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傅连暲福音医院收治红军伤病员

(2023-03-19 05:52:17) 下一个

傅连暲福音医院收治红军伤病员

 

转载《傅连暲与红色医院的创办》

作者:钟建红

傅连暲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委。早年,他在教会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成为福建长汀福音医院的医生。1925年,五卅运动波及长汀县城,英籍传教士、福音医院英籍院长和医生离开长汀后,傅连暲被公推为院长。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进入长汀,在傅连暲的领导下,福音医院收治了陈赓、徐特立等300余名起义军伤员,开启了红色进程。

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傅连暲领导福音医院积极收治红军伤病员。1932年1月,他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培训了60多名红军医务人员。同年秋,应毛泽东的建议,他将医院更名为“中央红色医院”。1933年初,傅连暲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将医院迁往瑞金,使其成为中央红军第一个正规医院。

 福音医院与傅连暲

 依江而建的福建汀州因水运发达,自古就比较繁荣。1896年,汀州建立起“中华基督教堂”。1900年,英国伦敦公会派出牧师和医生到达汀州,开展传教与行医活动。1907年,伦敦公会教友亚盛顿捐款25万英镑,在汀州北山下的老古井附近,建立起福音医院和培养医生的亚盛顿医馆,以及女子学校、乡村小学、神学院等设施。

傅连暲的父母居住在汀州城外的伯公岭。他们素来是穷苦的佃农,常常辛苦劳动一年,却依然欠地主的债。无奈之下,于1889年举家搬迁,来到汀州城谋生。傅连暲的父亲在汀江码头当搬运工或挑夫,母亲则给人洗衣、做针线。他们依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勉强在汀江岸边站住脚。在困窘的生存状态下,傅连暲的父亲率全家皈依了基督教,以求护佑。

傅连暲生于1894年9月14日。这天是中秋节,第一声啼哭响起时,太阳刚好从东方冉冉升起。故其乳名“太阳生”,取名“日新”。入小学后,则取名为“连”。

在教会医生的资助下,少年傅连暲得以在新式小学和中学读书。1911年秋天,他走进设在福音医院内的亚盛顿医馆,开始了学医的历程。

完成学业后,傅连暲被福音医院聘为旅行医生。三年的巡医生涯之后,他成为长汀(中华民国于1913年废州置长汀县)红十字会主任医师,协助福音医院院长赖查理教学。两年后,又分别被长汀省立男中、女子师范聘为校医。

外籍医生常常因为漠视贫困家庭,从而造成病情延误,导致病患儿童夭折。这促使傅连暲开始反思,并进而思考祖国与大众的命运。除了医疗事务之外,他开始有意识地与医院的洋医生们保持着距离。

1925年是傅连暲人生的转折点。《长汀县志》记载:“6月7日上海‘五卅’惨案电讯传至县……在南寨召开各界民众声讨帝国主义大会,会上成立‘沪案后援会’、‘抵制仇货委员会’。外籍牧师、医生慑于县内反帝运动高涨,陆续离开长汀。”傅连暲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异常愤慨。他参加后援会,并支持罢市、罢课、游行。

在混乱中,福音医院群龙无首。随即,深受信赖的傅连暲被推举为院长。

1926年,傅连暲与龙岩县《岩声》办刊人邓子恢相识。邓子恢遂将瞿秋白的著作《新社会观》送给傅连暲阅读。这部著作极大地启蒙了傅连暲的革命思想,开阔了他的人生视野。后来,傅连暲在《1937年对记者谈话》中说,它给了自己极深刻的印象,使自己更懂得了革命的人生观,因此,更加同情革命,并进而直接参加革命。

1927年8月底,南昌起义军抵达长汀。福音医院接收了300多名伤员。医院里只有两名外科医生,再加上内科医生傅连暲,三人马不停蹄地为伤员做手术。傅连暲动员长汀县城的青年教师、学生及暑假回乡的学生们共同照料伤员。傅连暲回忆说:“起义军营长陈赓同志在会昌战斗中腿骨被敌军子弹打断了……我是一个医生,有责任挽救他这一条腿。于是便采用了‘保守疗法’的方针……总之是想尽种种办法,避免截肢,在这样持久而谨慎的医疗护理之下,陈赓同志的伤腿,终于被保存下来了。”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回忆起那时的傅连暲:“他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个同情我们的医生。承他尽心照拂,使我直到现在都很感激。”

起义部队南下后,还有很多伤员留在医院进行治疗。徐特立也因罹患重病而住在医院后面老古井旁疗养处。为了维持伤员的生活,傅连暲便向长汀商人募捐。他还利用自己和教会的影响力,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宣讲人道主义,借此保护起义军留下的伤员。在策略上,对于国民党军队的伤病员,他也一并予以治疗。

这期间,傅连暲与周恩来、徐特立、陈赓有深入的思想交流。他的思想开始向革命者倾斜。

1928年春,闽西各地农民纷纷举行暴动。党组织面临干部十分缺乏的问题,需要迅速提高农民干部的革命素质。长汀党组织便找到傅连暲筹划此事。其后,在他的推动下,“训政人员养成所”得以开班。傅连暲利用为新驻长汀的军阀郭凤鸣看病的时机,成功说服了对方,由傅连暲出资,对方筹办。名义上,“养成所”公开讲三民主义,但实际上则宣讲马列主义,总结农民运动经验。前后共办了两期,培训了100多名干部。

1929年3月14日早晨,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长汀南部攻取长岭寨,15日进入长汀县城。战斗正在进行,傅连暲便已动员全院医护人员,准备迎接伤员。

在诊疗时,傅连暲察觉红军队伍中正在流行麻疹病。出于医生的责任与内心对红军的热爱,他立即向红军后勤干部报告,并建议全军接种牛痘。朱德对傅连暲的建议非常赞同,随后,傅连暲率领医护人员用3个星期的时间给红四军指战员接种了牛痘。

