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留学为啥? 先从首批52说起?

(2021-03-10 14:38:23) 下一个

留学为啥?  先从首批52说起?

 

留学为啥?  先从首批52说起?  因为这52中有51回国了。首批52名留学人员中有2名以访问教授身份去的,其余50人都是被称为“访问学者”的留学生。计划二年,  二年之后先有九人回国,  其余的人在以后的几年中分别都回国了,  只一人未回国。52中的年龄大多数已40多岁,不少人英文很差,他们都在大学和科研单位工作,  相比普通中国人他们的工作和福利是稳定和优越的。他们都成家,  单位有免费分配住房,  公费医疗看病, 免费托儿服务, 免费孩子上小学中学直至大学,  他们每天八小时上班,  先是冲好茶看一会当日的报纸,  然后工作一会儿,  中午了到集体食堂领一份中午饭后,  午休一会, 下午同事间聊聊天, 打打电话, 八小时一到拎着皮包回到自己的三室一厅或四室二厅的住房内和家里人吃晚饭看电视。到月底领工资, 时不时单位的后勤部门搞点特产每个职工分一下。有个什么出差开会的任务顺便游玩一下。

这样的日子在这52人中有的是刚开始了没有几年,  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出身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剥削阶级家庭中。新中国成立初上大学的几乎都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  因为那些贪下中农和他们的孩子都是文盲。那个时代上大学是免费的, 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住房是集体宿舍几人合住,  吃饭是大食堂,  住宿费伙食费是免费的,  大学的学费书杂费是免费的,  还每月发十几元的生活费。别小看这十几元的生活费,  食堂吃一顿饭只需几角钱。大学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按国家干部的级别发工资。可就是要求国家干部包括知识分子都要参加劳动,  要和劳动人民过一段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在大学当老师的要到校办工厂同专业的工厂车间去和工人们一起参加劳动,  在思想上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有些剝削阶级出身的大学生反对共产党的这种做法, 就会受到批判, 如果行动上有过激的反对共产党的事发现后就要去坐牢。所以这52人中的大多数是从工厂的车间,  少数从牢中重新又回到了喝茶看报的办公室生活了。

要说出国留学在当时刚到办公室工作的52人中恐怕是不会想要赴美留学的,  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出国留学是为了要建设强大的中国的想法。但在赴美留学回国的事后四十多年的今天,  这52个中有人在访谈节目中就大谈出国留学是为国家建设发展强大的理想来了。有的还说到在50年代初在大学当学生时就想了,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曾更想要出国留学的了,  但当时都是因为出生在剝削阶级家庭的成分不好影响,  而政府就是不准让他去出国留学了。在这里不说他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就拿50年代的情况看,  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制裁禁运封锁,  没有外交关系不可以派遣留学生,   赴美留学是不存在的,  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会接受的。而能派遣留学生接受的国家只有是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而在新中国初期的五十年代当时出国留学的几乎都是出生在剥削阶级家庭的人, 但首先是要拥护共产党社会主义的才能出国留学,  才能学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向往资本主义制度的是不可能也不会想到要去苏联留学的,  因为根本学不到想要学的东西。

邓小平复辟资本主义后机会来了,  但从52个刚回到办公室工作的人来讲,   应该也不会想到有出国留学美国的想法,  所以也不会有为了国家的发展强大要去出国留学的。但好运就是降到了这52个身上,  1978年对于52个人来讲是个幸运年,  邓小平要访美,  在邓小平访美前首批留美学生必须抵达美国,   为邓小平访美站台。距离邓小平访美日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邓小平命令教育部的首要任务是选拔出首批50名留美人员。美方代表问“你们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找到50个人的?”中方代表回答“我们抓人。”。“怎么抓?”。“我们开着面包车,到中关村的大学和研究所,走进办公室就问,你们这里谁有英语基础?人被叫来后,我们问几个问题,挥挥手说,好,上车。经过几天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这次到美国留学符合国家政策,然后就送到使馆来。”此时的52个人因“文革”刚过,大家心有余悸,害怕万一去了之后,国家的路线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来,要么回来了被戴帽子。教育部需要告诉他们,这是国家的需要,是邓小平的命令。到这时候52个人才有了要他们去赴美出国留学的真正目的。

