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走资派邓小平
走资派邓小平和赫鲁晓夫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走了和前任不同的道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路;他们的本质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充满好感并向往的。
但是,走资派邓小平的高明在于他没有做秘密报告,而是直接三七开了毛泽东,而且拉着很多老干部一起起草了《关 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虽然没有明确的叫做秘密报告但有秘密限于高层的讲话。
走资派邓小平提出坚持毛泽东思想,而走资派邓小平说的这个思想除了所谓实事求是,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已经丢掉了“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统一战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造反有理” , "阶级斗争”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而成了走资派邓小平与“曲线救国”相似的被称为“韬光养晦”实则投向西方,培养大官僚大特权阶级的路线。
《历史的惊叹—邓小平和赫鲁晓夫》
作者:付明泉
有着黑白墓碑的独特的赫鲁晓夫墓成了前苏联的历史。邓小平也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多年后让我们回头看这两个影响世界的政治人物,我们才发现是如此的惊叹。
斯大林死后,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震惊了世界,更震撼了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因为“世界共产主义的领袖,苏联卫国战争的统帅”斯大林一夜 之间成了暴君,成了独裁者。整个阵营骚动了。不论斯大林到底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君子做事要“光明正大”的文明古国中,赫鲁晓夫的举动是让人鄙视的。
当时的邓小平率领中国团参加中途离开,回来后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之后就开始了中苏交恶,赫鲁晓夫一夜之间撤走了所有苏联专家,中国也开始了勒紧腰带归还 苏联的债务。赫鲁晓夫全面批判了斯大林,中国对斯大林进行了三七开,即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斯大林到底如何,留给后人研究。赫鲁晓夫的举动让西方喝彩一 片,而赫鲁晓夫也自认为自己远远超越了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真正繁荣。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在北京和毛泽东见面的时候,带着脏话表达了对美国的无限崇 拜,让毛泽东十分鄙视。毛泽东从人格和作风上真正鄙视这个光头,鄙视这个做秘密报告的政客。毛泽东也拒绝再承认赫鲁晓夫是阵营的领袖。当然,真正的中苏交恶是从赫 鲁晓夫要租借中国海港,搞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开始的。
从此,毛泽东的中共和苏联的中央开始了谁是社会主义谁是修正主义的全面论 战。这也成了毛泽东晚年考虑最多的问题,谁是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谁会在他身后建立赫鲁晓夫试图建立和所谓改革出的官僚特权贵族阶层,建立一种貌似自由的 特权专政的控制民众的崇拜西方的非社会主义非资本主义的不伦不类的社会模式。
赫鲁晓夫对西方,本质是恐惧和羡慕的,他的政策外强中干,虎头蛇尾,虚张声 势。他搞了古巴导弹危机,在美国肯尼迪政府的强硬回击下,悄然灰溜溜的撤退了。而柏林墙的建立,更是对西方从道义到形式的全面失败。赫鲁晓夫试图改革,但 最后的结果是让苏联经济停顿不前,而他粗鲁的作风,更让世界为之惊讶。他自己,也一样成了秘密的牺牲品,他在黑海度假,被隐蔽的中央全会悄然以健康为由撤 销了一切职务,灰溜溜的交出了全部权力。
邓小平曾被毛泽东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二号人物(一号是刘少奇),毛泽东担心的是邓小平等人要建立一个倒向西方的、变卖资源、兼并土地,只照顾少数权贵不顾及社会公平,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战略的“修正主义走资路线”。
毛 泽东更担心他们成了“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
邓小平重新上台后,在1980年也对来访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出了“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 毛主席”。此地无银三百两,说出了他和毛泽东长期的纠结。
事实上,邓小平和赫鲁晓夫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走了和前任不同的道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路。他们的本质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充满好感并向往的。
但是,邓小平的高明在于他没有做秘密报告,而是直接三七开了毛泽东,而且拉着很多老干部一起起草了《关 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没有叫做秘密报告。
邓小平提出坚持毛泽东思想,而他说的这个思想除了所谓实事求是,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已经丢掉了“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统一战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而成了与“曲线救国”相似的被称为“韬光养 晦”实则投向西方,培养大官僚大特权阶级的路线。
毛泽东重视长远的战略,如兴修水利,发展高科技国防,自力更生搞高科技产品。而 邓小平更多倾向眼前利益,招商引资,租赁土地,出口创汇,买入利用。
对国际朋友,毛泽东更多强调是团结互助互相支援,搞长期的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人。而 邓小平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对国际朋友少支持,闷声发大财的短视政策,这种政策必然造成对手直逼国门、朋友众叛亲离的局面。改革精英们评论毛泽东只会搞军 事,不会搞其他。
其实,毛泽东是个战略家,是个全才,他的思想他的功绩伟大而深远。邓小平充其量是个政客,他既不是军事家,也不是经济领袖,更不是战略高手,他除了和毛泽东“对着干”外,几乎没有任何建树。
改革40多年,除了腐败全面开花,社会两极分化,资源损失殆尽,环境严重破坏以外,还有什么功绩?!
