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有金庸相伴的日子

(2018-12-28 11:48:36) 下一个

                               
       和金庸有关的记忆

    十月三十日,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一时引发多少人的追忆和怀念。就我而言,读金庸书,
看金著改编的影视剧,却更多是跟人联系在一起的。

    记得最早接触到的金庸作品是连环画版的《射雕英雄传》。那时村子里的帅家大伯,平常以弄渔为生,
不知哪里买来一套连环画册,于是他看,他的儿子帅三看,帅三又引得我这个好朋友看。至今记得连环
画里的江南七怪形象,犹以妙手书生朱聪和他的绝技“妙手空空”让我印象最深刻。

    上初中的时候,不晓得我的堂姐爱珍从哪里借来一本《侠客行》。她如痴如醉地看完了,还没到人家
要求的归还期限,就又十分“仁慈”地借给我过瘾。那两日,我中午、晚上到了家,饭也顾不得吃,就忙
着钻进石破天的奇特世界,看他到底怎么解决“我是谁”的身份之疑。当然,那里面什么丁不三、丁不四
之类人物的搞笑,也让初谙世事的我读得时时捧腹,倒引得母亲大人骂我“是不是看书看痴的了”。

    八十年代,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风靡大陆,翁美玲的狡黠黄蓉、黄日华的憨厚郭靖等人物更是攫取
了亿万观众的心。当时,当地电视台播放《射雕英雄传》引得万人空巷,风传因此弄得工厂里工人不上
班,学校里学生不上学。问题如此严重,县里的电视台直接被勒令停止播放。电视台不让放,许多录像
厅就开始放录像,而且突破电视台一晚上最多三集的限制,可以看得更加过瘾。

    我们当时读高中,即便暑假也都要在学校补课一个月,因此并没有多少时间看电视。有一个星期天,
我们难得放假,我就去城里一个亲戚家玩。亲戚家的大儿子和我年龄相仿,但是我们两个一时并说不
上什么话。吃了饭,阿姨叫她儿子带我上街去玩玩。我们寻思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两人都喜欢的
事情,那就是去录像厅看《射雕英雄传》。记得那个下午我们连着看了好几集,最后眼睛通红地出了
录像厅。

    到后来,慢慢把金庸的许多书都看了,甚至连书摊上冒充的“全庸”的著作也不放过。电视剧也补了
不少,不仅看了香港无线八三年的经典版本,还看了许多翻拍版。我后来对写小说有兴趣,看到金大
侠把年轻时天真狡黠的黄蓉演变成一个城府颇深的中年女子,更为佩服他在人物成长方面的深刻洞见。

    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室友洪东是个武侠迷,书柜里就有好几套金庸的小说。纽约上州的冬
天寒冷漫长,而且常常大雪封门。那些飞雪连天的日子里,在暖气充足的公寓里读一本金庸有关射雕、
逐鹿或者雪山飞狐的书,竟似是世上最美的消遣了。

    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细节:那年国庆节,我们去看湖上的烟花表演,十分尽兴。回家后,我找出
《神雕侠侣》,又读郭襄十六岁生日、杨过送她烟花作礼物的情节。书里有插图,插图背面写道:
“西山同窟鬼各放一个烟花,组起来是‘恭祝郭二姑娘多福多寿’十个大字。十字颜色各不相同,华丽繁
富,妙丽无方,高悬半空,良久方散。群豪欢呼喝彩。”


    短短几句话,不仅文字简洁优美,更有瑰丽的想象和神奇的江湖。窥斑见豹,这大概就是金庸留
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了。


    又:前些日子,李泽厚在一篇悼念金庸的文章里说金庸八十年代赠他6千美元而他因为嫌钱少、
觉得金庸“小气”而拒绝了,一时引得多少人吐槽。如此倒觉得:做个普通的读者,也可算幸事一种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应帆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山小妖' 的评论 : 真的粉丝!其实他的作品也带动读者阅读其它武侠作品的热情,比如古龙和梁羽生的。
应帆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洋葱炒鸡蛋' 的评论 : 哈哈,做老师的福利,也是做小姨子的福利。:)
应帆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rincessannie' 的评论 : 是说金庸(而不是高晓松)吧?:)
princessannie 回复 悄悄话 高晓松的节目最近有两集是跟史航谈金庸的,听后又获得一些对于他的知识。一个既有天赋又极有爱心接地气的当代作家
洋葱炒鸡蛋 回复 悄悄话 我看的第一本是射雕,还是我姐夫收缴他班上学生的!看完上册后,姐夫请那位学生把下册带到学校来 :)
南山小妖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基本每本书看了好几遍,特别是暑假时。连全庸也没放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