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同日本签订四个卖国协定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断丧失的情况下,地方实力派冯玉祥、马占山、蔡廷锴等纷纷表示抗日,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打击十九路军的抗日行为……人们不禁要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理论依据是什么?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但蒋介石没有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却变成大军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代表。
在蒋介石的腐败统治下,地主压榨农民,遇上饥荒之年卖儿卖女;洋买办工厂主丧心病狂剥削工人,每天要工作10到12小时;腐败官僚摧残少数刚刚萌芽的民族资产阶级,用尽一切手段巧取豪夺。
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下早已民不聊生,“安内”从未实现过,工人、农民到处起义,“朱毛共匪”不得不造反,蒋介石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剿匪”,日本帝国主义趁机侵略中国。
在面对内外两方面敌人时,蒋介石把内敌看得比日本法西斯还可怕。蒋介石跟慈禧的态度是一致的:
对外——对“不可战胜的”敌人妥协退让。
对内——对“素质低下”的中国人残酷镇压。
蒋介石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让蒋介石保得住领袖地位,蒋介石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至于农民、工人的死活嘛,蒋介石认为他们本该自生自灭!
蒋介石是极善于玩政治手腕的,极精于算计的。各地军阀都不是他的对手,小小的“朱毛共匪”又算老几?蒋介石认为,日本是不可战胜的,自己去打日本,灭亡了不说,即便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让“朱毛共匪”捡了便宜,“一个领袖”就做不成了。
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民心、军心都越来越倒向“朱毛共匪”。待到“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之后,毛泽东出于国家、民族利益考虑,让中国共产党拥护蒋介石“一个领袖”地位,逼蒋抗日,蒋也深感再不抗日,领袖地位难保,会有亡党亡国之险,才逐步走上抗日之路。可是,当抗日有了起色,看到八路军、新四军不断壮大时,蒋介石倒行逆施,搞起了“摩擦”,甚至帮日本人打中国人。这就出现了大批国军变为日本伪军的现象。
抗战时期中国伪军有多少?中国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一败再败:华北沦陷、淞沪沦陷、南京沦陷、徐州沦陷、武汉沦陷……政治上,国民政府高官、军人、政客也纷纷倒戈。大清王朝末代皇帝很快成为伪“满洲国”元首。
1935年11月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又出现一个夹在日本人与国民政府之间、以实行“华北自治”为主旨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发布文件宣称“冀察两省,与日本有特殊关系”,还与日本驻屯军订立《华北中日防共协定》及华北“经济提携”的“四原则、八要项”,眼看华北将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关东军的板垣征四郎成为东北汉奸之父。
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土肥原贤二成为华北汉奸之父。中国三个伪政权头目王克敏、汪精卫、梁鸿志先后就职。王克敏与汪精卫的矛盾,竟然起源于王投降日本更早,在汪面前摆老资格,不把汪放在眼里。汪精卫为此想方设法处处抬梁鸿志、压王克敏,让另一个大汉奸周佛海连声叹息:“处此残局,尚如此勾心斗角,中国人真无出息也!”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58个旅长、参谋长以上将官投敌,一些部队成建制哗变。整个八年抗战,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万,超过侵华日军数量,使中国成为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的国家。这种状况,难道不是显露集体性的精神沉沦和人格沉沦,怎能不会极大地助长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骄横和癫狂?