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建设 了海军和空军。
中国实现了消灭梅毒血吸虫等传染病。
中国实现了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的建设。
中国实现了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建交。
中国实现了从百年凌辱到外强眼 看叹息的转变。
中国实现了和美国、苏联的直接较量,被亚非拉国家抬入联合国,中国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涌现了无数在本职工作上拿钱 虽少贡献很大的劳动者。
毛泽东的晚年思想,毛泽东的上山下乡论,老中青结合论,继续革命论,反对官僚特权论,人民民主监督论,批判封建礼教论等等,多么英明正 确,历史已经证明并且将越来越证明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从1978年到今天,让我们看看这些社会现状,我们看到的是煤矿的死人,无 数的童工,黄赌毒黑的泛滥,是贪腐千万还不处死的高官,是刚刚建好就倒塌的大桥大楼。
我们再看看大官僚大资本家剥夺占有农民的土地,看看各级官吏逢场作戏 的泪水涟涟,看看依然吃老本毫无创新的科学技术,看看那些商人一样的博士导师,看看那些流氓一样的高官酷吏……我们真的无语。
邓小平不是赫鲁晓夫,邓小平 超过了赫鲁晓夫。
同样,毛泽东也不是斯大林,毛泽东高过了斯大林。
晚年的毛泽东对45运动的学生也只是让工人用大棒予以驱散,而斯大林则要狠的多;赫鲁晓 夫没有用枪炮来对付过反对派,但是邓小平却用枪炮代替了大棒来对六四学生。
赫鲁晓夫不是一件好事也没做,但是他没有得到任何荣誉,更没有 总设计师的称号,他也没有任何理论问世,唯一一部回忆录,还是他口述别人代写的。
而邓小平则有和毛泽东平起平坐甚至被当代改革精英极力推崇的白猫黑猫论。 邓的一百年不动摇论和他当年向华国锋保证的“世世代代永远高举毛泽东旗帜”一样,也和他当年向毛泽东保证的“永不翻案”一样,都是绝对的、静止的、脆弱 的、言不由衷的。这也注定他的这些说法是靠不住的,更不可能一百年不动摇。
最近,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了一种新风潮,让中年父辈们直呼看不懂,那就是,在地铁、公交车上看《毛选》。
书在手,读着走。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工作多年的公司职员、也有自由职业者。
在地铁里、在公交车里,在其他公共场合,他们手捧一本《毛选》,汲取一天的能量。
他们或者阅读电子书,更多的是阅读纸质书,并认真做了标注。
在电商平台,《毛选》旧书也已悄然成为热销商品。一向追新的年轻人,对这些封面陈旧纸张泛黄,甚至别人读过的《毛选》表现出浓厚兴趣,“我喜欢这种岁月的气息”,“读着上个主人标注过的书,我能感觉到他曾经热过的心”。甚至,1977年版的毛选第5卷,很多店家卖到脱销。
据某出版社统计数据,自2015年起,5年间《毛选》销量逐年递增,2020年销量更比去年翻了一倍。
拥有一套8成新的《毛选》,是一件能让朋友圈称羡的事。也有人晒出了自己辛苦搜集、由三个版本拼起来的《毛选》。
在这件事上,还有人“求人不如求老”。有网友晒出来自己的姥爷所学习的毛选,在姥爷当年学习过程中的勾划总结里,时隔40多年,他看到姥爷那时曾经的年轻人对《毛选》的热爱。
甚至一向喜欢自嘲为“学渣”的他们,开始借用工具或者手画《毛选》的思维导图,来加深自己对书本内容的认识。
