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老母亲不如家里养一只狗
今天早上晨练时,看到这一幕:一家四口人加一只狗,妻子推着小人车,车里坐着一个孩子。丈夫牵着一条狗,四个并排健步走着。突然那位妻子停下转身大声吼着:爸,快点走跟上来。原先认为,后面一个老男人手持拐仗,东晃西摇紧赶慢追气喘吁吁在自己走路,是和前面的一家人没有什么关系的。听到前面推小人车的妻子叫「爸」时,看来老男人是前面那个妻子的老父亲。 《老父亲老母亲不如家里养一只狗》!相反,不孝儿女,对老父亲老母亲来说,也是:《「养你40 年,不如养条狗!」》
网路上有一位老母亲说,《一位98岁的妈妈,在生命快走到尽头时, 对儿子轻声说了一句让人心碎的话:「如果有来生,妈妈愿意当你养的狗, 给你们带来快乐, 你们一开门,看到狗那么开心 ...》
《「养你40 年,不如养条狗!」轰动华人圈的「报警抓亲妈」事件。 》这是轰动全世界的新闻。也是当今社会的现实。
「养你 40 年,不如养条狗!」轰动华人圈的「报警抓亲妈」事件,看得心拔凉拔凉的...
2025-03-20 23:49 发布于:山西省
感恩需要学习,教育也需要人品支撑的……希望今天的文章能为你们带来收获,欢迎分享和点亮在看。
01
中国人一直有一个传统的观念:养儿防老。
但这段时间热搜上的一则新闻,却把这个观念打得粉碎。
这事件,在当地华人圈炸开了锅。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我们在拍摄的影片中看到,一位身穿白色T恤的大妈,被美国警察用手铐锁着,从旁边一栋住宅里强制带出。
在即将走上警车的那一刻,她近乎绝望地怒吼:
这是我养活这么大的姑娘诬,给我带个“金手镯”,养你40年,还不如养条狗!
根据几家媒体整合的网路公开讯息,这名被美国警察戴上手铐的中国妈妈,今年58岁。
年轻的时候,她努力工作,奋力托举女儿,不惜代价将她送到了美国。
而女儿也如愿以偿地在美国留学、工作、生活,最后获得了美国国籍,成为了美国公民。
这样的结局,对许多家长来说,已然是皆大欢喜。
后来,女儿在美国结婚,接连生下了三个孩子。
育儿成了大难题。
这时,她想到了自己远在中国的母亲。
她希望母亲能来美国,帮她照顾孩子。
可是,对老人来说,要在晚年远渡重洋,去异国生活,多么不易?
不只人生地不熟,语言还完全不通,更别说有什么朋友了。
她不愿意去。
但女儿说只是想要她来玩一下,还帮她办理了旅游签证。
于是,她这才前往美国,来到了女儿在美国的家。
但这一来,她发现情况远不如女儿说的那么一回事。
三个孩子全交由她带,还要负责做饭,她每天都累得几乎说不出话。
来之前说得好好的,是来享福的,是来旅游的,结果呢?
这个亲生女儿把她当保母一样用,很多家事都摊在了这个58岁的母亲头上。
她含辛茹苦把女儿拉扯长大,眼见她有出息了,却不曾想,之后的日子还要为她燃烧自己的精力。
母亲很想不通,憋闷,委屈的情绪一直在心里发酵,再加上跟女儿多年没有长期相处在一起,母女之间的生活习惯、代际关系,已经产生了很深的裂痕。
于是,在某一天,母亲终于忍受不了,情绪爆发了。
她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和烦闷,却没想到,这一番苦水,丝毫没有得到女儿的关心和道歉。
女儿反而对着母亲情绪失控,大声地叫嚣,甚至嘶吼着叫妈妈去死。
听到这话的母亲,顿时目瞪口呆,她不敢相信,这是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
这就是她不惜一切代价托举到美国的孩子?