东北失守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同意张学良要抗日的主张,最后激发出西安事变?在抗日的时机上和张学良有严重分歧,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抗日之前,先统一内部,清剿红军。如果不铲除红军蒋介石苦心经营的五次围剿红军和共产党,虽然前四次失败,但第五次获得成功,红军被迫进行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溃退。溃退到陕北的红军仅剩下几万人,蒋介石多年的艰苦剿共,终于有了眉目,他怎么让它功亏一篑呢。
蒋介石认为当时中国的国力无法与日本匹敌,必须尽量争取时间,以储备力量。蒋介石和日本周旋,拖延日本全面入侵中国的时间,以积蓄自己的力量,从长计议。日本占领东三省后,中国人慷慨激昂,誓言抗日,尤其是大学生和小知识份子们,更是游行示威。在高喊“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文化背景下,很容易热血沸腾,蒋介石难以听进去理性的声音。
当时中国知识界对此保持清醒头脑的是胡适和他的弟子傅斯年等人,胡适发表“华北保存的重要”一文,主张“停战谋和”,指出以中国之国情“不足以对日言战”:“战则必大败,而和则未必大乱”。胡适后来还提出,“日本倘能自华撤兵停战,中国不惜承认满洲国”。胡适为文解释说,当年比利时曾被德国占领,法国割两省给普鲁士,都是由于实力悬殊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后来有实力又收回。
但胡适的见解不仅无法成为主流声音,而且被指责为“汉奸”“卖国贼”。胡适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应该再加一条“时髦不能跟”。胡适和汪精卫的本质不同是,一旦所有谋和手段失败,日本进攻全中国,胡适则坚决主张全民血战,直至最后一寸土,最后一个人。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打破不做官的自律,在蒋介石的几次恳请后同意到美国做“中国大使”争取美国援助的原因之一。
再则面对美国提供物资支持下的日本侵略,当时的蒋介石和他的留美精英组成的政府,却迷信美国和西方承诺保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幻想美国和西方出面制止日本的侵略,长期实施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多次不战而获,侵略野心膨胀,导致全面侵华,使中国军民伤亡高达3500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又背着中国制定《雅尔塔协定》,割走了中国外蒙领土,占领旅大等港口。二战后,更是提供了30亿美元军火等物资,远超抗战时期,帮助蒋介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屠杀中国人民;还有表面上声称归还中国,实际将琉球群岛交给日本。
2017年台湾“国史馆”将很多民国档案资料,包括20多万份“蒋介石手令”等蒋介石档案照片,放上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览。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手令,也公之于众了。虽有张学良晚年否认蒋介石下达过不抵抗命令,替蒋掩护,但原始历史档案资料清楚地显示,九一八日本入侵中国,蒋介石下令张学良不抵抗日本侵略,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了。
就历史来看,蒋介石长期采用不抵抗政策,持续近六年,直到1937年日军在北京卢沟桥一带发动新的军事进攻,引起全国新一轮抗日浪潮,加上此前张学良兵谏要求抗日,蒋介石才于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宣布蒋记国民政府正式高举起抗日大旗。
在九一八事变后接近6年时间,蒋记民国政府多次军事镇压了国内主张抗日的民众和团体。仅1933年就先后军事镇压同日军作战的察绥抗日同盟军和华东十九路军。甚至到了日军全面侵华时期,在蒋介石的统治区里,抗日仍然是“有罪”的!蒋在天水、西安、重庆、上饶和贵州等地设置了法西斯“集中营”,逮捕、关押各地抗日积极分子,施行精神的和肉体的折磨,当时被囚禁的青年和抗日群众有数十万人之多!
在此六年,蒋介石还同日本签订了4个卖国协定。
第一个是《淞沪停战协定》,亦称《上海停战协定》,是1932年5月5日蒋介石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在上海签订的协定。协定规定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停战;取缔一切抗日活动,第十九路军撤防,“协定”还在“共同委员会”名义下,把从长江沿岸福山到太仓、安亭及白鹤江起直到苏州河北为止的广大地区,划给了日本及英、美、法、意等帝国主义共管,等于出卖了大片国土。
第二个是《塘沽协定》,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5月31日签定的停战协定。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长城是中国与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的「国界」,划绥东、察北和冀东为日军自由行动区,也为日军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提供了方便,华北主权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协定再一次出卖了大片国土。
第三个是《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是1935年6月27日中日之间关于处理张北事件善后而制定的一项协议。《秦土协定》的签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
第四个是《何梅协定》,是1935年7月6日蒋介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复函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就解决河北事件问题,表示接受6月11日梅津就华北问题提出的备忘录全部条件的通称。“何梅协定”使得整个河北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中国在河北的主权全部丧失,同时使得日本在华北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为日本进一步制造“冀察特殊化”和分割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是长期以来,蒋记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让日本轻而易举地获得大片中国领土以及财富,助长了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的野心[2]。日本侵略者占我东北后,狂妄地叫嚣:进攻中国如同长途旅行那样轻松,中国军队如同吓唬麻雀的草人,一举手一投足,就能摧枯拉朽。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等在给日本天皇的奏折中竟公然狂叫:
