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过四十。 脑子不灵了, 边走边记吧。
正文

听书笔记(3) trying not to try 无为

(2021-05-01 02:44:34) 下一个

继续得到专栏,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第一季的听书笔记。挑些较大触动我的文字来加强记忆。

2. Trying not to t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ontaneity, written by Edward Slingerland

抛开门户之见,睁眼看世界,跨界使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成果,这种现代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的第一流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才可能被发掘为一流文化。

无为是一个个人状态,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做事达到无为的水平,反而需要艰苦的练习。 无为跟熟练不一样,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个系统, 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就是热认知。热认知大体是无意识的,比如日常的动作,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

冷认知,是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

人脑中有两个区域负责认知控制。第一个区域是,前扣带皮层,ACC,功能相当于一个烟雾警报器,一直开着监控局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给第2个区域,侧前页皮层, Lateral PFC报警。这个侧前页皮层相当于救火队,会给大脑中各个部分下命令处理这个情况,是大脑中的决策系统。  

刻意就是ACC和 Lateral PFC同时打开,任务主要由慢速的冷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有意识的。

熟练就是ACC和 Lateral PFC同时关闭,任务主要由快速的热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无意识的。

无为就是ACC增强, Lateral PFC关闭,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结合。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同时,意识又保持高度敏锐。

好的忘我体验就不是心流,而是无为,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就是天和道。无为就是做事符合道, 天就会给你一个回报,就是德。 一个人如果有德,周围的人就会自动被他吸引,愿意亲近他。德是一种力量加持。古人修道,不是为了反省去做个好人,而是为了获得 德 的法力。现代人可以用一套价值观系统去代替天道。

幸福就是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self. 

没有价值观系统的支持,使用意志力刻意去做一件事,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无为的悖论,越是追求无为,就越无法达到无为。中国先贤其实都在追求无为,他们的分歧在于怎样达到无为。 

孔子反复强调,我这都是学来的。通过不断学习,慢慢这些技能就会凝结在热认知系统,变成肌肉记忆,就可以自动运行了。 孔子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荀子曾经解释过,礼的本质是怎么把有限的资源,有序地分给众人。这套武功的大漏洞就是每培养出来一个君子,就可能同时培养了十个伪君子。所谓乡愿,泛指外表看完全符合孔子的道,但是内心是个伪君子的人。孔子的做法就是一直练到不需要动用冷认知。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学派的武功有两个。一个是用机智的文字来说明孔子那一天套区分好坏的理论不靠谱,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另一个办法是创立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 runner's high,就是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能消耗, 暂时关闭冷认知,达到一个无意识主导的预约状态。 也可以通过饮酒,吸毒和性行为达到。老子的做法就是用个手段,采用避世的方法关闭冷认知。不过, 如果隐居的时候相当更大的官,打太极的时候,想赢更强的对手,这真是无为吗?孔子和老子的办法遇到了同样的矛盾,动机。stop trying

孟子 ,惹人喜爱。每个人心中都有好的热认知的种子,略加培养就可以了。孟子认为移情作用是天生的,人对尊严的需求也是天生的。 现在科学家知道移情作用来自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人脑中一生下来就已经有了道德模块。孔子以理性规范感性, 而孟子是从感性出发,培养感性。try, but no too hard

庄子的做法是根本不做预设,跟着赶紧走,热认知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庄子的做法,就是忘记。这种功夫分三步,第一步,正常状态,能听到外界声音,考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第二步,不听外界声音。 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冷认知对对错的判断。 第三步, 忘记自己,不听冷认知的判断, 让热认知接手。forget about trying/not trying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不同,中国文化不爱在理论上较真,但是特别崇尚实践。 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无为不靠一个个生僻奇怪的概念,天花乱坠的说辞,无为没有一个定式,毕竟每个人的体验是有差异的。 当你在某方面达到你需要的状态,即使不是无为,也是无为了,不要因为所谓的一些概念限制了自己人生的可能,那样才更无为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