她如仆如奴地伺候着的亲生女儿,而女儿竟然对自己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母亲的情绪进一步失控了,她走上前去,狠狠地掌掴了女儿一个巴掌,想要打醒这个不孝女。
结果,女儿倒是被她打到情绪稳定了。
但她报复似的,反手就是一个电话报警,她以家暴之名,要求警察将母亲带走。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在问清楚缘由后,美国的警察二话不说,将这个中国大妈以家暴的名义铐上带走,她连拖鞋都来不及换。
中间还有很多细节,我这里就不表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内心泛起太多的唏嘘。
母亲来给远在美国的女儿带孩子,却不曾想到,是自己一手带大的闺女,亲手要将她送到异国他乡的监狱。
母亲动手打自己的女儿对不对?
不对。
但这个女儿喝了几年的洋墨水,就能以家暴的名义把自己的母亲送进去?
这权利对等吗?当地的法律法规这位老人懂吗?
我看这个书,简直是从屁眼里读进去的。
而且,这种出国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自私和压榨体现得淋漓极致。
需要你的时候,就大献殷勤,挥手即来,不需要你的时候就一脚踢开,冷漠至极。
网友一针见血地点评:
“当初你送她出国门,今天她送你进局子。”
还有网友辣评:
「这位闺女融入当地文化很成功!”
你把她当亲孩子,她却把你当老保母。
你的辛苦,你的付出,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要你为他们割其肉,啖其血,让他们吸食你的一切。
一旦你表达出了委屈,愤怒的情绪,他们就露出了尖利的牙齿,狠狠地反咬你一口。
许多送出国门的孩子,被所谓国外的先进思想把脑子忽悠坏了,变得极端自私自利。
需要你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就是中国人思维,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母亲;
而跟母亲有矛盾的时候就马上变成美国人思维,立刻报警叫自己母亲滚蛋。
高晓松曾经说过一句话:
一个留学生最极致自私的表现就是,有利于我的时候就讲中国的文化,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就跟亲人讲西方的文化。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事件冲上热门后,许多网友在留言区说出自己的故事。
“一个朋友在澳大利亚,母亲直肠癌不回来,她说我们各自是独立的人生,你不能因为你的生活影响我的人生。”
「爸爸同事的女儿嫁到德国,父母过去带孙子,女婿竟然还要他们出房租,女儿也在一旁不说话,等于是默认。
老两口就此回国,从此再也没有去过德国。 」
「两个孩子都嫁到国外了,老母亲没办法,被女儿逼到国外去带孩子。结??果老太太水土不服,加上思念老伴儿,一年多就去世了。
骨灰当成行李托运回来,老头子没多久也过世了。
为女儿操劳了一辈子,他们的后事都是晚辈处理的,那两个嫁到国外的女儿,连回都没回。 」
“当初表哥去美国的时候,大姨各种炫耀,后来去美国给他看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后来就再也不提美国儿子了”
「一个认识的叔叔,费尽心机将孩子送去国外上高中,结果孩子在那里染上了毒瘾。
叔叔一气之下将他关了起来,却不料孩子报警告老父亲拘禁,最后父亲回国,就当没生过这孩子。 」
当西方所谓的独立思想和先进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和传统碰撞,这里面人性的丑陋和龌龊,竟然如此不堪。
02
想起那个在上海街头拾荒的老人。
多年前,大爷生意做得不错,自己在上海也有两套房,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生活水准超过了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他毅然决然地将上海的两栋房子变卖,全家移居美国。
那时,人人都羡慕他们,过了「人上人」的生活。
儿子融入当地的环境很顺利,最后在那里上学、考试,有了体面的工作,也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但在美国,他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流动变得少之又少,人生地不熟,他们家人之间又什少交流,亲情逐渐变得冷漠,疏离。
在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情绪冰冻后,他终于忍受不住,独自回国。
可是,回到离开几十年的故土之后,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无奈之下只好以捡破烂维生。
夏天,他就随便在公园里的长椅上睡下;
冬天,他只能躲在火车站勉强取暖。
而他那个送往美国的孩子,自他回国后,再也没有和他联络。
即使老父亲流落街头,身无分文,他依然不闻不问。
有一个留言十分扎心:
如果此刻老头在上海还有一间房子,他不想儿子,儿子都会想他。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赤裸裸的人性。
也许,曾经有很多人羡慕他们能够出国,去更好的国家,过更幸福的生活,却不曾想到,当年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凄惨。
那个著名的医生方波奇事件还记得吗?