【“臣等敢放言之,对支那领土,可于三个月内完全占领也。”】
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叫嚷:“四个钟头占领上海,二十四小时占领南京。”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什么狂妄到如此程度?就是因为蒋介石奉行绝对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差不多不费一点力气垂手而得东四省。”解除了日本政府的顾虑,消除了日本上层在侵华方面的分歧,从而推动了日本全面侵华。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主要依赖美国供应战略资源,发动战争。日本占我东北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了大批矿产和工厂等资源,极大地刺激了侵略野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
【“假如没有这样一群卖国贼,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放肆到这步田地的。”】
在混乱的中华民国时代,除了全国各地有军阀割据之外,还有两个不被承认的小国家存在。一个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东北《满洲国》,另一个是被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的《井岗山》地区,当时称《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1937年9月22日)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体。 先后辖有18省、4直辖县。 该政权主张推翻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的统治,在全世界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彻底的民族自决。
作为自1927年蒋介石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正统的170万左右的国军来说,是区别对待的。对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东北《满洲国》采取不抵抗政策,任凭日军占领。而对《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动了五次围剿战争。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10万重兵,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直扑江西南部中央根据地。
从1931年2月起,蒋介石调集约20万重兵,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分四路向中央根据地的中共红一方面军大举进攻。
从1931年6月开始,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自任“围剿”总司令,依仗10倍于红军的兵力,企图把红军主力压迫到赣江东岸加以击破,然后分路“围剿”。
从1932年5月开始,蒋介石调整策略,先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准备得手之后再全力进攻中央根据地。1932年底,蒋介石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军,开始对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动进攻。
从1933年秋开始,蒋介石调集7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败退逃亡去长征。
而对《满洲国》,不但不派一兵一卒,而且还将调走驻守在东北的张氏父子的军队去西北剿共。
而日本1879年吞并琉球,1895年吞并中国台湾,1905年通过日俄战争夺得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1910年彻底吞并朝鲜,一战又攫取了南洋群岛。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已经扩张到了60万平方千米。而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又占领了富饶的中国东北,直接控制面积多达200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日军疯狂掠夺占领区的资源,服务于侵略战争,美其名曰“以战养战”。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耕地、钢铁、煤炭、金银、铜矿、高岭土、稀土、木材(森林)、粮食甚至人口。
我们先说耕地资源。1936年,日本颁布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准备要分四期向中国东北移民百万,这些移民被称为开拓团。
他们获得的土地,其实就是侵占中国农民的土地。而中国的农民,被迫迁至集团部落,美其名曰撤村并屯,又叫“人圈”。中国的老百姓如同牲畜一样,被强制生活在“圈”中。
从1934到1939年,全东北总计建成13451个“集团部落”。这种集团部落,其实就是集中营。迁往部落内的农民多数没有住房,有的露宿柴草堆旁,有的搭草为棚,有的就地挖个“地窨子”。
由于部落内不是住房简陋狭小、四处透风,就是无处容身、风吹雨淋,因此染病死亡者甚多。这里的人们饥寒交迫,瘟疫流行,又无医无药。
这里条件很差,但徭役很重。这里的农民,不仅要承担部落内各项设施的建设,参加各种劳役,还要承担地租、粮食、人头税、保甲费等税负。
