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咖啡的颜色

(2024-06-10 09:11:20) 下一个

咖啡的颜色

  应帆

 

后疫情时代,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渐渐习惯一周两天在家、三天去办公室的上班模式,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作息。

要说在家和在办公室的一大区别,那就是在办公室上班的日子要喝咖啡。每次到办公室,登陆上网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本楼层的小厨房,用那看上去很摩登先进的咖啡机磨一杯咖啡,加了奶,搅拌均匀了,捧着咖啡再回到自己位置上坐下来。看着杯子上方袅袅而升的香气,时不时呷上一口,心理上就感觉已经可以迎接一天的工作和挑战了。

我对咖啡其实没有太多的苛求,完全就是为了提神醒脑,免得午饭后在办公桌上闹出打瞌睡的洋相。但是每次看到公司小厨房那个咖啡机给予的各种选择,也会犯起选择困难症,比如有黑咖啡、低因咖啡、拿铁、浓缩咖啡、卡布奇诺等等。第一次用这咖啡机的时候,我几乎有点不知所措。

尝试了几次,我最终选定、并一直持之以恒的是菜单上名叫“绿山早餐”(Green Mountain Breakfast) 的一款咖啡。“早餐”的定性之外,更让我神往的是“绿山”之意境。而这两个字里头,“绿”当然又是更让我心动、心定的颜色,仿佛在这颜色寡淡的公司小厨房里,也可以想象“悠然见绿山”,或者至少“悠然品绿山”。

说来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咖啡的颜色人尽皆知,偏黑近褐,或红或棕,苦涩里传香气,暗黑里提精神;但偏偏这一款“绿色”咖啡让我情有独钟,提神的同时,还觉得它会有安心的功效。

“绿色”并不是唯一能增加咖啡品牌魅力的颜色。在纽约大街上一走,咖啡店俯拾皆是,很多也喜欢用颜色来招徕贪咖啡杯的人,比如分店随处可见的、来自加州的蓝瓶咖啡(Blue Bottle),来自澳大利亚的蓝石路咖啡(Bluestone Lane),此外还看到过白桦树咖啡,黑狐咖啡等等,似乎都喜欢用颜色来做营销策略。

仔细想想,纽约街上咖啡的颜色如此“五花八门”,或许也是因为受到茶和酒的影响。同属饮料类,茶喝酒都在颜色上大做文章。比如,虽然茶水的颜色最终脱不了暗黄的底色,但光从茶叶上大家就可以分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等等品相。酒也一样,白酒、红酒、黄酒、清(青)酒之外,据说还有紫酒、橙酒、绿酒、灰酒、黑酒等。又听说评价葡萄酒的时候,专业酒评家们会有更细致的色阶划分和描述,比如金色、青柠色、琥珀色、石榴红、宝石红之类。套一句网络流行语,光是想想看这些炫目的颜色,“我也是醉了”

人类当然从来就是颜色控。“见色起意”,细究起来,这个成语并不是说看到美色而起歹意,其实可以是一阵见血的心理学总结。每一位饮者,对着每一种饮料,显然都有自己心仪的颜色,饮料的品牌之外,它们的颜色也似乎能决定一个人的心态、身份和喜好。

说回咖啡的颜色,“绿山咖啡”当然不是绿色的咖啡(虽然据说有绿色咖啡豆可食用),而不过是一个招牌,用来给予饮者各种心理暗示的营销策略罢了。其实公司大楼一层就有更高级一点的、但并不免费的星巴克咖啡。星巴克最早的商标是一个黑色的双尾赛壬,后来加上绿底白字的圆形边框,但从2011年起,就是纯粹的绿底白妖造型,简洁又鲜明,具有世界品牌的辨识度。看上去,他们也是意识到了绿色对于咖啡的重要性和咖啡饮者的吸引力。

只是对我这样不求甚“品”的咖啡饮者来说,永远记得的也许是《纸牌屋》里面的一个小人物曾经握着一杯星巴克咖啡说:好久没享用过这么美味的咖啡了。

想起去年夏天在伦敦玩。每天在外面跑,更需要咖啡提神助力,同时也觉得一个城市的咖啡店似乎也会给人机会来品尝这城市的风情。

伦敦的咖啡店倒不是以色诱人,却也常有令我莞尔乃至瞠目结舌的名字。比如他们有一个家叫“请改变”(Change Please)的咖啡连锁店,而在金融区附近看到一个小小的店,赫然就叫“改变生命的咖啡”(Life Changing Coffee)。初看之下,觉得是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党”,但回头想想,谁又能否认,一杯咖啡、乃至一杯咖啡的颜色、甚至只是咖啡名字里的颜色,往往就能改变我们一早、一天的情绪乃至生活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