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过四十。 脑子不灵了, 边走边记吧。
正文

王煜全创新生态报告12讲

(2021-05-13 19:20:35) 下一个

发刊词:创新时代, 机会从哪里来?

科技创新的革命。分工协作,强强联手。今天的科技创新,以硬科技为特征,有经验的创业者,从高校拿到靠谱的技术,专门做技术转化。这个研发过程和市场需求都是确定的,创新创业成功率大大提升。

导论: 观察创新生态的基本模型

科技公司的品牌没有那么大的价值,真正的核心资产是科技引领能力。需要一个科技企业家群体,需要一个创新的生态,让创新能够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生态。科技创新是一个全球协作的生态,是一个链条, 科研 》 研发 》 量产 》 市场。  

创新的源头是高校。利用市面上已有的技术来推出一个新产品,归根结底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模式背后就是两个字“烧钱”。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基于发明专利的硬科技创新。发明专利在高校。创新不意味着需要自己建实验室,建研究院,创新的第一步是和高校做对接。

科研要科学家主导,而产业的研发,也就是把先进技术变成产品,是企业家主导的。企业做5-8年的研发,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转化为一个可以应用的产品。 教授的责任在申请了技术专利之后就完成了,至于从专利转化为产品,这是科技企业家要做的事。企业家是懂科技的,经验丰富的,有良好信用的科技企业家,是四五十岁乃至五六十岁的连续创业者。他们的毕生使命就是组织产品的研发,把一个产品送上市以后,再功成身退,投身下一个新产品。

创新的成败看量产。在科技创新领域,制造是创新的胜负手。很多科技企业不是倒在研发的路上,而是倒在研发完成后,不能量产的前页。量产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要做到量产,还需要解决很多具体的生产和制造问题。微笑曲线,说制造没价值,那是正对传统制造。

只有推向市场,让所用人都用上,创新的价值才能兑现。只用经历了用户对产品的应用和改进,创新才算闭环。用户是创新的参与者。

科技和研发环节,叫“产品侧创新”; 量产,是降低成本,覆盖全球市场,是“产业侧创新”。

 

 

创新链条

高校:创新的源头

小企业:研发的主力

制造部门:决定创新的生死

用户:参与创新

以前,企业和用户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今天,企业和客户之间是合作关系。

中国人的竞争意识更强,对科技的接受度更高。

 

生态体系

(1)大企业:创新的航母。 

大企业本身的作战力和灵活性很差,但是它可以凭借规模优势,搭载和孕育很多的创新。训练管理经验,只有两个途径, 第一,年轻时,加入初创企业,成为联合创始人。第二,就是加入大企业,经过多年浸润,接触到广泛的人脉和资源,又看到好的创业机会,就能利用积累的管理能力,去创立自己的企业。

上世纪,大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方式是建立研究院和实验室。最近20年,这些大企业的研究院纷纷关门了。主要原因还是效率太低。大企业的研究院既做科研,又做研发。而科研成果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砸钱就能出成果。成果出来之后,能不能转化成产品,也充满不确定性。双重不确定性的叠加,不能给企业带来充分的回报。

现在,大企业是,一方面利用资本,进行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凭借市场优势,和小企业协同研发,把最新的技术整合到自己的产品里。其优点在于, 第一,规避研发风险。第二,筛选技术路线。和研发的小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让他们去试,看谁能跑赢。第三,激励机制更强。

具体操作有三种模式, 第一,三星模式。先做轻量级战略投资,争取进入董事会,等技术成熟后,才实现并购。第二,迪斯尼模式。迪斯尼不做研发,它成立了一个加速器。每三个月招10家科技企业,不仅给钱,还和这些企业共同研究双方业务有什么共同点,授权这些公司使用迪斯尼旗下的故事,人物,技术和其他资源。 第三种,思科模式。思科找到红杉资本来扮演这个风投和孵化的角色。红杉帮思科跟踪全球科技前沿,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投完以后,推荐给思科,由思科对项目进行孵化培育。孵化成功后,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思科会进行收购。

在创新生态里,只要你本身是一块足够关键的长板,就可以赢得和其他长板的合作机会。

(2)资本:不仅仅是钱

传统的风险投资和投资银行,已经不能很好支持今天的科技创新了。

科技企业1.0版。 100年前的爱迪生照明公司为代表。融资要解决的是量产问题。投资回报周期短。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价值比企业家大,资本可以控制技术。爱迪生的股份,在公司壮大过程中,不断地被稀释。大型投行,都是在100年前做起来的。

科技企业2.0版,以微软为代表。融资是为了研发。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因此,出现了风险投资,就是VC模式。VC是支持IT企业,不是支持制造企业起来的。企业的产品主要是软件,不需要在量产这个环节投入巨额的资本,而是要在漫长的研发阶段给企业支持。为了降低风险,VC还发明了分期投入的办法。每做一轮投资,就做一次评估,每一轮投资的金额都不大。VC的代表是红杉,KPCB,软银。他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靠投资互联网企业发家。他们和投行一起,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级金融市场。

