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情深,我必意重

人过四十。 脑子不灵了, 边走边记吧。
正文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摘录-03-关系(6)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2019-07-21 02:14:45) 下一个

5.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关系对于人的重要性,不仅是生理和安全意义上的,也有灵魂层面和哲学层面的。人必须被自己的内在心灵,投射到外在关系中。通过这个投射,一个人才能看到他的心灵,并在关系中修炼自己。

从关系的基本形态看,可以把关系分为三种: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一个人内在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1.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如果缺乏感情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

*在完全黑暗,不能动弹的房间里,人的内在心灵会陷入彻底的幻想状态,没有任何外在事物和你互动,特别是没有人,于是你内心的一切都找不到可以投射,嫁祸和归罪的对象,然后黑暗本身会成为一个空无的屏幕,接受你的一切投射。那些穷凶极恶的人,内心充满了最恶劣的人性,于是在小屋中会有各种可怕的幻想,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关于妖魔鬼怪的各种幻觉。而又因为他们身体不能动弹,所以面对各种可怕幻觉时,是全然无助的,所以这是最可怕的惩罚。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灵长类动物而言,爱的存在有触摸,运动和玩耍三个变量。

* 小时候,妈妈每天要去很远的地方上班,早出晚归。我都是爸爸抱着的,因为爸爸是作家。所以,我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的,对妈妈很有敌意的。

2.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那些能安住在小黑屋或完美房间的非凡灵魂,必然是已经在关系中得到过充分的淬炼。

3. 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匮乏干瘪,哪怕他们是天才。

4. 这也是人性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 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即是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5. 婴儿活在原始的合一中,他觉得自己和世纪完全合而为一。这种心灵的原始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任何关系都是如此:情感互动甚于饮食照料。

* 那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利用以获利的人际关系,是否好于孑然一身,形单影只,自我封闭,不与外界发生关系? 回答:是的。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1.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在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对应到早年的心灵发展阶段,是六个月前的共生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甚至和整个世界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体的。婴儿要非常努力,才能守住一个感觉:外部世界是坏的,而我还是好的。

*一元关系的境界,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例如恋爱中的女人会容易想,我不说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么,否则就是不爱我。这是恋爱中退行到共生期了,渴望自己和恋人合二为一。既然合二为一,自然不用沟通就知道彼此想什么。

*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处于一元关系中的婴儿即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一体,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剥削”“掠夺”别人(妈妈的乳汁)。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关系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亲角色上,这就是“圣母情节”(自体虚弱的表现,很容易给别人好处,以此显示自己是强大的)。

2. 二元关系, 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能共情到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二元关系的阶段是6-36个月,孩子开始和妈妈分离,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此阶段实现两个里程碑: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

* 孩子学会说话后,孩子会特别急于表达“不”,这是孩子在划清界限,以捍卫自己的对立性。在良好的照料下,在三岁左右,孩子将三年来一直给予他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我将它称为“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更好发展他的个性化,承受与妈妈的分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享受孤独,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他心里不虚。

*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控制”,孩子和母亲在争夺,我的事谁说了算。

*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 无论在一元关系的“共生剥削”,还是在二元关系的“控制忠诚”中,父亲都是一个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会觉得父亲是一个敌人。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干脆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3. 三元关系, 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和合作。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

* 父亲拉着孩子的小手,迈向外部世界,这个经典画面有的深远的意义。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关系,就必须和父亲修好关系。

* 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的,有爱又恨,二元关系的那种彼此连在一起的忠诚感也消失了,会发现谁的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而是要分享了。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1. 别人有独立意志,同时还是好的,善意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得以在关系中进化的根本原因。关系中的“好”越多,一个人就越是能整合。

2. 但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当“坏”的,敌意的体验太多时,婴儿会使用一个极端的分裂来保护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是坏的。 当“好”的,善意的体验够多,婴儿就感知到,世界是满意的,自己也是好的。

* 活在一元世界的人:愿望实现,自恋被满足,就开心;愿望受挫,自恋被打击,就难过。也即是说,他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对别人他只能头脑上想着对别人好,但感受不到别人的感受,无法和别人共情。 而且,他对别人好都建立在这是“我的人”的基础上,必须在对方听从他的意志的前提下。