他们也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引用《毛选》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来为自己打气。
年轻人们甚至为《毛选》制作了表情包,“正告”身边那些“沉迷游戏”的朋友,“少冲塔,多读书”。
在微博上,《毛选共读小组》、《重读毛选》已经有100多万的参与者,还在不断上升。有的年轻人每天坚持分享《毛选》心得,有的人在阅读中,对《教员》在书中的文字开始感同身受。
在以二次元文化著称的B站上,朗读《毛选》的视频上过推荐首页。有的视频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而更让网友惊喜的是,这样的视频,弹幕没有关,评论没有关。听《毛选》,刷弹幕,成为年轻人们读毛选的新姿势。
在朗读开始前的《国际歌》声中,满屏弹幕随之刷起。追求“个性”与“独立”的年轻人,在这样的“集体”氛围里,聆听《教员》的教诲。
《教员》,是年轻人们对毛泽东的亲切代称。一方面源于青年毛泽东确实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工作,另一方面源于年轻人自觉在毛爷爷面前,自己是一个小学生。在网络,一声《教员》,就把那个身居高堂、正襟危坐的形象,变得像身边谆谆教诲的《教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起了《毛选》?
年轻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归根结底,是他们开始认真了。有人直言,“因为《教员》是对的。《教员》当年说的很多话,在近二三十年里,我们很多人都淡忘了,甚至怀疑了。如今回想《教员》的话,发现又是正确的。《教员》毛爷爷早就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只是我们自己迷失了。”
更多的人是在这个年纪,面对纷繁的社会变化,陷入迷茫,这种迷茫进而带来无力感。而毛选,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逐渐被他们发现,被他们视为宝藏,成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的标尺,和思想武器。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让国家陷于危难,除了众志成城艰难抗疫,还要面对国外泼来的污水。一直关注疫情动态的小刘坦承,当时的心情是疑惑的、灰暗的、悲观的。他说,偶然一次在B站刷到《教员》的一段讲话,让他的心一下定了下来。
《教员》毛爷爷说:“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在那时,他产生了读毛选的想法。他说,他要让《毛选》里的思想,成为自己的思想。
“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毛选》的普适性一直被年轻人们津津乐道,诸如: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曾带着5本《毛泽东选集》进入丛林发动群众,5年后建立新政权就任总统;刚当选的美国总统拜登曾引用教员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英国财政大臣引用《毛主席语录》反驳对方观点;法国总统马克龙自称“我是毛主义者”......