再说森林资源。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开始经营中国东北南部,从鸭绿江流域开始,大肆砍伐中国东北的森林资源,并逐步推向长白山地区。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更是有组织、有计划、机械化地掠夺东北的森林资源,为此还修了1700公里的森林铁路,被称为拔大毛式儿的砍伐。
日本用这些木材供暖、架桥、修铁路、造线杆、造枪托、造火柴、烧木炭、造纸、造船(日本缺钢,能用木头的地方一定用木头)等等。
就这样,日本至少毁掉了东北五分之一的森林资源。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松花江上游的原始森林基本被砍秃了。
日本的疯狂掠夺,使东北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由于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水土就失去了保护。
举个栗子,我国的辽宁省,19世纪总共5次特大洪水,而从1907年到1971年64年间就发生了17次,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没有了森林,土地存不住水,所以又导致了旱灾的频发。1932年到1949年,东北地区发生旱灾8 次,而且每次旱灾都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
没有了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了。自然界的食物链发生中断,老鼠失去了天敌,开始泛滥成灾,所以1949年前东北鼠疫持续爆发。
我们都知道山西是黄土高原,生态极为脆弱,但山西的森林资源却遭到了日军毁灭性地砍伐。据山西省林业部门估算,日本侵略期间,山西木材损失8.4亿立方米。
到日本投降时,山西森林已所剩无几,仅在偏远深山区域残留30余万公顷的残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低至2.4%,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日本还疯狂掠夺中国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如果研究抗战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是1945年已投产的中国煤矿附近,都有万人坑。
这跟日本一项叫作“以人换煤”的掠夺计划有关,比如山西大同煤矿万人坑,辽宁阜新煤矿万人坑,安徽淮南煤矿万人坑,吉林辽源煤矿万人坑,黑龙江鸡西以及鹤岗东山万人坑,河北井陉煤矿万人坑……
其中山西煤峪口的一个万人坑,就发现了六万具尸骨。这些尸骨有的头颅被击穿,有的四肢被砍掉,有的脊骨被扭折,有的被铁丝捆绑着,有的仿佛挣扎着向洞口爬去,有的张大嘴好像在呼救。
也就是说,当一名劳工失去或者部分失去劳动力的时候,他们会被活活地扔进万人坑。他们多久会失去或部分失去劳动力呢?一般来说,一个健壮的青年也只能扛三四个月。
日本在河北井陉煤矿的八年间,掠夺了800多万吨煤炭,而万人坑中共被丢弃了4.6万具尸骨。这意味着日本平均用一条中国命换170多吨中国煤。
假如一个劳工一天挖两吨煤,这意味着他们从下井那一天开始,平均寿命也只剩下了80多天,也就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因为这里劳动强度极大,每天在监工鞭打下12~16个小时,吃的住的比牲口还差。日本侵略者完全不把中国人当人,甚至地位还不如牲口。
养过牲口的人都知道,主人可心疼牲口了,每天好草好料地喂着,生怕牲口伤了病了,甚至连一鞭子都不舍得抽,因为牲口是财产,是劳动力。
但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不如牲口,因为中国人伤了病了死了都没关系,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人补充进来,活着被赶入万人坑,可能还省得抬了。
更令人发指的是,大同万人坑中的劳工还有童工,他们这么小就在鞭子抽打下无休止地劳作,直到被虐打致死,人间地狱莫过于此。
煤矿周围都有万人坑,而万人坑却非煤矿独有。只要是被日本人占领的矿山、林场以及大型工程设施或军事要塞,其附近必然有万人坑。
1939年日本实施“大查哈阳”计划,强抓中国15万劳工修筑黄松沟蓄水工程,造成数万中国劳工死亡,而现在的太平湖水库就是当年的那个万人坑。
从1931年至1945年,日本仅在东北和华北,为了修筑工事和掠夺资源,就强征了3700万中国人充当劳工,而这些人中有上千万人被迫奴役和迫害致死。
对日本侵略者而言,把中国人累死已经算是“人道”的了,更惨绝人寰的是拿中国人的活体当“马路大”,什么活体解剖,活体注射病原体,活体人畜实验,冻伤烧伤枪伤实验……
说起这些,人们往往想起罪恶滔天的731部队,其实类似这样的部队还有很多,比如广州的100细菌部队,8604部队,1875部队,1855部队,1644部队,9420部队,第14防疫给水部……
比如这个1875部队,总部设在山东济南。 这支部队除了搞细菌战,还经常抓大人小孩以及被俘的八路军战士做活体解剖、活体感染病菌病毒等实验。
仅1943年日军在冀鲁豫边区制造的霍乱疫情,就导致了四十多万人死亡,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惨案,给根据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占领中国只是为了占领中国的土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可没打算统治中国人,他们是要把中国人分批给彻底灭绝掉,就像美国灭掉印第安人一样,而且手段极为残忍。
中国人民面对的敌人是全世界最凶残、最泯灭人性的。所以中国人民的抗战最为艰苦卓绝,中国人民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也是最大的。
中国人民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场的中流砥柱,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有自己的中流砥柱,那就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
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毛泽东就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把这个思路应用到了抗日战争——到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
有人问,为什么不到敌前?道理很简单——国民党严格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活动区域。没沦陷之前算是国统区。在国统区,国民党防共产党比防日本人还上心。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划分了五大战区,陕北红军被改编成了八路军(后又改称第18集团军),作战范围被限制在晋察绥地区。
