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ChatGPT生成)◆ 每逢佳节 ·应帆· 又逢佳节:今天在网上跟人聊天儿,才晓得今儿是元宵节。这边风雪迷漫,看月亮是一件过份的奢求;汤圆要到中国店去买,只是路途遥远生滑,那心思动了动,就又给吓回去了──仿佛春生的小草,在二月里抬抬头,还是继续酣睡了。 好像转眼间,就在这里呆了一年半了。中秋节和春节都已经过了两个,感恩节和圣诞节自然也花开二度了。出国前,以为会在洋人的国度里多多享受洋节的气氛,经了这年余两次的生活,那种企盼以致企盼里面的欣喜却都慢慢地无疾而终了。遗憾的却是,对中国的节日也慢慢地陌生起来。 98年的第一个中秋节,和室友分食了一块月饼,他去亲戚家里。科大的朋友公辅问我在干嘛想干嘛,笑着说自己想看月亮,看水中的月亮。他就当了真来接我,把车开到附近的公园里。公园临湖的,但是晚上九十点钟,我们跟月亮在湖水的同侧,波面上隐约有些光亮,那一轮水月却还是难窥全貌的。两个不甘心,又驱车到本地的P&C连锁店边上的桥上看月亮。那一溪水,从山上下来,秋天了,也就剩薄薄的一层,勉强捧出一圈闪烁的光亮。两个站了半日,说笑了一气回来,想想,还是坐下来准备将来的考试了。第二天课上,和那个ABC张嘉敏同说昨天回去路上,看见东边月亮初升,又大又圆的,先还以为是房顶的一盏琉璃灯呢。倒感叹了一回。 春节到的时候,这边的大学大多已经开始春季学期了。第一个春节不是周末,但学校里安排免费的中国食品,还请了纽约的舞狮队来助兴。我上完了课,穿过晴冷美丽的校园,想看舞狮的表演。到了何氏广场,却只看见几个功夫装束的白人站在那里说笑着。后来才知道他们已经演完了;又听说吃免费午餐的中国人太多,组织者只好在每个已领食品的人手背上画一记号以防再领,心里有点恶俗的感慨,却也罢了。 按照家乡的风俗,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汤圆的,我前面一日晚上,就煮了十来只芝麻馅花生馅的汤圆,吃之前,跟家里打电话,因国内正好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往年在家,都是母亲先起来,开门炸鞭炮,在我们兄弟俩的枕边放了糕片,再下汤圆,再迎来送往村子里来拜年的年轻人。我们迟些起来,第一件事却是给爸妈拜年的,说些“身体健康”的喜话,然后忙着吃了汤圆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这回,母亲在那边冲口就是祝愿“我大儿子新年学习进步身体 健康天天向上”的一大串喜话,叫我有些欲哭欲笑的冲动。母子俩都讲高兴的话,心里倒说这样挺好的;后来要给三爷拜年,母亲叫来了,我问了两句他们的近况。因为跟父母常通电话,和三爷却一直没有说话的,再听见他熟悉的声音不习惯地隔着电话给我讲“新年顺利”的话,眼睛不觉有些湿润。三爷刚说了句话,就忙着道:“电话费贵。就这样吧。挂了挂了!”挂了电话,百般伤感,一边盛了汤圆来吃,一边想中秋时候打电话回去。母亲说:你出国了,你弟弟在厂里加班,你爸爸在供销社值班,我们一家四口人却在四个地方过节……一夜乡心几处同,人生的种种我们都是必得亲自去体验的呢。 去年的中秋,也是好的天气好的月亮。在实验室里忙了一天,坐汽车回来,路过西校区,想起中国学生学者要在这里搞联欢,就顺脚下车找过去了。他们组织的倒好:墙上贴了许多谜条,猜着有奖的;另外准备了许多月饼之类的中秋食品,供大家品尝;又有电影室,放着《甜蜜蜜》;还有专门的房间唱卡拉OK,跳舞……混了半日,兴味盎然。后来跟小李一起回来,他猜谜得了许多讲义夹,非要送我一个,笑着谢了收了。 今年的春节,恰好是周末呢。我却没有去年的兴致了:去年不仅去中国店里买了汤圆,还买了肉馅回来,自己兴致勃勃地炸肉圆,因这肉圆也是家乡年菜里头最重要的。今年还是打电话回去,父母都在家,说说天气新年身体,也就挂了,每周都打电话的,并没什么太多特别的话。后来又给许久没联系的国内朋友打电话,从黑河到扬州上海,每个一聊就是许久,挂了电话就担心这个月的电话账单不晓得是什么巨额数字呢。也有两个朋友给我打过来,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徐州,在遥远的异乡听他们依然熟悉的声音,心里感动不已。 学生会还组织了联欢会,我们去迟了,站着看了会儿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又看人跳了会舞,却没什么意思,就早早回来了。在家里翻唐诗,却看到一首刘长卿的《新年作》,开头一句“乡心新岁切”倒镇住了我,又有“天畔独潸然”“春归在客先”的句子,心生怅惘,却又为新年“得”这“新”诗,杂生出几点模糊的喜悦来。后来又在家断续看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感觉倒没有去年的好了;不过看完了,才觉得这年也真过去了。 来美后的第一个感恩节,在《时代》周刊里看到专题报导,说“感恩节让我们年年不顾旅途遥远,回家与亲人团聚;家,就像地球一样,她美妙的地心引力让我们永远想着回去”。我跟着楼下信教的夫妇去参加他们的教友聚会,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唱赞美诗,倒也其乐融融。第一个圣诞节,自己在底特律的朋友那里,晚上是在当地的台湾牧师家吃火锅,又做送礼物的游戏。我本是生客,拿了一样小小不起眼的礼物就坐在角落里。那个高瘦的台湾男孩却要了我的小礼物,让我有机会取另外的礼物。礼物本无所谓,只是他那份让我参与的心思却长存在我美好的记忆里。 第二年,教会跟我们这些没有信教潜力的人却有些不相干的意思了。感恩节,室友带人回来聚餐,自己跟着吃了一回自做的水饺;圣诞节,自己一个人在家里,费心费力地烧了两块鱼片,又从店里买了只烤鸡回来“饕餮”了一顿;外面风雪连天,我心里只盼着天气快些好,让我好去南方跟大学同学会合。 相比中秋节和春节,元宵节本不是那么勾人心思的。这回又是周末,我倒想起有一年春节后返校的事情。开学正是元宵节前后,我想十四走,家人不喜欢那个“四(死)”,而我又不喜欢十三,他们更不让我十五出门,后来只好十六再走,却赶上春运大潮,结结实实挤到南京又挤回合肥去。到校又迟到, 写信回去抱怨,父母忙着用“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话来说……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父母过去常常这样挽留着的,如今常常这样劝慰着的,让我在异乡对“佳节”渐渐淡漠的时候,依然会不时想起“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古老的诗句、生出这样传统的情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