有趣的是,被多元文化浸染的他们读了《毛选》之后,有人读出了“奋斗”,有人读出了“团结”,还有人读出了“佛系解决方案”。
“我不买房, 不消费,不借贷,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给他培养下一代劳动力,他还怎么剥削?我就是要从我这一代,葬送资本主义的未来。 ”
曾经,物欲横流,风口飞猪。这些即将进入社会,或者已经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马列书里一天劳作15小时的无产者,在现代已经变成了焦虑的程序员,变成了奔波的业务员,变成了坐出腰椎病的编辑,变成了被公知轮番洗脑的受众,变成被灌输“996”福报论却不敢辞职的打工者。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清醒过来,并重新读起毛选,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始自己思考。
在《知乎》,有一个拥有18854730 浏览量。在这个回答下打开心扉,自省自己:
“年少时,自以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句其他人的评价,便自以为是事。那时的自己,总以为喜欢他的人,都是可笑的,被洗脑的。然而随着自己慢慢踏入社会,慢慢被社会毒打,慢慢看了更多的历史资料。才发现,那个可笑又愚蠢的人,是自己。”
在诸多自责幼稚、深情缅怀教员的回答里,有一个2.6万赞的回答,贴了《教员》各个时期的照片,最后一段话让很多人情绪失控,瞬间泪奔。
几十年前,毛爷爷曾经饱含期望地写道,“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
几十年前,毛爷爷对年轻人充满信心与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几十年后,万千青年重读毛选,追怀《教员》音容,人潮之中有一个声音响起,代毛爷爷回应,引发网络上山呼海啸般的转发分享。
“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要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
年轻人们说,毛爷爷走了很久,可他终究要回家。
年轻人们说,毛爷爷一直记得我们,正如我们记得他。
毛泽东诗词欣赏
《临江仙 赠丁玲 》(1936.12)
作者:毛泽东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曲子多用以咏水仙。此词牌有两种形式,这里用的是每阙首句为七个字的一种。另一种为六个字。
保全:当时是陕北苏区首府,在陕西省西北部,现名志丹县。
出牢人:指丁玲。丁玲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进狱,后来被软禁在南京。三、六年九月,共产党帮助下,她化装逃离南京,于十一月十二日抵达保全。
毛瑟:德国毛瑟(Mauser)兄弟设计制造的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很多。
【题解】
这首字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九四年生于湖南常德,自二七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三二年三月在上海加入中共。她到保全后只有几天,即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之职。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真是"人物一时新"了。
丁玲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底,毛泽东透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拍给在前线的丁玲。来年二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
“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1867年4月中旬的一天,伦敦通往汉堡的航线上,狂风肆作,呼啸的海风卷起汹涌的海浪拍击着轮船,船上的桌椅噔噔作响。马克思紧紧靠着船舷上的栏杆站着。他晕船,但是他还是和几个旅客聚在一起饮酒作乐、相谈甚欢,他感到船上的生活是相当的有趣、相当的愉快。
这也难怪,毕竟,在伦敦“离群独居”、闭关写作《资本论》(第一卷)接近20年后,他终于可以满意地将它交付出版。这一刻,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样,他“痛快得无以复加”,虽然他曾预言,这部著作甚至不会给他带来写作时所吸香烟的钱。
如果他能穿越到2008年10月17日的法兰克福的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叫“卡尔·马克思书店”,他不得不承认,被自己的这个预言打脸了。因为这天,《资本论》(第一卷)在这家书店宣告暂时脱销。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由此拉开序幕。《资本论》再次成为人们寻找危机根源的指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属于“人类的记忆”。
《资本论》包含三卷,约230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大约相当于一个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国的社会科学类的博士学位论文。这部巨著从开始研究到完成撰写,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时间!
马克思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夜间紧张工作,一种叫做“痈”的病痛复发严重,差一点送了马克思的命。在1866年2月,他写信告诉恩格斯说:“‘坐’自然谈不上,这在目前对我说来自然很困难,白天哪怕只有短暂的时间,我也还是躺着继续苦干”。
马克思为什么如此死磕于《资本论》的写作?据1834年的统计,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19世纪40年代,法国工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并且工厂中大量存在雇佣童工的情况,许多工人每天需要劳动达18小时,工人厌恶劳动、捣毁机器、遭受惩罚的状况屡见不鲜。为什么大多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生活处境还是这么的艰难?这个疑问,盘亘于中学时就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心中。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依靠“看不见的手”,人们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启蒙运动说要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现在看来,都是别人家的美好生活。现实和理论出现了强烈的悖反!
