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个年代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这也是我们父辈的写照。
在《暗算》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五六十年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我离开时,又看到一个戴着深度近视镜的老者,正一路俯首在地上拾捡着刚刚不慎从菜篮子漏出的几颗土豆。有一颗土豆滚入了下水道,他还是不甘心,把它当宝贝似的捡进篮子。
看着心酸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父辈就是那样饿着肚子搞科研的。
在那个年代,个人安危和国家兴亡比实在是太渺小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那一群有信仰有梦想的青年,他们既然选择了那个职业,就意味着自己已经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
我的祖国好像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内忧外患,从来没有一刻放松过,也从来没有喘息的机会,她一直都是不停地大步向前。
那是一段苦难的岁月,父辈们受的苦,他们不想我们再受。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也需要一篇“敬告青年”:青年啊,要立志做大事啊!
02 那个姑娘
黄依依的看风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士子在国家利益和个人私欲面前的博弈。西方人不理解,因为他们更尊重自我,而中国的东方文化是牺牲精神,国家利益至上,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基因里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
但黄依依是为爱而生的天使。她美丽活泼,大胆自信;她做事张扬,浓烈磊落。黄依依还是701破译界以一敌百的英雄,才华横溢,光芒四射。
有书友说黄依依风骚,是一个典型理科高精算女的风骚,彻底扩宽了她的道德伦理底线。她说黄依依的风骚不是单一随时无确定的发情,而是目标明确,一旦遇到合意的高级猎物了,就会电光火石般英雄猎手的发情。
麦加对黄依依的设定也是为了追求爱情的卡门式的人物,她的一切都根源于其热烈,奔放,无法抑制的感情,而从某种角度来说,黄依依也是一个“纯粹的人”。
但我说黄依依是一个有才情的姑娘,生活虽然放纵,但并不影响她有深度的内涵,放浪形骸只是她的伪装。搞破译的太难了,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甚至从疯癫中走向死亡。而黄依依恰恰是用她疯狂散漫的生活方式,去从破解密码的泥沼里抽离出来,否则估计她早就疯掉了。
这样的一个姑娘,老天给了她美好的外貌和聪明的头脑,却偏偏不愿意给她美好的爱情。在她有限的一生中,她被一次次拒绝,又一次次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而最终慢慢走向凋零。
心疼黄依依,多么鲜活可爱的一个姑娘,为什么要去701?为什么要遇到安在天?又为什么在701的铁墙中就那样终了了?
这只能说明黄依依的性情不适合那个年代,她注定是爱情的牺牲品。
03 那段感情
男人多功利,女人多用情。
安在天爱黄依依吗?答案是肯定的。爱一个人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呢,思念这种东西躲得过歌舞升平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夜。黄依依是不知不觉走进安在天的心的。
虽然安在天偷走了黄依依的心,但是他迟迟无法对她做出回应。因为一个优秀的男人在人生中遇到并爱上除妻子之外的另一个女人时,他会怎么做呢?纵使内心波涛汹涌,也只能表面波澜不惊。安在天是用他极度的自控和克制,去对道德进行束缚,去保持“坚贞”。但是他爱黄依依是事实,他拒绝的只是他的内心。
所以有些爱比恨还折磨人。
黄依依是团火,可以痛快地燃烧。安在天是水,需要时间去沸腾。面对黄依依这样的姑娘,心理阴暗的男人肯定会想入非非,而安在天是唯一一个坐怀不乱,不被美色诱惑的,所以就越让黄依依欲罢不能。
黄依依和安在天的感情,是又一个可遇而不可求,人的出场顺序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桥段。
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你最后想到的会是什么人?会是什么事呢?安在天常常回忆起黄依依,而能忘记的就不叫刻骨铭心了。
所以,一个看似强大的人,他的内心其实却是薄冰筑成的墙,遇火则化,一推即倒。
安在天常常回忆起黄依依。
我现在就追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