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翻译出版

(2024-06-10 06:15:49) 下一个

《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翻译出版

 

 

 


英国劳伦斯出版公司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英文本,第1版就能印刷12000册。查阅相关资料显示,21世纪初期(零零年代),专职研究毛泽东人数最多的国家是英国——有3000多专业学者。当时,日本出版毛主席的著作品种最多的国家,出版品种至少千种以上。

当下,全世界有至少50多个国家与地区也翻译出版了毛主席著作,有至少20个国家以20种文字翻译出版《毛主席语录》。

?在中东地区,伊拉克政府曾组织翻译、选译毛泽东的著作,1958年的发行量为9万册,到1959年达到33万册,1955-1961年累计发行超过50万册。叙利亚大马士革出版社翻译阿拉伯文版《毛泽东选集》1-3卷、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多种,并把中国图书发行到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地区。

1962-1966年五年间,中国书刊在加纳的发行量为138万册,坦桑尼亚53万册,尼日利亚85万册,阿尔及利亚64万册、埃及56万册。毛泽东著作在非洲是极其广泛的“畅销书”。

乌拉圭共产党所创办的人民联合出版社曾翻译出版毛泽东著作每种订货基本在1000册以上,。

古古巴书店、新民主同盟所的光华书店,曾发行毛泽东著作每种2000册至5000册。

?70年代上半期,墨中友协和国际补偿公司发行毛泽东著作,每次订购数量均超过万册,例如1974年进口毛泽东五篇哲学著作8万册、1975年提出进口《毛主席语录》10万册。

哥伦比亚的70年代,各种革命党派、革命组织发展,积极订购毛泽东著作,毛泽东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图书由1967年的6万多册增到1971年的40多万册。

1992年,阿根廷一家书店翻印西班牙版《毛泽东选集》两卷本,很多书店供不应求,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就销售1000部。委内瑞拉仅有600万人口,而且文盲极多,毛著作却极其畅销。

?看看毛主席的世界影响,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

毛泽东,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

毛泽东的著作,也是世界各国大量的政治家、军事家——包括他的阶级敌人的必读书。

毛泽东的阶级敌人——资产阶级、欧美日政客、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家,也把他的著作视为企业管理和政治谋略、军事战略学习的必读著作。

中国对于人类世界影响力最长远、深刻的文化“输出”,就是中国自己创造性特征的共产主义革命文化的“输出”,是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毛泽东缔造的“毛泽东文化”的“输出”。

这种影响力,比元朝时期中国对世界影响力还要大。元朝影响到了欧洲和广大的亚洲以及部分的非洲,但是对于南北美洲没有影响。

而且,元朝的影响力仅限于武装力量和政治统治等硬实力,而毛泽东思想的世界影响和历史影响,在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理论、文化思想、经济思想等软实力领域,比蒙元深刻得多、持久、广泛得多,对于全人类解放事业特别是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巨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经济已日趋衰落各种矛盾更尖锐







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以来,包括剩余价值规律在内的各种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它的国民经济中重新发生作用。尽管他们继续制订计划,规定发展比例,但结果是,计划落空,比例失调,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在本国劳动人民的头上打主意。走资派他们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榨取人民更多的血汗。

农业情况更是一团糟。农业政策屡遭失败,粮食短缺,畜牧业的情况也很不景气。

毛主席: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

毛主席: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造的党。虽然,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但是,我劝同志们坚决相信,苏联广大的人民、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一九七五年的苏修的经济已日趋衰落,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十五年后苏联解体为十几个小国。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后的十几年里吃红利,当红利用完之后的经济还能好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顽疾。

《转载》苏修经济困难重重

作者:秉军

(载一九七五年二月十七日《人民日报》)

当前,苏修的经济已日趋衰落,各种矛盾更加尖锐。

计划落空经济混乱

苏联复辟资本主义以来,包括剩余价值规律在内的各种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它的国民经济中重新发生作用。尽管他们继续制订计划,规定发展比例,但结果是,计划落空,比例失调,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目前正在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它的一些重要计划指标显然已无法完成。比如,五年计划规定国民收入每年应平均增长百分之六点八,但是头三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五点三,去年更低,增长了百分之五,今年的计划也只规定增长百分之六点五。轻工业、食品工业的增长指标,连苏修计划机构的头目也承认“不可能达到”。另一些指标,年年调整,年年压缩,以便制造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计划的假象。以工业劳动生产率为例,五年计划前四年规定应增长百分之二十九,而实际上只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六点四,显然没有完成计划指标。可是,苏修把这四年中的一九七四年的计划压低到百分之六,最近据宣布达到百分之六点五,于是就作为“超额完成”而大吹大擂。苏修就是采用这种欺骗手法来掩盖他们计划破产的丑态。