3.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一元世界极其孤独可怕。进入二元关系的重要条件是知道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 人们总说,诤友难得,就是因为诤友向你展现了独立意志,同时他又是真心对你好,这就让你明白世界上有其他中心存在。

* 不过,实际上,二元关系也存在这严重的分裂,无论妈妈照顾得多好,小孩子仍然会有受伤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就会出现一个矛盾:妈妈有两个,一个是好妈妈,一个是坏妈妈。孩子也有两个,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 

* 二元关系中,去看彼此的“坏”,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要特别特别结实的关系才能做到。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需要去构建一个三元关系,去化解关系力的张力。

4.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二元关系张力太大,难以容纳其中的“坏”,所以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在一个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 孩子为了和妈妈维持更好的关系,会把妈妈看成是比她本人更好的存在,自己也对妈妈好,而把“坏妈妈”,和“坏孩子”的关系投射到第三者身上,比如父亲。

5. 当在三元世界中不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然后可以归于二元关系,最终归于一元世界。

* 这时父亲要秉持的原则,应该是先向孩子传递善意,向孩子证明自己是好的,然后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独立意志的。当父亲和孩子关系中“好”足够多了,孩子对父亲的观感就变了,孩子就能整合,看到父亲有好有坏,自己也是有好有坏。

* 当孩子能看到,自己,母亲和父亲,都是有好有坏,但基本是善意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这就意味着,孩子真正进入到了三元关系的世界里。

*怎么看待挑拨离间?大概就是我和A的关系很好,我有占有A的想法,同时又把我和A关系中不好的原因归于B,从而离间A和B的关系。喜欢挑拨离间的人,自己的心理发展停留在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之间。自己不信任另外一个关系会恒久地爱她,而且自己没有能力去处理三元关系,所以她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很脆弱,故要通过一些手段都维持。 换个角度去看,挑拨离间者是完成三元关系的桥梁。所以才会有每一个给你折磨的人都是来渡你的说法。

* 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世界很单纯,就是你侬我侬,打情骂俏。一分开回家睡觉前,或者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幻想出最坏的情况,爱把新闻里的苦命人遭遇安在自己身上。可能一部分原因就是一二三元关系发展出了问题吧。

//三角化:关系中的权力游戏//

* “挑拨离间”可能是试图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投射到三元关系中,然后用复杂的三元关系来消化这个坏。我把“坏”的利剑刺向你,你还不能躲闪,那你必须具备高超的本领,才能接住这把剑。然后,你面临的问题就是,是该把这把利剑还给我呢,还是你用高超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东西呢?

*如果我把对你的好和爱直接传递给你,你可能会被融化,而这也意味着,你的自我要消失,可你没做好自我消失而后两人合一的准备怎么办啊? 

1. 所以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表达了,可以迂回绕弯了,可以分散力量,就可以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和“好”,投射到三元关系中去消化,二元关系的张力就会变得好处理了很多。各种挑拨离间,或者复杂的三元关系争斗,也是因此而生,它是因为人的心灵不够强大所致。

2. 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心里关系中的“坏”。二, 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

3. 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称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4. 卡普曼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5. 所以说,一个人先爱上一个异性,再和这个异性生养好一个孩子,这个从一元关系到二元关系,再到三元关系的人生游戏,是极为根本的关系模式。

*我的父母有矛盾的时候,总是强行把我拉入他们关系中。我感觉到自己被操控,被利用。具体要怎么做到呢?尤其是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能躲开的时候?回答:你可以不去理他们,让他们从三角化游戏中回到二元关系,或者谁和你联系,你就说第三方好话。当他的三角化努力失败后,可能会停止这个游戏的。

* 我的体验过程是,我在生娃前,一直是处于只有自我的一元世界中,一直是被爱,被关怀的人。直到有了孩子,我对孩子全身心付出和对孩子全盘的认可,让我体会到我的世界开始二元化。然后,此时家庭中的更多角色因为孩子的出生而进入到我的世界后,平衡被打乱,冲突不断。这就是其他关系对我所建立的二元世界关系的挑战,我自然是不接受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开始意识到家庭中的任何角色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需要欢迎其他的角色进入,并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将这些角色营造成好的角色。此时,我心中的三元关系意识才刚刚开始建立。并以此放开自己,开始接受身边的各种人,各种好与坏,我的状态也好了很多。我忽然理解了《巨婴国》一书中的要义了,当初的我也就是巨婴一枚。