而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约1个半世纪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们又抗议道:“我们代表99%的人口,反对那些掌握40%财富的1%的人!” HISTORY REPEATS!无怪乎《资本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再度热销!
那让我们来听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诊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毛病吧!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可是每个人不都得吃饭、穿衣、养活家庭以及向往过上美好生活嘛?于是,工人就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作为少数人的资产阶级,运用他们手中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从而进行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一个工人没有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工人,更何况还可以通过使用机器来替代工人;而对于工人来说,他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别无选择。
马克思问,工人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每天辛苦“搬砖”的那么多个小时中,有多少小时是为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个小时是为资本家在战斗呢?假设,维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只需要付出6个小时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须得工作10小时甚至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出来的4小时是在为资本家生产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于是资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设工人工作6个小时工资是24元,工作10小时工资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话,资本家希望工人一天可以工作25小时、一年工作366天!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更多了!
没错,经过工人的长期斗争,好不容易争取来了8小时工作制,但是,工作强度的提高,使得工人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卓别林。后来,资本家还给工人配上了电脑,好让工人回家也可以继续干活儿。造成这种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工人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说,工人朋友们,资本家赚取了剩余价值,使得他们越来越富有、你们却越来越贫困,后果是很严重的!为什么呢?只需追问一个问题:工人越来越贫困,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谁来买呢?资本家吗?可是资本家每天也只能喝的下两杯牛奶,他们生产牛奶的初衷就不是为自己饮用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追逐利润!多出来的牛奶就只能倒掉了,这就是为什么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发生资本家将过剩的牛奶倒向密西西比河的原因。
为什么不把牛奶分给工人们呢?这时,资本家却对工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出来还不能成为到手的利润,要成为真金白银,还需要商品卖得出去,按照这种工人越来越贫困的趋势推算,商品总是会出现相对过剩的,因此,马克思把商品出售环节称为“惊险的跳跃”。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啊?”她爹说“咱家没有煤了。”小女孩又问:“为啥没有煤?”她爹答道:“我失业了。”小女孩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你失业了?”她爹回答道“因为煤太多了”。
后来,资本家为了使这一跳跃不那么惊险,发明了消费信贷,资本通过在消费领域的扩张,将原本已经分配给劳动者的、由劳动者自己争取而来的剩余价值又吸收了回去,劳动者好不容易分享到劳动果实,瞬间在高昂的物价和贷款利息面前消失殆尽。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家一定都听过。“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资本为了追逐利润,总是有能力提高生产力,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资本有它天使的一面,也有它魔鬼的一面。资本的天使,使人类社会能冲破落后的封建社会枷锁,资本的魔鬼则使他成为自己的枷锁。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这就是马克思给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判决书。
经过一个半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依然存在,于是,一些人对《资本论》的科学性产生了疑问。可是,马克思是个预言家,他预言的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未来走向,他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终日确定一个时间表。