为了适应苏修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它的重工业,主要是军火工业不断膨胀,而民用工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从一九五三到一九七三年,消费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百分之三十点八降到百分之二十五点五。苏修领导集团为缓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曾一再许愿要使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可是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前四年并没有改变过去的情况,今年干脆规定生产资料的增长为百分之七,而消费品的增长为百分之六。问题的本质是:大炮挤掉了牛油。勃列日涅夫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也成了泡影。

苏修头目最近不得不供认,在完成计划当中,还存在“困难和缺点”。苏修报刊接着透露:在五年计划已经过去的时期里,“并非所有部门都能保持计划规定的速度”,部分企业没有完成“计划”。比如,钢铁企业连年完不成主要钢材的生产计划,一九七三年,低合金轧钢材的生产任务只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六。钢铁、机械、化工、轻工等部门的许多企业由于追求利润、奖金,经常不顾协作单位的订货而破坏供货合同,造成工业生产中的极大混乱。多年来,苏修主要靠增加投资来维持工业的增长率。投资虽多,但效率很低。苏联自己的调查材料表明,有半数新企业没能在规定期限内达到设计能力。乌伐洛夫化工厂是苏联最大的几家化工厂之一,它一九六八年投产的设备,到一九七四年底发挥效能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苏联工业企业经常开工不足,劳动生产率很低,浪费大得惊人。据报道,苏联在开采石油时,每年大约要损失二百亿立方米共生石油瓦斯。消费品质量的低劣也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苏修承认,大约有半数消费品达不到质量标准。

农业歉收粮食进口

苏联的农业情况更是一团糟。农业政策屡遭失败,曾使赫鲁晓夫时期的六个农业部长先后被撤职,它最后成了赫鲁晓夫本人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勃列日涅夫一上台,曾拍着胸脯担保要把农业“引上不断高涨的道路”。可是,曾几何时,勃列日涅夫也只得无可奈何地哀叹,农业这个部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苏联经济中一个最复杂而又最困难的部门。在他执政的十年期间就有六年粮食减产。据苏修公布,去年粮食生产比前年减产百分之十二,比计划少收一千万吨。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粮食每年都有出口。而自从复辟资本主义以来,苏联的农业生产每况愈下,以致常常要在国外市场上大量抢购粮食才能弥补国内的粮食短缺。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材料,仅一九七二——一九七三两年共进口粮食三千九百四十万吨,除去出口的数额,净进口二千九百九十万吨。去年又继续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粮食数百万吨。今天,苏联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由于粮食短缺,畜牧业的情况也很不景气。生猪的存栏头数一九六三年以来大幅度下降,直到一九七四年还未达到一九六三年的水平。绵羊和山羊每年的存栏总头数也比一九六三年为低。由于畜牧业落后,造成肉类、奶类供应紧张。最近几年苏联一直从国外进口肉类、奶类、鸡蛋、蔬菜、食糖等。

资金匮乏大借外债

由于经济困难,再加上疯狂扩军备战,使苏修的财政状况极为紧张。苏修自称其国民收入为美国的三分之二,而军费开支却同美国不相上下。他们把大量资金投入军火工业,造成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向西方国家乞求贷款。近年来苏修经常吹嘘的几项较大的工程,如生产小轿车的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生产卡车的卡马汽车制造厂、开发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的一些工程等,无一不是靠西方的贷款搞起来的。苏修御用文人恬不知耻地说,苏联今天如果要“办一件重要事情”,特别是要实现一项“大规模计划”,“没有贷款是办不到的”。据不完全统计,苏修近十年来向西方国家借贷款项总额已达八十五亿美元,一九七○年以后借的占百分之八十。事实证明,苏修已经到了没有西方贷款就过不了日子的地步。

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苏修还在“经济一体化”的幌子下,迫使“经互会”成员国向它提供资金、设备。据报道,单是捷克斯洛伐克从一九六○至一九七○年就向苏联提供了约二十亿卢布的贷款和投资。在“协调”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计划时,苏修又向东德等五国索取长期“专用贷款”十多亿卢布。由此可见,苏修对它那个“大家庭”成员的盘剥也愈来愈厉害了。