//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我们很多会想活得简单,单纯一些,但你没办法一辈子都保持着单纯,你势必会发现,那些极力想单纯的人,都可能会遭遇各种伤害,而最终进入到复杂。真正的关键是在这份复杂中,你能否回归单纯。如果不能,那么可以说复杂没有淬炼你,而是吞没了你。

*能享受孤独的人,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这个人可以是自己吗?回答:心理学的答案是,不行。

* 冷战是不是最消耗感情的?如果有类似习惯,应该怎么破解?回答:冷战,或极端的冷漠,是最可怕的,因为这就是死亡,就是坟墓。极端的冷漠,类似于绝望。而从渴望到绝望,其实藏着复杂的情感,让它们真正活出来,就可以破除冷漠。答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大胆地去爱去恨,但这首先需要觉知。

* 如何让自己处于三元关系中? 回答:现实是,你必然会进入三元关系中,比如情侣会生孩子。就算没孩子,各自都有亲朋好友,甚至还有各自的秘密。太憧憬二元关系的人,需要意识到二元关系很容易产生吞没感,这种感觉产生后,一个人就想从二元关系中逃走,去寻找一个第三方,来构建复杂的三元关系。这是人性的必经之路,所以纯粹的爱情梦,总是会幻灭,痛苦总会产生,人总是要走向复杂,再回归单纯。我们需要对这个历程有一定的预期。

*孩子在3-6岁会发展出三元关系,而同时这个期间也是佛洛依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处于这个年龄的女宝宝是会把父亲看作敌人还是亲密的对象?这是取决于父亲的表现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取决于孩子是否建立了二元关系,如果孩子建立好了二元关系,也就是她真切体验到自己是好的,妈妈也是好的,然后她才能允许自己适当背叛妈妈,去靠近爸爸,并且是和妈妈竞争。如果女孩和妈妈的二元关系没有建立好,甚至还处于共生的一元关系中,那么就会把父亲视为敌人。当然也有少数情况,是妈妈实在太差了,而爸爸相对好很多,于是女孩就会扑向爸爸的怀抱,但这种情况下女孩在爸爸身上,寻找的主要是母爱。

* 当我们在二元关系理感受到的更多是“坏”的时候,会把自己封闭在一元里?或者去破坏所有的二元关系,甚至是三元关系?或者作为自己的父母来疗愈自己?关系的疗愈是不是还需要有第二个真实的人? 回答:如果一个人没法获得好的二元关系,那么必然会一直处于一元关系的世界中,也就是她的世界只能有个一个中心,或者是以她为中心“剥削”别人,或者是他被“别人”剥削。如果自己一直处于一元关系中,那是没办法疗愈自己的。能自己做自己父母而善待自己的,其实都是在其他真实的人那里得到了部分爱。

* 夫妻关系可以是二元关系,可是如果夫妻关系紧张,需要引入三元关系,那么,这个三元如果是孩子,可能会达到平衡,如果是第三者,怎么看待这个他呢? 回答:三元关系也分好和坏。如果是孩子,那更可能是更好的,更具建设性的三元关系。如果是第三者,那么这个关系中就有太剧烈的“坏”,也可能对更核心的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构成巨大破坏。

*为什么周围人的关系已经纠缠不清,但是每个人依然感到孤独,因为我们都躲藏在一元关系中不敢出来,自以为外面的世界充满恶意,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好的。我们只是表面上处在多元关系中,本质上却是封闭在一元关系里,所以即使我们混入热闹的关系里,却仍然感到致命的孤独。走出一元关系,进入多元关系,需要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去觉知,而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 万物皆虚:当你意识到,你所认为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这是不是太虚幻了。万物皆实: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必须借助于外在关系,也就是别人的看见,才能发展,所以自我与关系,又是那么真实。

 

鲁米的诗句:

每一秒钟, 他都会对着镜子鞠躬。

如果有一秒钟,他能从镜子中看出里面有什么,

那他将会爆炸。

他想象,他的所有知识,乃至他自己,

都将消失。

他将会新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