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挨饿让战俘吃饱共军真傻?
媒体常常就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行曝光,这实在是给自称“人权卫士”的美国联军一记耳光。与美国联军的劣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自己宁可挨饿也要让战俘吃饱。中国人民志愿军优待美联军战俘, 战俘集中营中的所有战俘都享受中国人民志愿军团职干部伙食,还能听美国等家乡歌,玩橄榄球。中国人民志愿军极为人道地对待美军战俘。有记者走访了当年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管理美军俘虏工作的周元敏女士。周女士的讲述将人们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也让人们认识到究竟谁才是最讲人权、讲民主的国家。
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战俘吃饱穿暖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不久,便俘获了成千上万的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的战浮。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碧潼建起一个规模较大的战俘营。碧潼位于平安北道北部,三面环水,环境十分优美。为了更好地管理战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新中国全国范围内招收英语翻译。一批在复旦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就读的男女大学生们,就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来到了朝鲜国的碧潼当战俘营管理员。周元敏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1951年,周元敏在南京金陵女大念完一年级就参了军。1952年,年仅20岁的她作为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跨过了鸭绿江。由于英语好,她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俘管处二大队”担任翻译工作。当时,二大队有200多名美军战俘。
在一年多的工作中,周元敏女士对中国军队优待战俘的做法感触良深。她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俘虏一贯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不许打骂俘虏,哪怕踹一脚都不行,因为这是部队铁的纪律。中国士兵不搜美国人的口袋,让他们保留香烟和其他私人物品,至于金表等贵重物品则由俘管处统一登记、管理,俘虏被遣返的时候再还给他们。”
朝鲜的冬天特别冷,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战俘们配发了棉衣、棉帽、棉手套、棉被和毛毯,战俘睡的炕也被烧得暖暖的。战俘每天都能吃上大米、白面、土豆、黄豆和肉等,享受中国人民志愿军团职干部的伙食标准。西方人喜欢吃糖,俘管处每月还定量给战俘供应白糖。这些食品都是志愿军想方设法从国内买来的。令人愤慨的是,我们有些战士在运输这些食品的途中还被美国飞机炸死。后来,俘管处还专门买来烤面包机,让美国人自己动手,吃上他们喜爱的新鲜面包。要知道,当时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只能吃到大豆、高粱米和土豆炖粉条。有时候后勤跟不上,战士们宁可自己不吃,也要让战俘们吃饱。周元敏女士对记者说:“在那种物资短缺的条件下,有些战士对战俘吃得比自己好也有一些看法,但经过领导的教育,战士们也都理解了。”
在当时的碧潼,美军战俘的健康曾是一个突出问题。长期的战地生活和因为想家产生的思想压力,使不少战俘的健康都出现了问题。这一情况经过层层上报,最后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亲自批示:要加强战俘的营养,采取急救措施。于是,一批高水平的医生从中国各地来到碧潼,在这里建起了专门的战俘总医院,救活了不少人。有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了一名美军飞行员。管理人员发现他受了重伤,急需输血,就把他送到战俘总医院。总医院赶紧从国内调运血浆,一些中国医生还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救活了这名美军飞行员。
建立英文图书馆,帮他们买“西洋乐器”,还组织“战俘奥运会”
除了在生活上照顾战俘外,志愿军俘管处还特别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俘虏营没有铁丝网,更没有当时一些美国媒体说的“密布的电网”,战俘们也不用劳动干活。为了丰富战俘的文化生活,俘管处特意从香港买来英文书籍和杂志,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图书馆;对于擅长写作的战俘,俘管处还鼓励他们从事创作。俘管处每天都有英语广播,内容包括时事新闻和娱乐节目,周元敏当时就是播音员。另外,俘管处还为战俘们买了溜冰鞋、国际象棋、篮球和橄榄球等体育用品。橄榄球当时在中国很少见,后勤人员对它也没什么概念,经过多方打听,才从香港买来几个。管理员注意到一些战俘喜欢乐器时,就派上海籍的管理员出差,利用其家庭背景,采购了一批当时市面上很少见的西洋乐器,如萨克斯管、吉他等等,好像还有一架钢琴。