实际上,资本主义一个半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引入“看得见的手”、股权分享、实行高福利。可以说《资本论》中描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丧钟其实早已敲响,通过各种修正手段,资本主义试图自我修复,但是,每一次修正都更加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距离《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1.0版本更加遥远。
《资本论》的出版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871年4月25日,李卜克内西写信告诉马克思:“在全德国人们都在读着根据你的《资本论》所作的关于剩余价值和标准工作日的报告”。在马克思诞辰100周年之时,李大钊曾经撰文说:“从前的经济学,是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以后的经济学,要以劳动为本位,以劳动者为本位了。”
《资本论》从无产者的立场解释世界,振聋发聩!四年后,法国人民想要改变世界,1871年春天的巴黎,一场革命就要来临。
《1972年,这种走后门的狂潮........》
《文革里的走后门。这些干部子女为所欲为,娘老子也放纵他们,毒化了社会空气。》
《高级干部子女,下乡的寥寥无几,至今仍留在农村的为数更少。》
《整个社会成了这帮干部子女霸占一切优势资源的狂欢场所。》
《几乎清一色的是军以上干部的子女。》
《他们表现如何?“懒散、特权思想、玩世不恭是那个时代军队高干子弟的通病。”》
《长期不请假,经常私自外出,一连几个月让部队找不到踪影。》
《已经连续几个月不在部队,没有向任何人请假。》
《这帮高干子弟,在34师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转发《文革期间的“走后门”问题》
来源: 博客
作者: 杜钧福
现在一些人讨论腐败或者说特权是什么时候开的头。有人说文革前的情况还是很好的,都是文革把风气搞坏了。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也有人说,从延安时代就有了,当初丁玲萧军他们反对的就是这个。这话也对,腐败之风源远流长。根本原因就是这帮干部打天下坐天下的思想,和以前的农民起义领袖没很大差别,不能期望他们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我们年青时读到先烈方志敏的文章,读了《红岩》这样的书,全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其中所反映的基本上是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想法。如果方志敏和《红岩》那里面的牺牲者活到“解放”以后,他们的命运还很难说呢。
50年代风气确实比较好。上层的生活老百姓看不到,中下层还是比较平等的。一般来说,极左越猖狂,社会风气越坏。我的同学李吉士回忆1958年以后,领导机关下基层,就普遍的吃吃喝喝了。但是文革这个运动,确实把腐败上了一个台阶。
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腐败从“红一代”传递到“红二代”。
就某种意义说,文革就是为了解决接班人的问题。1964年,提出“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口号,而且,针对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对外战争的可能性,层层布置了确定各部门各单位“第二梯队”的具体措施。权力中枢已执政十几年,可他们的儿女辈年龄尚幼,绝大部分还是中学生(中共“五老”之一董必武的儿子也是中学生)。如何实现这个政权的代际传递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种思虑反映在他们的儿女身上,就是文革中红卫兵运动起源的思想基础。
正如一些老红卫兵所反思的,在当时的学校里,“黑五类”子女已不构成威胁,他们根本上不了大学,有些连中学也上不了。他们无法在学业上竞争的是中间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子女。所以,把“黑五类”子女剔出去的战略不管用了,必须把“红五类”择出来。这就是红卫兵的组织原则。“红八月”的屠杀和驱逐也是针对城市中间阶层的,因为经历频繁的政治运动后,北京城里真正的“黑五类”人员已不多。
当然潘多拉盒子打开后,形势就不是他们所完全掌控的。这场风暴,到了“九大”以后,特别是“九一三”以后,就基本上平息了。“九一三”实际上宣告了文革的失败、旧制度的回归。老干部这才回过神来,开始对文革进行清算,也就是力图恢复他们在文革前的位置并为他们的子女寻找出路。这时他们已经没有什么顾忌,因为大风大雨他们已经经过了,况且他们凭借着“被林彪迫害”的道德优势。
这种依靠权势谋自家的利益的行为由来已久,但1971年以后大爆发。例如《鸿》的作者张戎自述1969年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西部山区插队。但她在那只待了26天。期间所干过的较重农活是上山背柴,她自己感觉背了63公斤,而现场称量结果为2.25公斤。然后她以伪造证明的方式转到成都郊区。在此期间她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城里,在农村时也很少干农活。1971年张戎母亲通过后门将其调入成都国营工厂。1973年再经其母的关系进入四川大学外语系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其母的积极活动得以留校任教。1978年在其母干预下获得公费资助到英国留学。
到了1972年,这种走后门的狂潮已经让国家领导人无法容忍了。在得知从山西选拔来送北大为科学院培养的学员都是干部子弟时,周恩来怒不可遏,但是又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不能得罪这帮地方干部,稳定和维持九一三以后的局面,还全靠这些干部。毛和周的手里已经没有多少牌了。
1973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披露:“中央机关,各省市领导机关的高级干部子女,下乡的寥寥无几,至今仍留在农村的为数更少。”
于是,整个社会成了这帮干部子女霸占一切优势资源的狂欢场所。请看当时空军34师人员的回忆。为什么是34师呢?