就这样52个人出国留学了。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应卡特总统夫妇邀请,携夫人卓琳对美国进行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而219天前,正是邓小平作出了“成千上万派留学生”的指示。派留学生在邓小平的头脑中形成到52个人出国留学仅仅219天完成,  而52个人上飞机是在1978年12月26日。这时的52个在兴奋下会想到这次出国留学是为了国家建设发展强大吗?  但是这52个到了美国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  应该是被提到每一个人的大脑思维区了。美国人问,  “你觉得美国怎么样?想不想留下来?”52个对于发达富庶的美国,激情澎湃的“美国梦”,毫无疑问,对任何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52中的一位说:“美国当然好,至于我想不想留下来,我想用一句你们大家都会唱的世界名曲来回答:Home, sweet hom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家,可爱的家,世间再没有任何地方能比家更让我眷恋。)”。近50岁的人,  有国家分配的免费的大房子住,  有老婆孩子在身边,  有固定的收入,  有理想的金饭碗工作,  英文又不好,  回国后又是在当领军头头或领导,  可以指挥手下的人或学生。留下来在美国实验室里当个苦力?  万一实验室工作没了还得重新找。选择回国是情理之中,  可当时没有说是为了国家建设发展强大。

但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  为了吹捧邓小平的盲目留学疯言疯语时,  在抱怨52人只给50元的同时,  高喊着52个留学生中51回国了是为了国家了?这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样,  学起邓小平惯用的说谎忽悠来了。看网上的文章《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全部回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中说, 最早的一批前往海外留学的52位青年学者坐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飞机。国家在国内各个出色的高校之中层层筛选,最终有14717人参加了这场意义非凡额选拔考试。这52人从一万多名人才中脱颖而出,无疑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将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信仰都装进了行囊,陪伴他们一起去往遥远的美国,开始了漫长的留学生涯。这一去,谁也不知道会去多久,我们如同在苍茫浩淼的大海中放入了几尾小鱼,只能让他们自己在其中觅食生存,他们所有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甚至于他们最后是否能够顺利归来,都没有人可以确定。但是,报效祖国的愿望和对于祖国的热爱,从来都没有从他们的心中消退,也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们不被浮华所迷惑,一心扑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上,只为能早日归来,为祖国建设增砖加瓦。在国外的生活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轻松,当时的中国整体步伐在国际社会上还有些落后,国家的国际地位还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中国的经济也十分落后。52人初到美国之时,在异国他乡,52个人的手中仅仅只有五十美元可供花销。他们只能处处拮据,直到后来,联络处才给了他们足够生活花销的钱,日子才不再那么紧张,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中,他们仍然努力学习,毫不懈怠,反观现在的学子,在着难能可贵地优渥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却仍然不思进取,身在福中不知福,令人叹息。===满遍谎言不觉羞耻!

为了歌颂邓小平致敬改革开放40年,重温那些让首批赴美留学生热血沸腾的留学时代,重温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在《1978年首批赴美的52名中国留学生 如今已成为传奇》中说,  一共揣50美元,成巴黎“外星来客”。我们当时经济落后,我们50个人只有50个美元,在领队兜里揣着。在《被存入国家档案馆的52名留美学子》中说, 1978年12月26日,首批中国留学生每人携带1美元奔赴美国,至今已整40年。在《52人带着50美元赴美后,改变了中国!》1978年12月26日,首批中国留学生每人携带1美元奔赴美国,至今已整40年。在《柳百成:40年前,我们52人赴美留学》中说, 1978年12月26日,52名“首航学者”启程赴美。“首航学者”,即改革开放后首批中国留学生。在《1978年留学改变人生:那是留学大潮第一波浪花》中说,  那52人是这一波留学大潮中的领航者,在中国教育史乃至改革开放史上是一个坐标。他们的航程值得记录。在《由第一批留美学者访学始末看邓小平留学政策》“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在《50人只揣50美元,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现已成“神话” 》中说,  50名留学生归国后17人成院士。对于首批留学生来讲,“打开眼界”是他们最大的感受。

这首批留学生“打开了眼界”回国之后对国家作出了什么贡献,  在诸多文章中没有看到介召。但看到的是反复抱怨政府只给了50元的事,  只看到第一批被派遣出国的50名留学生归国后17人成为院士。对于首批留学生来讲,“打开眼界”是他们最大的感受。也是最大的收获。其余的都成了各学科的头头。有了第一次出国留学这块敲门砖, 进升叫曽博士砖家导师就方便多了。评定职称,  评选院士,  提升当官也都方便多了。之后就会有很多次地出国访问演讲,  做导师带研究生,  拿国家科研经费等也容易多了。名和利两丰收,  怎能不说出国留学好。但从他们控诉52人只给50元的文章中读到这些小鸡肚肠,   钻在钱眼里的精致的利己行为上看,  即使51个回国了又能怎样?  况且客观上也只能选择回国是对他们最为有利的。相比较之后年轻的,  尤其是近年更年轻的又是自费的回国的比例就不高了。就从这一点上讲首批回国率高有什么好吹捧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