苏修还在本国劳动人民的头上打主意。他们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榨取人民更多的血汗。仅居民税一项,就从一九六○年的五十六亿卢布增加到一九七四年的一百六十七亿卢布,十四年内增加了两倍。国内发行的公债,到期的已达二百五十八亿卢布,苏修宣布去年年底前偿还十亿卢布,其余的则采取变相赖账的办法,推迟到一九九○年还清。

苏修目前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是国内复辟资本主义,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业就不成








毛泽东说:“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要好好地团结他们。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又是教育者。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自己头脑里的不恰当的东西去掉,就不能担负起教育别人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在知识分子自愿学习的基础上,好心地帮助他们学习,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而不要用强制的方法勉强他们学习。“

毛主席对待知识分子是究竟怎样?前三十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经历过两个时代的对比之后的两弹一星元勋们的评价最有说服力。

周光召说:“文革时期是尊重人才,科技气氛也很民主。”  

钱三强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钱钟书:《围城》的作者钱钟书是唯一一个婉言拒绝毛主席宴请的著名作家,他一生远离政治而学贯中西。但他却早在30多年前就对反毛思潮做出过如下评价: “反对毛泽东,中华民族的灾难就生了根,总有一天这个民族是要集体为它付出代价的。”一个旁观的智者做如此语,想想都可怕! 

香港企业家林敏捷:毛泽东思想才是当前中国的出路。林敏捷,香港企业家,管理3,000多人的董事长。现年74岁的林敏捷是福建泉州人。1970年代中从福建老家往菲律宾为父亲送殡,不料滞留香港。在香港从每日十块钱的制衣工人,到与老乡合伙在深圳建厂生产CK底裤等欧美名牌服装,成为管理3,000多人的董事,林说:“我都这个年纪了,这样做(自费印书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是为钱,更不是为了当官,就是因我经历过国民党、毛泽东和改革开放的现代,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才是当前中国的出路”。

林敏捷坦承,在港认同他这种观点的知音多是自内地来的同龄人,不像在内地:“行街路人见到我戴毛主席襟章,都会上来同我讲“毛泽东时代真的很好”。“我做过资本家,也被邓小平的先富论迷惑过。邓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结果呢?制造了两极分化。哪有人富起来以后会赞成均富,只会富的更富、穷的越穷。你看码头工人同李嘉诚!” 

毛主席讲话有个风格,那就是基本从不玩什么玄虚,更不玩什么文字游戏,都是大多数人一听就能懂的事。因此,我在重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侧重于澄清围绕毛主席的各种谣言,同时也侧重于将毛主席的话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不过,我再重申一遍,我的兴趣只在“重读”,没有任何影射的动机,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理解。

1957年3月12日下午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知识分子改造问题 》毛泽东说:【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要好好地团结他们。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又是教育者。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自己头脑里的不恰当的东西去掉,就不能担负起教育别人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在知识分子自愿学习的基础上,好心地帮助他们学习,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而不要用强制的方法勉强他们学习。】

《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问题》 毛泽东说:【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研究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的经验和材料,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

《关于整风》,毛泽东说:【在整风中间,一方面要严肃认真,对于错误和缺点,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一定要纠正。另一方面又要和风细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对采取“一棍子把人打死”的办法。】

《片面性问题 》毛泽东说:【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的看问题。对于我们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所谓片面性,就是违反辩证法。……写文章要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毛泽东说《我们离不开知识分子》!毛泽东说:【为工农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是两片,考验知识分子的主要标准,一条心、半条心(党内党外)。争取百分之七十下厂下乡,我们干部要经常下厂下乡。】

毛泽东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知识分子就是毛,总要附着在皮上的,不是附着在无产阶级的皮上,就是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因此,毛泽东评价知识分子的标准,就是是否完全附着在无产阶级的皮上(一条心),还是一半附着在无产阶级皮上一半附着在资产阶级皮上(半条心)。这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在这里,毛泽东已经开始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区分。这是1957年3月20日上午 到南京市人民大礼堂,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

毛泽东说:【现在是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作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后头的社会主义革命到技术革命,到文化革命。……现在,社会主义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立好,至于用主要力量搞生产,我们才刚刚开始。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多少年呢? 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要分几步来走:大概有十几年会稍微好一点。有个二三十年就更好一点。有个五十年可以勉强像个样子。有一百年那就了不起,就和现在大不同了。要向广大人民,特别向青年进行教育,进行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教育。我们现在是白手起家,祖宗给我们的很少,让我们跟全国人民一道,跟国家一道,跟青年们一道,干他个几十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毛泽东明确1957年是个“变革的时期”,由革命到建设的时期,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不要革命了,只不过革命的形式变了而已,变成了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为什么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呢? 毛泽东说:“我们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懂得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没有这样一个革命,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还是一个手工业、手工技术的国家。为了这个,我们就要进行一个文化革命。现在,似乎还有一些人不认识这么一种变化。说的够明白了吧?简单来说就是,技术革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文化革命是为了提高政治觉悟,而政治是人的灵魂。“(《毛泽东年谱》下册第三卷118页)。

