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过四十。 脑子不灵了, 边走边记吧。
正文

听书笔记(6) Algorithms to live by 指导生活的算法

(2021-05-02 05:23:51) 下一个

继续得到专栏,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第一季的听书笔记。挑些触动我较大的文字来加强记忆。

4. 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 written by Brian Christian & Tom Griffiths

37%规则, 1958年被数学家解决的随机选择优化问题。使用37%规则,是你作为一个理性人在这个不确定世界中所能做到的最好,那你就可以无怨无悔, 没有那么多纠结和痛苦了。 

理性的人,应该直到什么时候停止。 

用成功的概率除以失败的概率, 就是你抢劫的最优次数。 如果成功和失败概率都是50%,那这件事就应该只做一次。 

想要避免价值观紊乱,我们需要一点数学意识。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人生指南,其实可能都有道理,你要做的事要在其中进行取舍。 你不能光讲理念, 你得讲度, 得用数学方法量化计算。 

我们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探索新事物, 什么情况下专注于已有的东西呢?这其实是个数学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探索与收获的取舍问题, explore/exploit tradeoff. 

数学家的第一个洞见, 是你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如果你还很年轻, 你就应该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再过两个月就退休了, 你还跳什么槽。对理想的人来说, 要想过好一生, 意味着三件事, 第一,年轻时代大胆探索;第二, 随着年龄增长, 要慢慢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专注于收获。 第三, 慢慢变老的过程中, 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好。 老人不探索,是因为他们不用探索了, 他们已经完成了探索了。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你就会乐意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包围, 享受自己用一辈子的时间探索出来的成果。 

仔细想来就像是自助餐, 刚开始兴奋, 每一种都品尝一下, 当选择好自己最喜欢之后多拿一些, 回到座位上慢慢吃,直到离开。 

有些人做过大量功课,掌握了丰富数据和资料,为什么他们的决策水平,反而不如大佬短短时间内的快速判断?难道说, 对一个问题思考得多, 反而可能没好处吗?这个问题,数学家早就想明白了。 如果模型涉及到决策判断和预测未来, 那么精确写实往往不如粗略写意。 模型越写实,最终效果可能越差, 这个就是过度拟合。 

一个好的模型不应该对数据如此敏感。 面临重大决策,有时候没必要考虑太多细节,还不如当场念两句诗。 

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harry Markowitz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不过他自己的退休金就是一半买股票, 一般买债券。

想要避免过度拟合, 你必须学会抓住重点, 学会忽略掉一部分信息。书中给了三个建议, 限定思考时间, 限定内容长度,必须抓住重点。 

下次再有人不顾重点,在细节问题上纠缠不清,请你跟他说,你过度拟合了。

时间管理大概不是一个物理学问题,是心理学问题。 为了管理心理, 才需要管理时间。 不过,数学家也没有完美的算法。这说明已知的算法不能指导全部的生活。你有时候没有万全之策,只能去尝试和冒险。

时间无法被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的选择。 选择有两种,我不做什么,我做什么。 有时候,我们最大的浪费不是算法错误,而是根本就不应该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