科技企业3.0版。研发周期比科技企业2.0还要长。但2.0的产品是软件和IT,研发完成以后,扩张的边际成本为0. 而科技企业3.0的产品是硬件,需要解决量产问题。量产投进去的都是沉没成本。一旦失败,血本无归。科技企业2.0是因为市场需求不确定而九死一生。

科技企业3.0的资本难题,需要调动产业界的力量来参与。制造即投资,也就是制造企业将制造能力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入股,科技企业承诺在证券市场上市前,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工厂,将工厂吸纳到体内,共同上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首先,帮助科技企业解决制造问题,跨过量产这道关。用未来的成长性,换取了当下的量产能力。上市时候,有量产能力的科技企业,会得到资本更高的估值。其次,制造企业帮科技企业建厂,科技企业也要同意将来并购制造企业,上市之后,分享科技企业高速增长带来的收益。第三,制造企业先帮助科技企业建厂,实现量产,等科技企业的估值高了以后,再占股,这样就不会对股权形成过度稀释。这个过程中,需要科技投资人做连接者,帮助先进科技对接中国制造。

具体有三个阶段,第一,创业初期,帮助科技企业引入大企业的投资,完成产品研发。第二,研发完成以后,为科技企业对接工厂,帮助实现量产。第三,量产完成以后,提供市场经费,帮助科技企业实现收入利润,直到在资本市场上市。

(3)支持机构:也是一门生意

服务创新企业也是一门生意。粗略可以分为三类,孵化启动,研发加速和产业服务。

孵化启动分为孵化器和联合办公。孵化器,最大的价值,是给没有经验的创业者镀一层金,提供信用背书。在硬科技创新时代,作用有限。联合办公,共享的不仅仅是办公空间,更是人际关系。

研发加速分为加速器和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进入加速器的初创公司必须在给定的期限内毕业,通常是3个月。加速器能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战略顾问,直接对接风险投资机构,帮助创业者获得投资,对接大企业和重要的产业资源。大名鼎鼎的Uber就是通过angellist完成了早期融资。但是,参与股权众筹的企业一般从事的是商业模式创新,硬科技企业很少用这种方式融资。 对硬科技企业,通过众筹平台来测试产品,而不是融资。

产业服务分为,产业分析,产业报道,产业交流。

产业分析。 新兴的创新企业数据公司, CB insights。

产业报道。连线杂志,《wired》,他们的战略是不断发现和创造新英雄,也就是那些创造新技术,建立企业,改变世界的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发布一个“35个35岁以下”的精英榜单。

产业交流平台。 CES很务实,体现的是未来3-5年内,甚至1-2年内的趋势。CES不是一个创业展,也不是一个讨论技术趋势的地方,而是看市场趋势。

(4)创新区:一个网络 。

向波士顿和奥斯汀学习,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缺少哪些要素,然后,设计机制,一步步把这些要素串联起来。

(5)政府:助推创新

政府助推核心是打通环节与环节之间的三道关卡。

第一道, 技术产品化。科研成果转化这一步,就需要高校,科技企业家,资本和大企业四方的沟通与协作。政府出面,搭建平台,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并且成立了14个创新研究院,专门推动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

第二道,技术产业化。进入这个阶段,格局开始明朗,但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制定竞争规则,在兼顾传统企业利益的情况下,适度向先进的科技企业倾斜,保障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新陈代谢。

第三道, 技术市场化。政府需要引导市场消费,帮助科技企业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看新能源汽车的中国政府补贴政策。

政府创新政策转型的一些建议。1.减少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政策。2.认定企业是否是高科技,不能只看它自己研发,拥有的专利,而不看它得到了什么样的专利授权。3.生产科技产品的制造企业,也应当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

中国机遇

中国怎样参与全球创新 

科技制造能力是我们最大的实力,认清制造是全球创新生态的关键控制点。

“制造就绪指数”中尽量往前冲。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原始设计制造商。

中国怎样应对科技封锁

中国贸易摩擦的本质是科技战。未来的最大风险是对接不了未来的科技产品。我们要强调生态的价值。强调中国制造对全球创新的价值实现,能够帮助全世界的科学家,企业家把创新变现成现实。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在全球创新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中国形成互补,产生长期的利益分配体制,共同繁荣。

具体策略是,一个继承,两个突破。

一个继承,我们必须继承全球商业文化,尊重国家合作规则,尊重知识产权,对创新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认同,在继承的基础上去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是由于挑战者无视现有规则引起的。

第一个突破,不要在现有技术上做争夺,而是要在下一轮有希望的领域取得突破。、

第二个突破,不要在吸引大企业建厂上做争夺,而是要在吸引小企业落地上做突破。

创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全球化1.0., 从人类文明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大规模的贸易是资源型的,技术企业服务于资源的规模生产,主打区域市场。

全球化2.0, 起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熟于二战后。国际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规则开始建立,不仅可以将产品销售到国外,还可以去别国生产,调用别国资源。

全球化3.0, 产业分工全球化。兴起于80年代,一直盛行到今天。产业链从企业内部建设变成外部生态协作。

今天是全球化4.0. 创新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链上的四个环节,科研,研发,量产,市场,很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作才能完成。科技制造家才是中国在全球创新生态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的核心原因。

建立开放的商业信用,才能更好对接科技创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