而在陕甘宁边区的外围,国民党内外修了五道封锁线,部署了50万重兵,进行了重重包围。国民党要是拿出这个态度对付日本人,抗日也不会这么艰苦。
陕甘宁边区原本就是贫瘠之地,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只有200万。在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围攻下,边区面积减少至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少了50万。
国民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令国内各界人士将棉花、布匹、药品以及电讯器材等一系列物资输送边区。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一方面向敌后发展,一方面发起大生产运动。
新四军也有类似的遭遇。有抬杠运动员提问,说新四军为什么不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这是因为1938年1月,新四军改编谈判才完成,此前国民党不给南方游击红军合法地位。
南京沦陷后,蒋介石慌了才做出了些许让步,以极为苛刻的条件允许南方红军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归第三战区,作战范围限于(南)京沪杭,连打游击的根据地都要让出来。
可当新四军还没完成集结,原来的第三战区已经基本完全沦陷。就这,蒋介石内心还有自己的小九九,敦促新四军各部离开建设多年的根据地,向东挺进。
蒋介石甚至不让新四军在江南活动,也不允许在地方上招兵扩编。蒋介石曾经当面警告叶挺:如果扰乱地方便是破坏抗战,我是要剿的,你们绝不能在江南。
可这时原本第三战区的作战范围,已经几乎全部沦陷。自古以来,沦陷区作战都是极为艰难、极为危险的,随时可能陷入重围,随时可能弹尽粮绝。
但毛泽东毕竟是一位辩证大师,最善于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后作战大有作为。为什么呢?沦陷区虽然有日寇,但没有国民党;沦陷区虽然没有后方,但有群众。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逆行,与沦陷区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然后与日寇打成一片,硬生生在沦陷区中开辟了一块又一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连片成区又把敌人分割包围在一个个据点之中。
人民军队有多猛?1938年4月新四军才完成集结,两个月后陈毅已经把司令部设在了南京城外,三个月后,叶飞率队攻入了上海,还炸了日本控制下的虹桥机场。
为了维护统一战线,党和人民军队放弃了深耕十年的老根据地,深入虎穴团结沦陷区到沦陷区作战,极大地牵制了日军保护了群众,最终硬生生拖垮了日本。
没有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敌后部署,中国抗战形势不容乐观。虽然不少国军将士在国难当头之际慷慨赴死,但架不住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无能,无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根本无法应对凶残的敌人。
蒋介石虽然不断送非嫡系去填线,但效果很差,国军总是一溃千里,大片国土沦丧的同时,还导致了国军将士的巨大伤亡。国民党有多菜?1945年竟然还有豫湘桂大溃败,继续大面积丢城失地。
虽然看似还有三分之二的国土没有沦陷,但沦陷区基本都在胡焕庸线以东。胡焕庸线以东,集中了中国96%的人口。这些大好河山和人口如果被日本用于以战养战,战争前景不妙。
而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不仅狠狠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还限制了日军从中国获取战争资源的能力,日本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扫荡、用于修路,用于构筑封锁线。
他们每次出门都提心吊胆,就算是换德国的坦克卡车也不灵。他们担心万一卡车坦克路上被炸了怎么办。
上一张沦陷图看似触目惊心,国土沦陷了37%,但放大一看沦陷区中还套着一块块红色的根据地。共产党又把人民群众从沦陷区中解救出来的。就算没有解救出来的,伪军汉奸也得收敛着点。
在领导抗战的同时,党也在根据地领导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民主改革、经济发展、妇女解放、文化教育,革命思想深入人心,让中国人民在抗日斗争中浴火重生。
很可惜当时代表中国的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不仅在抗战中大跌眼镜,在抗战后表现也极为窝囊,放弃了琉球的宗祖国地位,放弃了日本驻军,也放弃了蒙古主权。
难怪有人说,中国明明是战胜国,却没有一点战胜国的样子。这一点在1945年9月3日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被国民党一级上将何应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受降仪式,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样一张图,中国代表昂首挺胸,接受了日本代表躬身低头递上来的投降书,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
然而这张图却是假的,是一幅美化过的艺术作品。真正的历史照片是这样的,何应钦这货根本没有表现出战胜国应有的气势,只看图一时还弄不清究竟谁向谁投降。
国民政府的表现配不上中国人民的伟大,以至于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和贡献被严重低估。
大陆国民党最初的三个大佬,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都是亲日的。
这三个大佬亲日的形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孙中山是:藏日反清。孙中山以日本为据地,目的为进行反清。
汪精卫是:投日反共。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目的为反共产党。
蒋介石是:联日反共。蒋介石暗中联合日本,目的为反共产党。
而《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时就有:
