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的西瓜

我喜欢交朋友,看到朋友的优点;也喜欢独处,反思自己的短处。人生是一段不能回转的旅途,我们,在路上。
正文

在新加坡做老师那些年

(2017-03-11 00:23:21) 下一个

从2009年进入新加坡教育学院到2016年,作为一名正式老师,我在这片领域摸爬滚打七年(2011年拿了一整年无薪假期),回望来路,我常常想停下脚步静静思考几分钟,不管是为了这些血气方刚的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教育,都是值得记一记的。

 

先说我讨厌的。

 

第一,被强迫坐着的小木偶。学生从早上750开始上第一节课,一直到10点多有30分钟吃饭时间,到下午130或230放学,中间没有任何其他休息或上厕所的时间,他们一直都是要求规规矩矩地在狭窄的座位上坐着,或者听课或者做练习或者测验。

 

这样的课程时间安排对于十二三岁的青少年也太残忍了,他们就是喜欢蹦啊跳啊,和同学说说笑笑,这都是人之常情?如果要上厕所,他们必须先请示老师,一个回来才能让另外一个去,而且是要拿着通行证的,防止学生一去不回头,如果离开学校闹出什么事情,老师可是担负不了这个责任。于是你会发现一堂课中学生经常要上厕所,有些是身体需要,有些就很难说。我问一个女生,你不是刚才出去小便么,现在又要小便?是有什么问题么?她看了我一眼,很无奈地说我只是想去走廊透透气,很累啊。我更无奈。

 

第二,甘蔗想要两头甜。华人向来崇尚学而优则仕,新加坡大部分是华人,学校也非常看重考试成绩,毕竟要去好的高中甚至好的大学,考试成绩是最原始的申请资格,孩子们都很害怕考试。为了迎合这种激烈的选拔,老师们不得不牺牲很多业余时间给学生刷题或补习,毫无怨言。

 

这是上午的事情,下午一点多放学了做什么?课外活动等着你呢。比如我的篮球队,一周三个下午都要训练,区内比赛国内赛事层出不穷,而比赛常常和上课时间冲撞,这些孩子不得不打起精神努力训练赢得比赛,晚上或周末赶紧找补习老师或任课老师把遗漏的课补回来,因为去好学校还是先看考试分数的啊!所以学生累到苦不堪言,上课时经常打瞌睡,老师和家长都深深同情他们。我有时暗暗祈祷他们不要进前几名,因为那样就不用继续比赛,不会落下太多功课,可是孩子们输了也是非常难过的,整个队都在哭得凄惨状让带队老师都倍觉凄凉。

 

而有些孩子比较幸运,如果特长很厉害,可以被好学校提前预订,也就是所谓的DSA,问题是你是因为特长而进了好学校比如莱佛士,你的考试成绩肯定处在劣势,其它人都是个中好手,如果你不相信勤能补拙,那成绩只能是江河日下,信心磨灭了也就很难在名校混了。

 

第三,父母的责任和尊师观念受到冲击。从每年新生入学的数据来看,大概三分一的母亲是在家做主妇,另外有三分二是双职工家庭。因为生活节奏快速,人人追求效率,工作人士的压力可想而知。很多孩子基本很少看到自己的父母,由菲佣打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父母“养”了子女却忘记“育”,家庭应尽的责任就在压力和忙碌中消失殆尽。

 

作为父母,如果你确实忙于事业,疲于奔命,就让学校和老师好好规范孩子的行为,相信学校,维护规章制度,维护学校和教师的权威而不是诋毁老师,动不动就complain,在孩子出问题时首先对老师问责。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的议论而张口结舌,你问他们将来要做什么?他会说做什么都不会做老师。因为老师是找不到其它工作才做的,而且连大学都没有读过。我爸爸是这样说的。虽然这种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从学生平时对老师的态度及言语评价来看,家长对教师这个行业的轻视是很常见的。

 