他说:我曾经在培养小孩的这件事上,花费了庞大的精力。甚至耗光了自己全部的积蓄,送孩子到瑞士留学。
孩子在那里定居,已经8年没有联系了。
有一次孩子打电话回来,他很惊讶,问孩子找他什么事。
结果孩子冷漠地说:哦,我打错了。
然后挂断了电话。
这是他们之间,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话。
一气之下,他把所有的财产都赠予好友,不给子女。
父母穷尽毕生心血,将孩子托举到更好更大的世界,却不料,孩子在那里,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后,变成了一个个不念亲情的白眼狼。
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温情的孩子,而是一个嗜血的怪兽。
03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在朋友圈刷萤幕。
上海两位知名老教授,养大了三个子女。
他们尽自己所能,将孩子送出国,在国外定居。
但他们暮年,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回国照顾和探望。
无奈之下,老两口只好双双去往养老院。
他们在孤独和思念中过世。
但即使离世,三个子女仍没有一个愿意回国看一眼。
他们说:葬礼全权委托养老院办理,钱不是问题,拍影片给我们就行。
老教授可能到死也没想到,自己殚精竭虑,为三个子女付出一生,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局。
望子成龙的目的是要达到了,但他们之间,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人伦亲情。
在这个「全民富二代」的时代,每一对父母,都在踮着脚尖养孩子,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习惯了索取,却不懂得父母的辛苦。
感恩需要学习,教育也需要人品支撑的。
父母在努力提升孩子学业成绩,尽力把孩子托举到国外去的时候,别忘记培养孩子的品质和德行。
愿所有父母都能明白:
真正的成功,是培养出即使远隔重洋,仍愿跨越12小时时差,探望重病父母的儿女;
真正的成功,是即使面对诱惑,仍能坚守诚信底线、不欺不诈,不违良心的儿女;
真正的成功,是即使生活拮据,身处逆境,但仍能心怀善意、温暖纯良的儿女。
是否在政府的“让少数人先富“之下,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绝对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关?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文革期间文化上就是一片沙漠。如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大大小小的版本也有一百多种,但是里面涉及的文革文学,几乎基调出奇一致,就是文革是一片荒芜,文革是扼杀文学的摇篮。
即使有一两个版本说起文革,就像触动雷区那样小心谨慎。或者干脆有人说文革时期的文学艺术就“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就是写了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的浩然。
如果文革十年,真的是一片荒漠的话,好像一夜春风,像雨后春笋吹醒的中国当代文学,以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专业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大部分图景,好像在市场经济之后,文学除了解放了下半身之外,还真没有发现特别让清荷眼睛为之一亮的作品。
可悲的是,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在对待教科书的时候,可以质问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狼牙山五壮士不适合现在的孩子阅读,那么,你就不质疑一下中国的文革期间就“八个样板戏”?就这么轻易地相信了中国的作家,只有一个浩然?我们常被告诫要实事求是,看来提倡说真话,提倡实事求是确实是需要的。
按照走资派官方的“十年文革”或“十年动乱”的说法,文革时期在文化上说是一片荒漠,说那时中国就浩然这“一个作家”,那么请问一下:
写《闪闪的红星》的李心田是不是作家?
写《大刀记》的郭澄清是不是作家?
写《沸腾的山》、《探宝记》的李云德是不是作家?