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的《中国国民党》。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
而从一百多年的《中国国民党》来看,也有两个不同的《中国国民党》,人们往往只认为有一个百多年的《中国国民党》,其实不然,《中国国民党》分为《大陆国民党》从1911年到1949年,和《台湾国民党》从1950年至现在。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来说,是因为从《中国国民党》的创党领导人和执政的理念信仰所管割的地区大小不同,人员多少等都有很大的差距的。
就说《中华民国》,孙中山当《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只有几十天。
1927年之前的《中华民国》为袁大总统及其他军阀。
1927年之后才是蒋介石,不过开始也是自封的,之后才被封。所以台湾的国民党右派们口中的《中华民国》不知是说《谁》的?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1937年国共第二次实现合作,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后,抗日战争结束,也是抗战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重新挑起了内战。以重庆谈判为假象,实际在集800万国军的军队大举向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区进攻,剿杀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人民战争》的形式赶走了蒋匪。
1949年7月16日,为挽救败局,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成立“非常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现为中国台湾地区政党。该称《台湾国民党》。
《台湾国民党》创党人是蒋介石。之后是蒋介石大儿子蒋经国。之后是李登辉。按在台湾地区执政为主,之后就是马英九。其余都不在执政的地位。《台湾国民党》的大佬们都是不是亲日的?除李登辉公开亲日外,其余不作评论。
而大陆国民党的大佬们都是亲日的?逐一细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大陆国民党的三个大佬都是亲日的: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
孙中山对日本还是有感情的。但在日本入侵中国时,孙中山己逝世。
汪精卫卖国求荣,成了日本的傀儡,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已尽人皆知,人人喊打的史比秦桧式的人物。
汪精卫与蒋介石争斗: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7月2日,汪精卫在10万广州军民参加的国民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庄重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
汪精卫于1927年2月下旬离开法国,乘火车经苏联归国。在汪精卫途径莫斯科时,斯大林专门接见了这位国民党左派领袖。4月归国,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4月5日,汪陈两人一起联名发表了一份《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4月18日,南京的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邀请国民党中的老牌反共分子胡汉民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自己任中央军委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公开分裂成“汉”,“宁”两个政府。
“九·一八”事变之后,汪找到了与蒋合作的机会。1932年1月28日在汪行政院院长履新之日,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肇事挑衅,给汪精卫一个下马威。
1939年5月,汪精卫等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回国后于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12月,与日本特务机关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以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其成立伪政权的支持。
蒋介石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蒋介石纲要是:“事实上承认满洲国;缔结日华防共协定;停止反日;停止特殊贸易、自由飞行。”
蒋介石的亲日还要从他的留学经历说起,蒋介石的一生一共三次留日,分别是在1905年18岁的蒋介石自费留日,想学军事可惜当时日本和清政府签订的协定是只有经过清政府陆军军部报送的学生才可以学习军事,作罢!无奈蒋介石只能去了一所普通大学学习日语,期间因为妹妹出嫁而回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时间,但却让蒋介石对日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次是1906年蒋介石考取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后被保送到了日本军校学习炮兵,学了三年后还被分配到日本野炮团实习。
第三次是1912年因蒋介石领导刺杀了光复会主要领导人陶成章,不得已以深造的名义三赴日本。
三次的留日经历让蒋介石有了自带亲日光环。
再一点就是从1926年蒋介石当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开始北伐,本应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他却做了一件让日寇更加肆无忌惮侵华的恶劣开端,事件的起因便是“济南惨案”,让日寇占领了济南这座大城市。第二次北伐期间日寇担心中国的统一会阻碍其侵略中国的步伐,所以在1928年5月3日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强行侵占济南,并且杀害了中国官民达到1万人以上,而作为总司令的蒋介石却下令北伐军撤出济南,这是何等的丧权辱国,这宗罪放到蒋介石的头上一点也不为过!