俘管处特别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宗教习惯,使战俘们能过基督教的圣诞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尤其是过圣诞节和春节的时候,一连几天战俘营都处在节日气氛之中,战俘们也会自编自演一些节目。战俘格林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这个圣诞节,从午夜到凌晨2时,整个营地都回响着唱诗班的歌声,大家的说笑声彻夜不断。中国军人还给我们准备了礼品、糖、饼、苹果、杏仁和酒,节日的气氛弥漫在整个营区。”
周元敏特别提到了1952年11月的“战俘奥运会”。当时有500多名战俘参加,他们身着从中国国内运来的红、白、蓝等颜色的运动服。“战俘奥运会”规模大,内容丰富,有田径、摔跤、拳击、篮球等项目,一些有运动天赋的美国黑人“运动员”出尽了风头。在战俘营里开“奥运会”,这也称得上是一个“世界奇迹”了。
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战俘,志愿军从不打骂,而是采用教育沟通的方法。如果战俘犯的错误很大,那就关他的禁闭,但时间最长也就一周。志愿军还特别注意做美军军官的思想工作。在周元敏所在的二大队,就有好多从西点军校等美国名校毕业的军官。俘管处的政委亲自出面跟他们谈心、交朋友,帮助他们认识到中美两国人民是友好的,教育他们不要再与新中国为敌。
最怕美国飞机狂轰滥炸,佩服俘管人员的大无畏精神
在战俘营里,美军战俘不怕管教人员,最怕的倒是自己的战友———那些美军飞行员。尽管碧潼俘管处的空地上写有大大的“POW”(prisonerofwar,意为“战俘”)的字样,从空中就能看见。但美军轰炸机为了完成任务,还是经常跑来轰炸。美军轰炸机一来,就在战俘头顶飞来飞去,狂轰滥炸一气,把战俘们吓得四处逃跑,有的甚至躲到猪圈里。每到这个时候,我们俘管人员就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们,把他们拉到志愿军战士挖的防空洞里。有些俘管人员还在保护战俘的过程中英勇牺牲了。对于俘管人员的勇敢和牺牲精神,美军战俘非常感激,称他们“具有真正的大无畏精神”,而对于自己国家的飞机和飞行员,他们则不停咒骂。
周元敏介绍说,当时有很多战俘被美军炸死,尤其是在押送俘虏到俘虏营的途中,美军飞机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地投弹,中弹者的鲜血把地上的白雪都染红了。但美国政府为了逃避责任,却硬说这些战俘是被中国志愿军害死的,说起来,真是让人气愤。
真实照片震惊美国,国际人士著文盛赞
中国战俘营引起了一些美国媒体和国际人士的注意。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就曾采访志愿军战俘营,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真实的场景。照片在《新闻周刊》登出后,美军战俘的家属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亲人的待遇不错,没有受苦,看到了家庭团聚的希望。一些家属写信赞扬中国军队的优俘政策,说这个政策“正像母亲的心一样”,并称赞“中国军队是文明之师”。美联社记者怀特也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美军俘虏很好。他们得到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甚至更好的口粮。志愿军用他们有限的设备治疗这些伤兵。”
1952年5月,著名的国际和平人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英国的费尔顿夫人,在廖承志的陪同下到战俘营考察,并与战俘广泛接触。她回国后,著文盛赞我军对战俘的人道主义精神。根据板门店停战协定,在双方遣返战俘前,曾有大批联合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我战俘营进行考察。他们考察了多日,没有发现我军有任何违反《日内瓦公约》的地方。
战俘与管理员成了朋友,不少人甚至拒绝回国
一段时间之后,绝大部分战俘对中国的敌意都减少或消除了,有些人还与中国俘管人员成了好朋友。战俘和俘管人员有时还搞一些联欢活动,战俘教俘管人员跳踢踏舞,俘管人员则跟战俘一块儿学习《政治经济学》。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碧潼俘管处的美军战俘陆续被遣返。当满面红光的美国战俘拿着中方赠送的中国茶和水果走过板门店时,他们频频回首,高喊着“谢谢!再见!”
还有一些战俘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他们拒绝被遣返,要求到中国学习和工作。新中国政府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参照国际法,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些战俘被集中安置在北京、山东、天津等条件较好的地方,按专业技能和本人志愿,分配在工厂、学校和医院工作,有的还被保送到大学学习。1954年2月,美国战俘温纳瑞斯与其他20名战俘一同留在了中国,并在一家工厂工作。温纳瑞斯在工厂的生活紧张而愉快。1963年,经工厂推荐,中国红十字会保送他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并在4年后毕业。1967年,温纳瑞斯与山东姑娘白锡荣结婚,在中国组建了家庭。1977年,温纳瑞斯应聘担任山东大学教授,讲授英语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不尊重人权的恰恰是美国自己”
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周元敏女士对于最近的美军虐俘事件非常关注。她感慨地说:“当年在朝鲜,美军对待我志愿军战俘极其狠毒,打骂、刺字、做细菌试验,有的还被杀害,这与今天虐俘事件中美军的表现是一样的。美军的做法是一种战争中的变态行为,丑恶极了。”而这一切都是自称“最民主国家”的美国干出来的。周元敏愤怒地说:“中国人民志愿军优待战俘的做法,就是中国人讲人道、尊重人权的最好说明。而虐待俘虏、不尊重人权的,恰恰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