第四,激情、活力、好奇心的磨灭。因为课程安排如此紧凑,学业和课外活动两手都要抓,有各种补习要参加,学校也提供各种活动让你选择,可是学生的脸是一副疲倦、僵硬的表情。这些本该青春洋溢的脸时时流露出厌学,倦怠和偏见,丢失了年轻人最宝贵的好奇心。虽然老师们不再用华人传统的考试英雄、考多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作为好学生的标准,但是分数依然是驴子眼前的萝卜,大家不得不围着转。

 

绝大多数课程依然是建立在学生规规矩矩坐在四方的座位听课写笔记复习然后测评完成的。我记得有一个教师的特别培训课程是让老师变回学生,跟着上课一个星期,一起上所有课,一起用餐,一起参加所有的校内活动,最后,老师不得不承认学生一天下来实在辛苦,很难做到专注,而且她还根本不用回家完成功课或者练琴呢。从幼儿园2年,小学六年,再到中学4年或5年,学生已经在教育的栅栏里呆了近12、13年,从一开始的雀跃、迫不及待赶着上学到现在的漠然,甚至厌学逃学,实在悲哀。

 

我们每年带着中三学生跟中国一所中学交流,我们的学生会一直跟着本地学生坐在课室学习两三天,尽量多了解不同的中学生活。每天结束做反思时,我们的学生对本地学生赞不绝口的是“老师,中国的同学真的超级热情啊!太热情了!”这是我们意料中的。其实我不觉得是中国孩子太热情,而是新加坡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有些无动于衷,不赞成,不反对,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即使参加这类交流活动是自愿报名,也很少见他们流露兴奋感。

 

当然你也可以说新加坡孩子比较老成,见的世面多,不那么喜形于色,但过于老成,甚至是淡漠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在中国孩子的热情笼罩下,我们那些神情淡漠的孩子终于融化了,经过三天的陪伴,他们也会流眼泪泣不成声,连夜赶着写感谢卡,买礼物给伙伴,告别时相约彼此保持联络。之前我们如何动员他们准备礼物卡片都无动于衷的一群,终于在真实情感的感染下投降。经济的富裕并非代表情感的富裕,我们希望用这些活动唤醒沉睡的心灵。

 

当然,我感受的这些不好的方面其实并非新加坡中学所独有,随着英文的全球深入,会发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问题,彼此也希望取长补短,尽量改善永远无法完美的教育体系。新加坡也可以提供一些教育的亮点。

 

亮点中,我觉得最棒的是奖学金制度。当然,很多地方都有奖学金制度,我觉得新加坡这点非常棒是由于我有体会到其中一些细节,制度容易制定,如何一丝不苟地执行更关键。比如,我的同事就是在读完中学后自己申请教育部的奖学金读高中和大学,所以基本是完全工费,对于子女多的家庭无疑减轻了经济压力。而且这种奖学金获得者往往就是政府在每个领域特别培育的人才,这些奖学金得主积极肯干,对国家和民族有使命感,年纪轻轻就被提供各种海外游学留学的经历,在教育基层适应几年后就可以升为主任,再升为校长等,作为教育精英为国家的未来出谋划策。

 

据我同事说,他之所以获得这份奖学金并非因为成绩拔尖,比他分数高的大有人在,他的成绩其实是中上,但是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面试,确认你从十多岁开始就有思考,确定自己有志于教育事业,这样才能让国家对你的栽培有信心。一旦你成为种子,你就会好好珍惜机会,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争取在有利的环境下持续发展,这对于国家也是非常有利的。类似的奖学金比比皆是,只要孩子能保持端正的品行,成绩也还不错,都有很大机会获得。

 

除了以上的职业规划类奖学金,学校内部还会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发放各种奖学金,数目从几百到一千不等。作为老师,我曾经为学生争取过800元的奖学金。这笔钱一定要发放出去给学生,到底给谁就是一个问题了。新加坡这点做得非常好的是透明、公开、民主。投票那天,所有老师济济一堂,从最开始的提名到最后的名额决定都是公开的,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学校的同事都会积极提供证据说明这个孩子是否确实值得或不值得获得这笔钱。

 