1927年蒋介石以私人身份访问了日本,期间做了一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为了获得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蒋介石公然表达了中日亲善,并且和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签订了日蒋密约,首先就是承认并维护日本在满洲的既得权益,第二点就是蒋介石坚决反共立场,第三点日本坚定支持蒋介石政府并提供4000万日元的借款。
蒋介石和日本达成了默契,就为日寇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为什么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做了最好的诠释,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蒋介石出卖了整个的东北三省,中国的大好河山就此让日寇糟蹋了十几年的时间。
如果以上的理由还不够充分,那抗战时期的消极抗日,抗日胜利后去日不彻底,为了对付共产党军队竟然聘请了罪大恶极的冈村宁次充当军事顾问,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蒋介石是真正的亲日派,最大的亲日派!
一九七二年毛泽东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说,蒋介石是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称我们《共匪》,我们称他们为《蒋匪》。彼此叫匪,互相对骂。其实我们跟他作朋友的时间比你们跟他作朋友的时间长得多。的确长得多,得要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为区别台湾国民党,亦可称大陆国民党,与当时的初创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合作。
《中国国民党》亦称《大陆国民党》和《黄埔军校》都是在苏联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共产党的援助下建立的。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还在摇篮里的婴儿,所以完全依靠孙中山和陈独秀进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内骨干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在1927年蒋介石即《蒋匪大屠杀》背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兼任《黄埔军校》总理,廖仲恺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黄埔军校》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中国国民党》是由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 1912年,在苏联斯大林的苏联共产党顾问援助金钱和武器的帮助下,孙中山将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1923年11月,孙中山在苏联斯大林的苏联共产党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决意改组中国国民党。并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于1924年1月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真正地从组识上第一次实现了国共合作。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改组国民党和推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召开的。
按照中共三大的决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张国焘、李立三、瞿秋白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进入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层,担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党中宣部代理宣传部长这样的要职。
孙中山主持开幕式并致开会词。谭平山任共产党党团书记,并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
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草案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包含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革命精神,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称之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代表们在是否容许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在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时,有代表提出在章程中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款,其目的是反对共产党员“跨党”,遭到了李大钊等代表的坚决反驳。
最后,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大会通过的宣言和章程,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由于孙中山的坚持,国民党右派在口头上对此不能不表示赞成,但并不愿意执行。是否真正执行大会的宣言,实际上成为后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核心问题。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接着召开的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推选廖仲恺、谭平山、戴季陶为中央常务委员。并决定成立中央党部。在中央党部各部门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部长林祖涵,工人部秘书冯菊坡,农民部秘书彭湃,组织部秘书杨匏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实行国共合作,既是国共两党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共同需要,也是两党各自发展的需要。
1925年10月5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会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主席、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以政府事繁,难于兼顾宣传部长职务为由,向会议提出调毛泽东代理宣传部长。对汪的这一提议,会上没有不同意见,于是便决定要求毛泽东尽快到宣传部主持工作。10月6日,《广州民国日报》公布了这一消息。10月7日,毛泽东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就职,并主持召开宣传部第一次部务会议。
1926年1月1日至19日,毛泽东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毛泽东被指定为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五位成员之一,并为国民党中央起草了《中国国民党对全国及海外全体党员解释革命策略之通告》,严厉批评西山会议派的言论和行为。8日下午,毛泽东代表国民党中央在会上作《宣传报告》。18日,向大会宣读参加起草的《宣传报告决议案》。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26年1月22日至25日,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仍推举汪精卫任中央宣传部长,秘书为沈雁冰。2月5日,汪精卫提议毛泽东继续代理宣传部长,经第二次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又调进萧楚女、沈雁冰等一些共产党员。宣传部“人才济济,一时有人才内阁之称”。
