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跟哪本书、哪首歌或者哪部电影相遇相视,也是跟人的相识相知一样,有些缘分的因素。比如最近在Netlix看到的、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编剧、导演并兼摄影的《罗马》。
先是在12月17日那期的《纽约客》上看到Anthony Lane写的评论,然后是在下一期的《纽约客》上看到大幅的宣传页面,圣诞假日在家浏览Netflix,就看到这个片子在北美影院放映的同时也在网上播出了。于是网上看了,觉得蛮不错。
这是一部黑白影片,画面有一种难得的沉静悠缓的韵味。故事发生在1970年前后的墨西哥城郊一个叫罗马的地方。女主人公克莱奥在一个富人家做女佣,因为女厨子认识了她男朋友的表弟费尔明。在照顾主人夫妇、四个孩子之余,克莱奥和费尔明出去玩,逛公园,看电影,去旅馆开房。某一次看电影时,她告诉费尔明自己可能怀孕了。费尔明先说很好,然后借口要去厕所,然后,就再也没回来。克莱奥拿着他遗留下来的夹克,随着人流走出影院,在电影院前万花筒式的市井景象里,茫然无措地张望着,等待着,最后不得不接受、吸纳、消化这巨大的失望和现实。
当然,这只是大约前三四十分钟的叙事。与此同时,男主人抱怨家里一团糟、常踩着狗屎之后,告别妻小,离家去魁北克开学术会议。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克莱奥告诉女主人索菲亚自己怀孕的事情,索菲亚的反应人道而温情,而且带着她去医院看妇产科医生。
大肚子的克莱奥不甘心地找了一次费尔明,带着更大的失望回到主人家。在她临产之际,索菲亚的母亲特蕾莎带着她去选购婴儿床。其时一场学生运动引发的骚乱和屠杀正在墨西哥城如火如荼:1970年6月10日的“老鹰扑杀行动”,近120名抗议者被杀害,电影也直面了一个年轻女子男友被枪杀后呼救嚎哭的场景。面对持枪的费尔明,克莱奥的羊水破了,然后在骚乱引发的交通拥堵中赶往医院。
在这里,我看到了最让我触目惊心的一组电影镜头。克莱奥生下的女婴没有心跳,小儿科医生就在旁边的病床上给那刚出生的婴儿做心脏起搏,并最终无功而返。“尚未得到,就已失去”的巨大伤痛,在阿方索·卡隆的黑白画面里,残忍而冷静,留与观众无限的回思。生命里的疼痛、惊恐与欢欣,在除夕之夜的一场山火以及度假时孩子们在汹涌海浪里经历的水里逃生,也都有令人动容的镜头表达。
这也是这部黑白影片为什么能吸引眼球的一个原因。导演(或者说摄影师)镜头下呈现的生活,除了主人家豪宅大屋里的种种(比如楼梯口书橱上的一尊佛像)和人群(两个女佣的日常生活,四个小孩子的欢乐和愤怒,女主人的沮丧和挣扎等等),也有墨西哥城里的喧闹,乃至墨西哥乡下的杂乱。克莱奥去乡下小镇找费尔明,下了车后,地面上到处是水洼,行人踩踏着简易木板过水洼的情景,让我顿生好像在哪里见过的熟悉感觉。而一些平常事物,比如天上缓缓而过的飞机,院子里不停出现的狗屎(据说这里用了特效),克莱奥清洗院子时水龙头冲起的带肥皂泡沫的水,大海里飞涌的浪花从欢笑到狰狞,都像诗歌里的意象一样,以丰富的电影语言进入观众的视野和思考。
出演女主角的演员Yalitza Aparicio像一个典型的墨裔年轻女子(乍看有些凤姐的样子),表演朴实而从容,很好地诠释了导演“给旧日墨西哥城写一封情书”这样的意境。据说她以前从没有过触电经历,但是有幼儿教育的学历,所以她在电影中和四个孩子的相处让人觉得自然、流畅而舒服。
不由想起2004年的《万福玛丽亚》,里面的女主同样未婚先孕,因此沦为哥伦比亚毒贩的工具。女主演Catalina Sandino Moreno那时也是首次触电,不仅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还获得了200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导演阿方索·卡隆也值得一提,他最先得名于《你的妈妈也一样》(“Y Tu Mamá También” (居然已经是2001的电影了!)。2013年他的《地心引力》不仅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视觉效果奖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也以1.3亿的制作获得7.2亿的票房大丰收。他执导《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据说也是最得原作者 J.K.罗琳青睐的一集。这部《罗马》则是取材于他的自身经历:导演的父亲在他少年时离家出走,而从他九个月大就开始带他的女佣丽波瑞亚(Liboria)则是片中克莱奥的原型。该片最先于2018年8月30日在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获得最高荣誉金狮奖。
纽约客的影评里十分便利地引用了“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a.”)这句话。仔细想来,英文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其实并没有暗示“大路”的意思。那么这部影片以小人物入境叙事,并且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愿景,无疑将是(或者已经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也可是其它艺术形式(比如文学)的绝好参照。比起“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小路通罗马”有时也许更有激励人心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