难能可贵的是,每个老师会从客观的角度来商讨,学生的背景、父母的地位、社会关系等等完全忽视。我记得有一次,两个学生都很优秀,成绩好,品格佳,都堪称楷模,可是只有一个名额,最后,一致决定给甲,因为相比乙,他的家境比较一般,而甲家境富有,这笔钱对于甲来说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这样决定也难免有失偏颇,但可以亲身感受到教育同行尽量廉洁、公正不带偏袒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让我十分敬佩,这是教育的初心——实事求是地保护好每个孩子的优点,作为教师,你或许不是学科研究的推动者,但是作为人格的启迪者,你应该是一个不偏不倚有强烈是非观的楷模。

 

第二个不得不说的是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和激励精神。为了传达这种激励精神,学校会举办各种活动,比如我的学校是小学和中学一体的,很多中学生是直接从小学过来,作为刚经历第一场战役的中学新人,他们会负责在小六会考期间给学弟学妹呐喊打气,他们会做各种卡片,写上祝福的话,或者和一批小礼物,小零食统一带去给小六的学弟学妹。虽然彼此并非熟识,但是来自学长的鼓励和慰问确实让小六生感动,学生也更有归属感,似乎这就是一个大家庭。

 

每年中一生来报道之前一个礼拜,中四学生会带着中三学生一起筹划各种迎新活动,比如游戏,破冰介绍仪式,篝火会,中一新生都会记得谁带领他们从一个陌生人融入这个大家庭,他们往往会在公开场合高呼这些学长的名字,那份亲密感十分难得。中四毕业生要离开时,中三就成为学长,联络下一届中三,为学弟学妹进入大家庭做准备。就好像薪火一代传至一代,每个经历过的学生都难以忘怀这种彼此真诚合作的经历。

 

除了这些传统活动,学校每年都有感恩节,有节目表演,也有各种奖励的颁发。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离别。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中四毕业班的感恩仪式,学生领导穿着整齐的套装深切致辞,分享在校几年的感受。因为他们就要毕业了,即将踏上新的旅途,而中三的学生突然就意识到学长即将离开,从此刻开始自己才是最老资格的学长,不管愿意还是被推动着,他们已经明白现在是一脚踏上了毕业之路,虽然奖品并不一定和自己和班级相关,可是大家都静默着,慢慢体味这个成长的瞬间。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制服团体的活动中,除了运动类,表演类,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团体是童子军,红十字会,制服团体等。炎炎烈日下他们模仿士兵操练,喊号子,走方步,耍枪练习军姿,也是很辛苦的。但让我震惊的是绝大部分的制服团体成员都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他们觉得自己是民族和国家的小种子,所以操练即使辛苦却充满自豪和霸气,这个团体让他们引以为豪。时隔多年,他们还会骄傲地自称曾经是男子少年旅的前辈,然后拥抱。

 

还有其它一些我很欣赏的方面,比如课外活动的种类十分丰富,管弦乐队,合唱队,舞蹈团,运动队,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分享自己擅长的方面,虽然学生时代这并未给他们带来至高荣誉,但是这个活动可能会成为他学校生活印象深刻的一部分,最青春的回忆,尤其是那些一起参加活动的人,有共同特长爱好,一起参赛一起哭的同党,多么珍贵!而且学校也会举办出国学习、浸濡之旅,去日本表演,去香港考察,去新西兰、澳洲了解当地文化,这些都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窗户,孩子们乐在其中。

 

在学校七年,每年重复同样的章程,备课,改卷,负责活动,可是每一天却是新的。很感激我曾经有这样一个机会最近距离活跃在学校、学生之间,收获良多,这一切时刻提醒我保持一颗童心,不管做什么,就尽量做好,才会无愧于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南半球的西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平安是福气' 的评论 : 就是看怎么比较吧,和国内的教育相比,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可以拿来学习
南半球的西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闲闲客' 的评论 : 是的,在我看来是很痛苦的,一直连续几个小时都是直直坐着。毕竟都还是孩子啊
闲闲客 回复 悄悄话 学生的上课作息时间真是不合理,残忍。
平安是福气 回复 悄悄话 用了7年时间竟然没有发现新加坡教育的独特优势之内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