“34师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军队高级干部子女,一是由于空军是陆海空三军中待遇最高的军种;二是由于34师是运输机师,事故率、死亡率相对较小;三是由于34师是中央专机师,可以有机会接近任何一位中央首长;四是由于34师的驻地在首都北京,很容易和常到北京的父母相会。”(浪花《三十四师的高干子弟》,《红袖添香》,2002)
谁来了?“仅仅在我的视野之内,34师就有叶剑英元帅的儿子,刘伯承元帅的孙子,彭绍辉大将的儿子,韩先楚上将的儿子,许世友上将的女儿。军师长一级、中将、少将、大校级军官的子女足足有一百人以上,1973年分到34师的第四期女飞行员二十多名,几乎清一色的是军以上干部的女儿。”
他们表现如何?“懒散、特权思想、玩世不恭是那个时代军队高干子弟的通病。”
“前面提到的叶剑英元帅的小儿子,就是因为长期不请假,经常私自外出,一连几个月让部队找不到踪影而惹恼了他所在的102团2大队的行政副大队长。他在全大队的会上,将叶帅的儿子点了起来说:‘我不管你是谁的儿子,今后再这个样子,该去那去那,不要回来了。’”
“飞行大队的干部战士,当然支持这个副大队长的正义行为,他们联名给叶帅写信,说他的儿子是‘一个只拿钱,不干活的飞行员’。”
“这件事,不知为何被江青获悉。于是,引发了江青在政治局会议上向叶剑英发难。造成了全国‘批林、批孔、批走后门’三箭齐发的局势。”
知道“批林批孔”运动中这件著名公案的来由了吧?
“不光叶帅的儿子如此,许世友将军的女儿许华山同样如此。1972年许华山已经连续几个月不在部队,没有向任何人请假。一天,许世友将军的电话打到了部队。问34师师长‘你们把我的丫头派到那去了,怎么几个月没有音讯?’。这一下可急坏了34师的大员们。他们原以为许华山在家里,谁知,家里反倒向部队要人。于是,34师调动所有的关系,满世界的找人。最后,还是从海军司令部的一个高干子弟那里得知,许华山这几个月一直在上海芭蕾舞团学习跳舞。把34师的领导们气的脸一个个憋的活像猪肝……”
“这帮高干子弟,在34师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韩先楚上将的儿子,是按普通地勤兵入伍的,到了部队想干空勤。胡萍师长,亲自下令改为空勤领航员。领航员干了没几天,又要学飞行,于是又成了飞行员。这些普通人要经过几年航校培训的事,在他们身上,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换来换去。”
后来江青在“批林批孔”中提出反走后门,直到现在被认为是想搞乱军队。究竟谁在搞乱军队,是很清楚的,就是这帮不法的干部子女。
当然,不是所有干部子女都这样。也有相当优秀的,堪称表率。“34师的高干子弟表现有好有坏,差异极大。其中,刘伯承元帅在修理厂的孙子,有极好的口碑;独臂将军彭绍辉大将的儿子,是102团一名看似极普通的机械师,十分和气,没有一点干部子弟的架子。类似的高干子弟很多,这些极清高的人物,给原本高高在上的34师注入了一阵孤傲不群的清风……”
为所欲为的都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干部的子女;表现好的都是那些不当权甚至边缘化干部的子女。我也接触过一些干部子女,也感到有这种规律。例如我的老同事高凡,原名高莉莉,是原炮兵司令高存信将军的女儿,著名历史人物高崇民的孙女。她在哈军工读书期间就表现极为优秀,上过报纸,文革期间下放,后落实政策调到我单位,为人极为谦和。文革期间物资非常匮乏。我家偶然机会买到一辆小轮自行车,不想要,问谁要。几个女同事议论,说高凡遇事向来谦让,问她要不要吧。一问果然要,就让给了她。所以我感到她家没任何特权,也不争。可惜这样的好人前几年走了。我想,如果都是这样的“红二代”接班,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了。
可惜,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怎样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老子位子高了,就“变修”了,还是本来就是逆向淘汰?我不知道。“那时的部队和社会就是如此的不公,父辈留给子女的‘遗产’,决定着他们人生的道路是顺利还是坎坷。”