写剧本'红雨”的杨啸是不是作家?写《万山红遍》、《海岛女民兵》、《小号手》的黎汝清是不是作家?
写《桐柏英雄》的前涉是不是作家?写《连心锁》的克扬、戈基是不是作家?
写《平原枪声》、《追穷寇》的李晓明是不是作家?
写《雁鸣湖畔》的张笑天是不是作家?
写《彝族之鹰》的杨大群是不是作家?
写《渤海渔歌》、《燕岭风云》的单学鹏是不是作家?
写《征途》的郭先红是不是作家?
写《分界线》的张抗抗是不是作家?
写《小英雄雨来》(又名《雨来没有死》)的管桦是不是作家?
写《万年青》的谌容是不是作家?
写《高玉宝》的高玉宝是不是作家?
写《难忘的战斗》(又名《粮食采购队》)的孙景瑞是不是作家?
写《青春》、《边城雪》、《戈壁花》、《草原似锦》的张长弓,是不是作家?
写《雷锋的故事》的陈广生、崔家骏,是不是作家?
写《二十响的驳壳枪》(被改编为连环画《一支驳壳枪》)的苗风浦是不是作家?
写《南瓜生蛋的秘密》、《带响的弓箭》的张登魁是不是作家?
写《虎子敲钟》的李田夫是不是作家?
写《海花》的余松岩是不是作家?写剧本'龙倌和大皮靴叔叔”(并由作者本人改编为电影《烽火少年》)的颜一烟是不是作家?
写《红电波》的谢学潮是不是作家?
写《东风浩荡》的刘彦林是不是作家?
写《机电局长的一天》的蒋子龙,是不是作家?
上面提到的作品,还只是文革时期出版的长篇或中篇小说,当然也有少数几篇出版于文革前,但文革中或再版,或继续发行,或被改编为其它艺术形式广为发行。
例如连环画,在文革时期是很繁荣的,有不少精品,例子也举不胜数。上述被改编为电影的剧情片也不少,像是《大刀记》、《沸腾的山脉》、《红雨》、《雁鸣湖畔》、《征途》、《难忘的战斗》等。
“海岛女民兵”被改编为电影《海岛女民兵》,《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被作者本人改编为电影《烽火少年》,《闪闪的红星》被王愿坚、陆柱国改编为同名电影。 《桐柏英雄》改编得稍晚一些,电影《小花》上映时,文革已经结束了,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就凭这些影片,说文革时期只有“八个样板戏”,大概也不符合实际吧?
而事实上八个样板戏确实是文学艺术的经典,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是文革初期的戏曲改革成果。
后来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红云岗》和舞剧《沂蒙颂》等,都没有包含在内。
也就是说,仅就「样板戏」而言,也不只是八个,而是十几个。
另外还有其他许多剧种和地方戏曲,像是那个湖南戏《园丁之歌》,毛主席看过,还带头鼓了掌。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不是也备受推崇吗?
由此可见「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这句话,是经不起推敲检验嘛。你说就浩然一个作家,本意可能是为了抨击和否定那个时代,或顺带贬损一下浩然,但客观上不是把其他许多作家的劳动成果也一起否定和抹杀了吗?
