作文档,通过抄写、拍照、截图等方式窃取芯片电路图、版图、规格参数,以“投名状”入职尊湃。

图源:上海经侦

图源:上海经侦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华为已有保密措施的情况下,有人竟内外勾结窃密。比如在尊湃研发过程中,刘某、张某某、高某与华为多名在职员工(屠某某、赵某某)内外勾结,通过手抄和截屏方式窃取保密信息;何某某更费尽心机绕过安全系统获取公司机密,将芯片版图、电路图截屏后通过华为内部通讯工具将部分技术信息层层转发到公司外部,用于入职尊湃后使用。

就是在这些无法见光的行为下,尊湃还连续多轮融资。2022年5月,尊湃获得10余家机构数亿元Pre-A轮融资。同年11月,该公司再获得Pre-A+轮投资。2023年1月,数家机构参投尊湃A轮融资。

一边忽悠投资人,张琨、刘某等人还一边做着掩人耳目的动作。2022年11月,尊湃先通过窃取信息做出第一版芯片后,然后改头换面修改成第二版,再把第一版删除掉,以逃避法律责任。他们甚至还伪造了刘某离职的假象,来掩盖刘某盗取商业秘密的事实。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2023年底,在公安部指挥部署和江苏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了尊湃侵犯华为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查扣存储侵权芯片技术的服务器7台,在侵权芯片投入量产前及时予以查处。经鉴定,这个窃密团伙的侵权芯片技术,有40个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的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导致华为的商业秘密灭失。

就在东窗事发前,张琨已经有所察觉。知情人士对观察者网透露,2022年11月,张琨曾紧急前往代理律师事务所商讨应对计划,统一更换了新手机,并组织人对尊湃的服务器、公司邮箱、个人办公桌面云、个人办公电脑等进行了清理与转移,删除证据。就在所谓研发过程中,张琨还试图通过反向工程规避侵权风险,但至被抓捕时,仍未拿到反向工程结果。

最终14人被判刑,首犯张琨在内的5人实刑,总罚金1350万......这起足以载入中国芯片历史的商业窃密案,不仅给对尊湃造成毁灭性打击,更让不少本来前景可期的人前途折戟。

尊湃窃密案一审判决结果

尊湃窃密案一审判决结果

此案中的刘某曾经是一位超级学霸,他考上北大后曾因沉迷游戏被劝退,复读后又考上清华。但就是这样一位高材生,工作后却因经受不住高薪及期权利益诱惑,非法利用职务之便,勾结海外工程师,获取关键技术为尊湃所用。最终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期1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70万元,丧失大好前程,沦为阶下囚。

还有人是一时糊涂酿成大错。工程师赵某某,曾帮助前同事(尊湃案涉案人员)校准技术方案,为尊湃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提供支持。虽然在整个过程中,王某某没有收受任何好处,但最终也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期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

有人更一错再错。工程师王某某在华为曾因窃密被处罚,却不知悔改,后改用化名王某扬,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将抄录的海思关键技术作为“投名状”交给尊湃。最终他因犯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9个月,缓期1年9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70万元。

尊湃一案,体现了华为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保护员工智力成果的决心,同时也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多经验教训。该案警示企业,要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同时也再度警醒所有试图投机取巧、走捷径的人,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正不断提升,不要试图挑战法律的底线。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