毛泽东说:【中国这个国家,知识分子太少。对这几百万知识分子,我们如果看不起他们,如果以为可以不要他们,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我们离不开他们。这几百万知识分子,是有用之人,是国家的财产,是人民的教员。对这些人不能搞唯成分论,对他们的进步应该肯定。】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是批评不倒的,不管刮多大的台风,我看人民政府、共产党、老干部、新干部,只要是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吹不倒;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的,那就要倒一半;一点心思都没有,跟人民敌对的,那末就该吹倒。批评是可以的,但是批评的结果,批评的目的,就是要巩固民主集中制,巩固党的领导,绝对不能像敌人所希望的那样,造成无产阶级队伍的涣散和混乱。这是原则性,必须如此。】

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中指出:【全国有几百万资产阶级和曾为旧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需要这些人为我们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改善和他们的关系,以便使他们更有效率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以便进一步改造他们,使他们逐步地工人阶级化,走向现状的反面。大多数人一定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改造就是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之手段,达团结之目的。多数人的批评合理,或者基本上合理,包括北京大学傅鹰教授那种尖锐的没有在报纸上发表的批评在内。这些人的批评目的,就是希望改善相互关系,他们的批评是善意的。右派的批评往往是恶意的,他们怀着敌对情绪。善意,恶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在《关于对待当前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毛泽东批示:【最近一些天以来,社会上有少数带有反对情绪的人跃跃欲试,发表一些带有煽动性的言论,企图将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到错误方向去,此点请你们注意,放手让他们发表,并且暂时(几个星期内)不要反驳,使右翼分子在人民面前暴露其反动面目,过一个时期再研究反驳的问题。】

1957年7月8日晚上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对上海各界人士发表讲话。毛泽东说:【社会主义改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

毛泽东说:【我希望造成这么一个局面,就是又集中统一,又生动活泼,就是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两方面都有,不是只有纪律,只有集中。】

毛泽东说:【知识分子应当成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没有别的出路。……我们所劝的,就是这些处在中间状态的人。他们应该觉悟,尾巴不要翘得太高,你那个知识是有限的。决定大局,决定大方向,要请无产阶级。】

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一定要有朝气,一定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一定要有不怕困难和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任何困难的精神,一定要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自由主义,否则就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毛泽东指出:【这一次批判资产阶级右派的意义,不要估计小了。这是一个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单有一九五六年在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匈牙利事件就是证明。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在这里明确的指出了《反右》的意义,并将之称为“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这段话也呼应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制度改造和人的改造两方面”的论断,在毛泽东看来,“反右”的真正目的是对人进行改造,并且这个改造的意义不亚于经济制度的改造。
baladirk 回复 悄悄话 忆苦思甜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六月天兵征腐恶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诗词欣赏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1930.7)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缨必将鹤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称鹊踏枝,宋晏殊改之。

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长缨:《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鲯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黄公略: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三零年任红三军军长,一九三一年十月战死于江西吉安。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题解】

一九三零年三月,周恩来去莫斯科参加苏共十六大,李立三暂时掌管上海中央。六月,他指派中央特派员涂震农到闽西招开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命令红军趁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混战之机进攻南昌和长沙。会中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毛泽东率红一军团趋南昌而不攻。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于七月二十八日攻进长沙,十一天后,又在湖南军阀何键十五个团的优势兵力面前被迫退出。毛泽东赴长沙与彭德怀会合,九月十日再次进攻长沙。攻城战中红军损失惨重,九月十三日毛泽东下令撤围退军。毛泽东率军攻入湖南,何键捉了毛妻杨开慧。各界救援无效,杨开慧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处死。二十七年后,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蝶恋花来纪念她。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是一首“在马背上哼成的”史诗式词作,完成时间是1930年7月。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介书生,到此时,诗人已经在枪林弹雨中纵马驰骋近三年了。