《政治周报》,是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期间主编的一份重要刊物。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代理部长后,为反击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戴季陶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军阀、豪绅之流的反革命舆论的进攻,巩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认为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革命宣传阵地,因此极力主张创办《政治周报》,得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同意。就这样,经过积极筹备,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名义,于12月5日,创刊了《政治周报》,毛泽东兼任主编,并为该刊第1期撰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还以“润”为笔名发表了7篇杂文,揭露和抨击广东军阀、政客和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宣传。据沉雁冰回忆:《政治周报》共发行了14期,每期发行4万份,是当时发行量较大的刊物之一。
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蒋介石向全会提出限制共产党,由新右派独揽国民党党权的《整理党务案》,规定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的部长。此党务案被通过后,在国民党中央担任部长的共产党员全部被迫辞职。于是,毛泽东也被迫辞去了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一职。
毛泽东在国民党内的时候,比蒋介石的地位还高。也就是说,毛泽东在中国国民党里做到了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时候,蒋介石还连国民党的中央委员都不是。蒋介石虽然是黄埔军官学校的校长,可是在当时的国民党党中央机构里面,没有他的位置。
当时,毛泽东为何能担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党中宣部代理宣传部长这样的要职呢?与四个人对他的赏识有关。
一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毛泽东就以其卓越的表现引起了陈独秀的注意。毛泽东曾撰写《体育之研究》一文,经杨昌济推荐,刊登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选出九名正式委员、五名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毛泽东还当选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实际上毛泽东这是第一次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陈独秀对他委以重任,所以,这个秘书不同于一般的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之责任,井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
正是由于毛泽东在共产党内被陈独秀提携到核心领导层,这样的政治地位自然让国民党不敢对他小瞧,为他随后在国共合作中进入国民党内部担任高职奠定了基础。
二是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多次发言,除就组织国民政府、出版及宣传、设立研究会等问题发表意见外,还针对国民党内的右派观点申明自己的主张。
国民党“一大”在是否通过“比例选举制为大会政纲之一”的议案时,发生激烈争论。所谓比例选举制,就是根据各政党在全国所得选票在选票总数中的比例,来分配其议员席位的名额。提出比例选举制的意图是保护当时在国民党内占少数的右派的地位,也颇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毛泽东发言反驳。多数代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从而否决了比例选举制的提案。
毛泽东在会上的表现,受到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赏识和注意。30日下午,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时,孙中山亲自拟了一个候选人名单,交付大会表决,其中就有毛泽东。
三是汪精卫。1925年3月孙病危,汪精卫代为起草遗嘱。孙中山病逝后,广东政府于1925年7月改组,汪精卫被举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国民党的头号人物。汪精卫对毛泽东的才华很赏识,他两次提议让毛泽东担任国民党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均获得国民党常委会的通过。
四是易培基。易培基,湖南省善化人,曾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与学生毛泽东过从甚密,被毛泽东尊为恩师。此后,易培基两次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过从甚密。正是他介绍毛泽东去北京“闯天下”的。
易培基是汪精卫的挚友。在汪精卫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易培基便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毛泽东推荐给了汪精卫。最终,思维敏捷、文辞颇佳的毛泽东,不但被纳入中央执委名单,还被委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要职。
有趣的是,毛泽东在国民党内任职的80多年后,有关国民党中央当年欠毛泽东薪水的消息从台湾传来了。中新网2008年10月27日电: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证实,党内已解密的文档发现,党部确曾拖欠毛泽东月薪。泛黄的会计数据仅记载着:毛泽东、120块大洋。有关大洋的实际物价,按“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记载,当年北京大学教授月薪是80块大洋,上海书店店员月薪约6块大洋,白米一担约4块大洋,720块大洋十分可观。
对于欠薪的原因,该报道是这样解释的:由于国民党中央研议全面减薪,致使党工罢工抗议,上海党部隔年元旦虽核发薪水,但毛泽东已转往广州党部任职。由此欠下毛泽东半年薪水。
1927年时,孙中山己逝世。蒋介石即蒋匪在1927年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被称为“四一二大屠杀“,是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支持者发动的镇压行动,导致数千人被杀害,标志着国共合作破裂。
蒋介石即蒋匪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暴露了党派利益和阶级属性的矛盾。?在北伐战争中,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而蒋介石的国民党在江浙大地主大资本家财团的支持下,蒋介石的实力也迅速增强,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蒋介石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认为共产党的介入妨碍了国民党对革命成果的控制。?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即蒋匪在上海利用当地黑社会组织如青帮等流氓势力,对上海的共产党人、工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这次屠杀迅速蔓延到其他城市,如广州、南京等地,制造了一系列的反革命屠杀惨案,史称“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标志性事件。?
这次大屠杀使得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其革命群众进行清洗,也使国民革命遭受重大挫折。?
因而在蒋匪“四一二”大屠杀政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组织工农红军武装开始了对蒋匪的武装斗争,并在农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力量。?
蒋匪“四一二”大屠杀以后,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革命进入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所以说,没有蒋匪屠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蒋匪屠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蒋匪屠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