红四军进入长汀两星期之后,毛泽东、朱德来到医院,对他为红军热情治病的行为表示感谢。在傅连暲的陪同下,毛泽东、朱德参观了医院,他们盛赞医院科室完善、设备齐全。傅连暲遂向毛泽东、朱德建议,将医院改为红军医院。毛泽东与朱德则表示,红军还要撤走,搬这样大的医院是不可能的,以后还会送伤员过来。

不久,红四军撤离长汀。傅连暲派他的两个医科学生携带药品与医疗器械随军服务。

离开长汀前,毛泽东请傅连暲以医院的名义订阅报纸,通过地下党转送到瑞金。傅连暲便订阅了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以及广州的《工商日报》《超然报》,皆以“郑爱群”的名义通过长汀邮局的地下党邮递员投递。同时,傅连暲也利用为国民党上层人物看病的机会掌握情报,并伺机传递给地下党。

傅连暲在1937年接受采访时说:“在1929年与1930年中,汀州是游击战争的区域,曾在红军中屡得屡失。我医治双方伤病员,无所偏袒。但我始终与红军保持着密切联系,秘密地进行革命工作。1929年末,当中国旧历新年之夜,国民党军队司令金汉鼎率军包围了我的住宅,说我是共产党员,与红军有密切关系。但搜索的结果,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还掠夺我的钱和表而去。我对这个抢劫提出了抗议,次日彼始将钱和表送还。这次与敌人斗争的胜利,获得了全城的称赞。”

1931年秋,闽西赣南中央苏区形成。10月,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汀州随即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红四军有自己的后方医院,但设备简陋,医生是中医。傅连暲曾回忆说,在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毛主席望着我的眼睛和蔼地说:‘傅医生,你不但自己做医生,还要替红军训练医生才好,懂多少就教多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长汀县志》记载:“1932年2月1日,经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批准,看护学校于汀州万寿宫正式开学。”学校共收60名学员,男女各半。从红军中调三名干部,分别担任校政治委员与两名政治指导员。

由于学员文化参差不齐,在毛泽东的启发下,傅连暲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自己编写实用的教材,学员边学习,边实习。学员们生活艰苦,在地上铺稻草而卧,5人一盏油灯。没有盐,吃糙米饭配酸菜、辣椒。

5月底,第一批学员毕业,朱德在汀州迎接攻克漳州凯旋的红军时,特地参加了毕业典礼并讲话。

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医务学校,而这所医护学校在党领导下,培养出了多批红色护士。据《长汀县志》记载:“6月,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创立于汀州市万寿宫,傅连暲任校长。设外科、内科、急救、处方、药物室、绷带等课程。”傅连暲回忆:护士学员留下小部分成绩最好的学员,加上新招收的一批,一共20名,这就是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第一批学员。

福音医院的资金与药品都由英国教会供给,由上海汇丰银行办理,向上海中英大药房购药。苏区与上海有一条秘密交通线,从汀州沿汀江经上杭、永定峰市,到达广东大埔三河坝汇合成韩江,再由此抵汕头出海,从海路到上海。中央苏区建立后,英国教会停止了对福音医院资金的发放。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经济“围剿”,傅连暲决定派曹国煌到上海取款购药。曹国煌不负傅连暲重望,凭着机智勇敢,冒着生命危险分别从陆路、水路两次采购回苏区急需的药品与医疗器械。

此前,傅连暲看到曹国煌是一个有为的进步青年,就把自己秘密收藏的《新社会观》给他阅读,也将给毛泽东寄报纸的任务交给他。

傅连暲根据苏维埃政府的意图,计划在汀江边的白区上杭县城和峰市开设药房,买药、运药。傅连暲先说服汀州一个批发商,入股他在上杭、峰市的药店。曹国煌到上海购药后,就在药房当医生看病买药,并兼经理。尽管非常小心,曹国煌还是被国民党特务盯上,并被抓捕。虽然特务没有证据,但一个逃亡地主却指认曹国煌给红军看过病,他的手提箱是送药给红军的。曹国煌被押到上杭县城,其后英勇就义,年仅23岁。曹国煌的牺牲让傅连暲痛心不已。

1932年秋,毛泽东因过度疲劳、身体不适而回到汀州。从9月开始,毛泽东住在福音医院后面北山下老古井边疗养处的病房。

毛泽东在汀州疗养,傅连暲得以与毛泽东有长时间的交流。傅连暲回忆:“那时,每天下午五点钟,我总是走到北山下,去找毛主席散步。每次去,毛主席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东西。……我只好每天下午来邀请他出来散步,让毛主席得到一点休息。”

这段时间,每天两个小时的散步,是傅连暲人生的重大转折。傅连暲这样评价:

我那年已经三十八岁了,在这三十八年中,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但是谁也比不了毛主席给我的印象深。毛主席是我遇到的人中最慈爱、最博学、最伟大的人。

与其说是我护理了毛主席,还不如说是毛主席在政治思想上护理了我。毛主席真是我前进的引路人!

傅连暲的母亲非常感激毛泽东对自己儿子的关心,希望能请毛泽东到家里做客。此时,毛泽东已是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傅连暲将此事婉转地告诉毛泽东,没想到,毛泽东非常爽快地答应,表示应该去看老人家。

中秋节,恰逢傅连暲的生日。据时任中共福建省代理省委书记罗明的妻子谢小梅在《在傅连暲家做客》中记述:“毛主席和夫人贺子珍、罗明和我、陈正人和夫人彭需(当时任中共汀州市委书记)三家到他们家共度中秋佳节。……我们也为庆贺他的生日。……毛主席夫妇带头亲切地向傅母请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