诗人是伟人,伟人是诗人。让我们从诗词的角度看井冈山,看这片红色的土地。

这首词的上阙,以虚实相生、正反对比等艺术手法着重叙事而又渗透着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动。“六月天兵征腐恶”,起句突兀而来,首先推出“天兵”与“腐恶”两个对立的意象,以“征”字相关联,有一股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以“天兵”指我们的工农红军,既显神威,又张其正义。“征”字,还有兴师有名,仁义自见的味道。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是上一句的复现,“万丈长缨”与“天兵”语意相承,“鲲鹏”与“腐恶”相应。这一句还有一层意思,长缨想要把“鲲鹏”束缚住,谈何容易,也暗示了作者对当时冒险政策攻取大城市的担忧情感。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赣水那边”是空间意向,“红一角”是色彩意向,这种空间转换和鲜明意象的创造,无疑显示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流向,对“红一角”的“那边”分外瞩目。至于后半句情感就更加明显了,黄公略和诗人在革命战略上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也是其可以信赖和倚重的,所以如此赞赏有加。

词的下片,诗人挥洒着更加酣畅的笔墨。“百万工农齐踊跃”是对上阙“天兵”、“万丈长缨”等虚拟意象的具体化。“席卷江西直捣湘和赣”用“席卷”和“直捣”两个力度极强的词语,如同雷轰电掣,让“席卷江西”情不能已。

至此,诗人顺势翻笔,从外在意象空间转为内在亢奋的内心世界。“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呼唤“饥寒交迫的奴隶”、“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的《国际歌》,正是这个时代无产者革命的心中歌。“狂飙”是什么?我们做个小猜测,既是革命风暴的席卷,又是内心情感的波涛,二者交激鼓荡,深沉于心。这是物我浑然的诗人妙语。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要《和平》只能以战争消灭战争







要《和平》只能以战争消灭战争。这里的《和平》是指局部的。

《世界和平》指人类社会的非战争状态,这只是人类的愿望,只要私有制存在,人类的《世界和平》就永远在路上。

历史上,《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和平只是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状态,由此带来了人们对和平事业的持久关注与不懈追求。

近代以来,资本的扩张冲动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世界战争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

“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31页。】。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和平的思想。19世纪80年代末,恩格斯就已经对未来世界战争爆发的方式及其对旧秩序的破坏、对社会革命的推动等情况,作出了天才预见。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毛泽东对世界和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是从“永久和平”“持久和平”两个不同层次展开的。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是毛泽东世界和平理论的核心。

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是为了消灭战争,实现永久和平,我们“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76页。】。1

936年,在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作第一次系统论述时,毛泽东称战争为“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74页。】。

几千年来,这个怪物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灾难。

二战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古老中国,是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而,中国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争取独立和解放,“为永久和平而战”【《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74页。】,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提出“和平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页。】的外交原则,向全世界表达中国的和平愿望。

毛泽东说,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84页。】。

可见,在毛泽东关于世界局势的思考中,“和平”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这样的和平观,既源于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理论,也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和平理念与中华民族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与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同,它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将有同一个统治者——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61页。】.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侮和侵略,人民遍尝战乱之苦,对和平的渴盼尤为迫切。这些都成为毛泽东格外重视和平的思想动因。

毛泽东早年曾说过,社会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反映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和平观进行融合的努力。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把这个理解提升到了理性高度。

所谓“世界永久和平”,意味着战争的彻底消除。毛泽东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运用,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战争理论。把社会制度变革作为实现永久和平的前提与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突出特点。

毛泽东认为,战争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以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和国家利益的根本对立。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71页。】

所以,只有彻底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彻底消灭战争,“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74页。】才可能到来。

对于达致永久和平的具体途径,毛泽东也提出了设想:战争虽然令人痛恨,但以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却是实现永久和平的唯一途径。这一设想的内在逻辑是,规模越来越大的帝国主义世界战争,促进了正义力量的觉醒与团结。

被迫拿起武器的被侵略者的暴力革命,必然加速资本主义的衰落和崩溃。这一过程艰辛曲折,但正义战争对非正义战争的胜利,将使世界不断接近于永久和平的实现。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就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74页。】

因而,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规模越大、越残酷,卷进去的民族越多,时间越长,人类遭受的痛苦越大,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也就越近。等到战争毁灭了剥削阶级本身,人类的永久和平就实现了。这些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人类的永久和平是一个长期的、逐步达致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必然引出另外一个更为紧迫、更具现实意义的话题——社会主义能够为当下的世界和平做些什么?

毛泽东关于“持久和平”的思考回答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认为,私有制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人类依然面临战争与动荡的威胁,但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痛,所有国家都希望维持和平局面,争取发展机遇,创造稳定繁荣。

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急需和平环境以开展各方面建设工作,西方国家也需要和平环境来调整经济、休养生息。在这种情况下,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

毛泽东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与实践,对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和平大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