再回来说文革里的走后门。这些干部子女为所欲为,娘老子也放纵他们,毒化了社会空气,给解放军丢了脸。更值得忧虑的是,这样一批公子小姐接了班,会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江青在“批林批孔”中抓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对?“三箭齐发”,只有这一箭发得对头,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我想,也符合解放军空34师官兵们的情绪和愿望。除此其它两箭,什么“批林批孔”,都是扯淡。
这件事后来如何发展,大家都知道,就是毛的一句话“走后门的也有好人”把它否了。毛的话,当然不错,但是用在这里,简直是混账逻辑。所以,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反走后门,以及毛对这个反走后门的否定,是文革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毛泽东这样的态度,是为干部们进一步腐化,以至于文革后实行集体世袭制开辟了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也是广大参加文革运动的群众对毛的拥戴开始崩溃的起点。以前,他们将毛看作红太阳,看作救世主。社会上的一切苦难、一切不合理的事情,他们都认为是“走资派”干的。“经是好经,就是给歪嘴和尚念歪了。”现在,他们终于认识到,这个伟大领袖不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和历代的皇帝没什么区别。他们进而开始怀疑从少先队时期所被灌输的一切,理想主义完全破灭,随即开始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历程。
黑龙江造反派学生领袖范正美写了一本《秋梦追思》,总结文革历史。从书内容来看,属于左派思想范畴,算个毛派。但是他对毛在反走后门问题上的立场表示强烈质疑。他说:“毛泽东在我思想上屹于泰山的地位,第一次发生了动摇。”他还说:“人们对于毛泽东的批示公开的如此强烈的非议在我知道的这还是第一次。”“我当时认定,走后门问题是干部利用特权破坏正常纪律和合法程序,与党的传统格格不入。以后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与后来不正之风的进一步恶性膨胀,不能说没有关系。”他把这归于毛老了,糊涂了。
毛当然不糊涂。毛和学生领袖一样,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但是毛知道,这个理想主义不能当饭吃。毛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众多正在走后门的干部们把他拥戴上的,特别是军队干部是他最终的靠山。而叶剑英、许世友、韩先楚这些元帅将军,你跟他们说理想主义的话他们是听不懂的。他们之所以拥戴毛、跟随毛,就是为了他们可以走后门。
扯远点,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出征楚国。大军出了国门二三十里,不走了。王翦派一个参谋回去向秦王要求再赏赐给他一些田亩。大臣们愤怒了,说这人怎么这样贪婪。秦王却不恼,如数赏赐给他,大军随即开拔了。王翦傻吗,贪吗?他知道,一国之君最不放心的就是大将带兵在外。所以他必须装出贪图小利,胸无大志的样子,叫秦王不起疑,不会在后方掣肘。
所以,你想,叶剑英、许世友的儿女成天玩闹、跳舞,林彪的儿子成天和几个谋士在小屋里筹划国家大事,还自称什么“联合舰队”,作为一国之君的毛,对哪种干部放心呢?九一三以后,毛彻底走向现实。所以,江青反走后门是可以理解的,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但是毛否定这个,也是必然的。
江青说,走后门是对马列主义的背叛。其实毛的治国之道和马列主义没多大关系,马列主义只是个招牌。但是在这件事上,江青惹了大麻烦。如果江青没有反走后门这出戏,她的下场不会有那么惨,因为干部是得罪不起的。这就注定了江青及四人帮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