事实上除了以上提到了约20多位作家,还可以列出20多名作家,以及他们在文革时期创作、出版的作品:例如《火网》(王世阁)、《春潮急》(克非)、《陈胜》(刘亚洲)、《农奴戟》(克扬)、《昨天的战争》(孟伟哉)、《激战无名川》(郑直)、《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擒龙图》(张骏)、《向阳院的故事》(徐瑛)、《新来的小石柱》(董边)、《响水湾》(刘万隆)、《枪声》(木青) 、《红石口》(龚成)、《山川呼啸》(古华)、《使命》(王润滋)、《小兵闯大山》(莫应丰)、《钢铁巨人》(程树榛)、《洪雁》(王小鹰)、《渔岛》(姜树看重瓜)、《瓜尔瓜》(长述)、《白瓜》 、《牛田洋》(南哨)、《千重浪》(毕方、钟涛)、《保卫马良山》(李丰祝)、《春潮》(海笑)、《丹凤朝阳》(碧野着)、《红缨歌》(红万林)、《战地春岭》(山地春等)、《红缨歌》(红万林)、《战地春》(缇春山等)、《红缨歌》(红万林)、《战地春山》(高峦春等)、《红缨歌》(红万林)、《战地春峰》(高春等)、《红缨歌》(红万林)、《战地春峰》(高尧春等)。还有一些作品,写于文革时期,待出版时,文革已结束了,也就成了“新时期文学”,如张孟良的《津郊武工队》(又名《血溅津门》),杨沫的《东方欲晓》,魏巍的《东方》。这些作品,有的被摄制成电影,有的被改编成连环画。
除了小说之外,诗歌、散文、剧本就更多了,诗人、散文家也就不胜枚举。文革时期影响较大的人就有:《祖国嗬,母亲! 》、《绿色的沙漠》(又称《沙漠的春天》)的玛拉沁夫(他也是著名的小说家);《黄河少年》、《开山的人》、《十月的风云》的雁翼(他还是个著名的诗人);《特殊任务》、《南海长城》的梁信;《创业》的张天民;《山花》的孙谦、马烽(著名的「山药蛋派」作家);《长空雄鹰》的陈立德;《英雄儿女》的毛烽(小说原著巴金);《南海风风云》的陆柱国(也是著名的小说家);《车轮滚滚》的薛寿先;《枫树湾》的陈健秋;《年青的一代》的陈耘、石方禹;《大刀记》的曲延、邱勋(小说原著澄清);《陈玉郭记》的曲延、邱勋(小说原著澄清);《陈玉郭成》的刘征泰;《芦荡火种》(《沙家浜》)的汪曾祺(也是著名小说家);《平原作战》的张永枚(还是著名诗人);这些剧本,除《陈玉成》外,都拍成了电影在全国上映。 《陈玉成》改编为连环画。
以上提到的一些作家,有的在当时可能还不太知名,但进入新时期以后,写出了更有影响的作品,有的至今仍活跃在文坛。例如文坛上的一些声名显赫的作家,像是古华、刘心武、贾平凹、陈建功、李存葆、韩少功、陈忠实、蒋子龙、铁凝、路遥等等,包括诗人叶文福、梅绍静、雷雁、纪宇、顾城等,文革时期就已经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了。
那个吹响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刘心武不是在1975年也出版的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短篇小说《盖红印章的考卷》了吗?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无畏》写的都是「与走资派作斗争」等文革时期时髦的题材。
贾平凹的第一本小说《兵娃》就写于文革时期(1977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歌颂文革中的红小兵、反映农村中两条道路斗争的短篇小说集。他在《后记》中写道:「贫下中农把我推荐上了大学,我开始拿起了笔参加战斗。在三年的大学期间,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开门办学,到农村的几次实习中,我又回到了小伙伴中间,那些红小兵的可爱形象,时时使我感奋,使我激动。 于是,我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一支支对新一代的赞歌! 对文化大革命的赞歌! 」这些作品显然比较幼稚和粗糙,特定时代的烙印很明显。
文革时期,除了文学新人和继续坚持写作的一些文革前成名的中老年作家的新作,也陆续再版了一些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如贺敬之的诗集《放歌集》,张永枚的诗集《螺号》,石祥的诗集《兵之歌》,魏巍的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小说集》,谁是最可爱的小说集数。
也翻译出版了一些外国的文学名著,如前苏联高尔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的作品。 《水浒全传》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也在文革中后期再版。
所以,文革期间文化是一片荒漠的说法,纯粹属于荒谬。将文革时期文学艺术简单地说成是“文革空白论”,这样做的目的:既损害了文学史研究的严肃性,又使一些文革时期坚持创作的作家和他们的艺术创造被遮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