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六六

用心灵诠释心灵
博文皆为
原创

个人资料
正文

谈谈批评的技巧和方法(一)

(2016-11-16 05:59:09) 下一个

批评本身的意义在于使受批评者认识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然后更上一层楼——改变平常视觉,开拓新的旅程。然而,由于批评的方法不同,又让它成为一把双刃剑,方法得当,它是一剂良药,可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成为孩子改正错误的契机,收到预期的良效;方法不妥,批评就变成一柄利刃,直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与师长作对。所以,师长们在明确批评的意义,保持良好心态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几种带有普遍性的,实际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与朋友们分享。

 

(一)   要弄清事由 切忌误下结论

    当我们发现孩子“犯错误”以后,不能只看结果或单一的事实,而忽视对过程的调查研究。有的家长根据某一环节,就主观推断,误下结论,硬性批评孩子,结果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学生阿杰丢了钱包,却被父母误认为他花光了钱之后撒谎,结果孩子受了冤枉,挨打受骂之后离家出走……

无独有偶,一位母亲下班后,在街上无意中看见小女儿和同学一道去一个小餐馆买东西吃,于是,满腹疑团地回到家,发现自己挂在衣挂上的大衣口袋里的十元钱不见了,就一口咬定是小女儿偷了,孩子分辨说是自己平时攒的零花钱,妈妈哪里听得进去,一顿乱尅,女儿甚是委屈……事后,这位母亲才发现自己的大衣口袋的线缝脱落,钱掉到了内里。但妈妈却没有对此事善后处理,小女儿一直耿耿于怀,写了一篇作文予以发泄——《妈妈,你为什么不向我道歉?》

所以,父母看到孩子“犯错”的现象后,不要急躁惊慌,更不要立即给予粗暴批评,而应该沉着冷静,耐心地听完孩子的讲述或辩解,并从多个角度去深入调查和分析,然后再做出判断,对孩子的错误给予合理恰当的批评,以避免误会所带来的后患。

 

 (二)言简意赅忌言语啰嗦

    批评孩子不在于话多,而在于言简意赅。“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言语精炼,往往能一语中的,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否则,啰啰嗦嗦把有限的思想混杂在纷乱的词语中,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会使人感到枯燥厌倦。讲话罗嗦是影响孩子接受意见的主要因素。

言语啰嗦给批评带来三大不利:

一是使批评偏离主题。本该就事论事,把一个道理讲深讲透,但一啰嗦就从这里扯到那里,离题太远。比如明明是在批评孩子做事拖沓导致迟到的事情,那么就应该讲拖拉疲塌的坏习惯对目前和将来的危害,却又扯到他没有礼貌、学习不努力、不爱劳动等事情上,新账老账一起算,如此而来肯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不能帮助孩子改正做事拖沓的坏习惯。

二是引起超限效应,让孩子产生的逆反心理。

所谓超限效应就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你超过了这个限度,事情就会朝你所期待的相反方向发展。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时候去教堂捐款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有一次高高兴兴到教堂去捐善款,当牧师第一次讲述捐款的意义时,他觉得这款捐定了;但牧师再一次重复意义时,他不想捐了;当牧师第三次重复原话后,他不但没有捐,反而从捐款箱里偷走了几美分。由此可见,超限效应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

三是暴露批评者思维的局限。

如你对孩子讲了一两个小时的道理,但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这样一来,暴露了自己思维水平的局限,不仅引起孩子反感,而且使他瞧不起你,认为你的水平太低,使其漠视师长及其建议。即是说,他在心里藐视师长,根本不会把我们的意见放在心里。

  

(二)忠言顺耳,忌强加于孩子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在于使他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和某一事件的关联,希望他接受正面信息。但是,如果我们以知识、社会经验与年龄的悬殊为后盾,强迫孩子接受意见,那么就是对其人格的不尊重,并使其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正如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如果你挥舞着拳头来找我,我会告诉你,我的拳头比你还有力。但是如果你说:让我们坐下来讨论讨论,我们的观点为何不同,那你会发现,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因此,如果要使学生比较情愿地听取并接受我们的意见,那么最好采用“忠言顺耳”的方法。古人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里的良药和忠言指语言直率,用意善良的批评,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苦”和“逆”的乐西,总是人们不情愿接受的。(我们生病时煲的中药谁愿意吃?特别是小孩在服药时,不得不放点糖在里面)所以既为忠言,我们不妨讲得顺耳一些,这样就会帮助我们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当然,这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它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感情的基础上,设计出他们乐于接受的信息,用委婉、温和的话语调动孩子心理上的积极因素,使其处于接受信息的“最佳状态”。譬如我们可以引经据典,责己喻人,设问诱导来达到此目的。

引经据典、讲故事

譬如针对孩子的缺点讲成语故事——对懒惰的孩子讲守株待兔、对自卑的孩子讲龟兔赛跑、对学习不用功的孩子滥竽充数、对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悲观的孩子讲塞翁失马等等。

责己喻人

一位一年级的小男孩拿了同学的一本书,没有还给人家。放学时妈妈来接他,那个同学的妈妈向他妈妈告状。他妈妈立即向对方赔礼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没有把儿子教好,让他居然做出这样丢人的事情来。”然后,叫他马上把书拿出来还给同学。回到家里,妈妈又对儿子说:“发生这样的事情,首先是我和你爸爸的责任,我们没有把你管教好……”妈妈的话还没有说完,儿子就哭了,这是悔恨的泪水,他便哭便说:“妈妈对不起,是我错了,我给你丢脸了……”待儿子冷静下来之后,妈妈才耐心给他讲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道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妈妈采用的是粗暴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这件事的情景,比如当她听到这件事情后,非常难堪和愤怒,当众一把掌向儿子扇过去……结果会怎样呢?这是可想而知的。

设问诱导

一位4年级男生打电子游戏上瘾,每晚都要打一两个小时,他妈妈很宠他管不了他,爸爸是个公司的老总很忙也管不了他。后来他越玩越厉害,不管不行了。妈妈急得团团转,遂与爸爸商量。爸爸开始研究电子游戏,经过深思熟虑后,说:“来,儿子,我们一起打。”他爸爸天天晚上陪他打,有一天,他爸爸垂头丧气回到家,儿子问爸爸怎么啦?爸爸说:“晚上打电子游戏太晚,上班就没精打采,你说这样下去员工会不会有意见。”儿子说:“肯定会有意见啦。”爸爸又说:“已经有员工在Q群里对我这个老总提出不满了,可是我还是想打,精神不好就干脆不去上班……但是这样,公司会不会出现混乱呢?会不会因此倒闭呢?”儿子听到这里就紧张了,赶紧说:“算了吧,老爸,我们还是不打了。”这时才爸爸说:“这样吧,我们周末和节假日适当地打一下,放松放松未尝不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解决了,妈妈高兴得不得了。

试想用其它方式解决,如强行没收游戏机等等,非但达不到目的,并且还会走向事情的反面。

 (三)寓贬于褒、忌讥讽打击

通常人们受了夸奖就会欣慰而得意,在这种愉快的心境下,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正如卡耐基所说:“在听不愉快的事之前,先听对自己的优点的表扬,这样做总是让人容易忍受一些。”

 16岁的小丹常常在父亲的工作室学习做木工。他的父亲姚先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业余木工,他看到儿子有兴趣学习这门手艺非常高兴。但是晓丹每次做完后不但不肯收拾房间,反而把工作室弄得乱七八糟。他爸爸对此极不满意,越来越不高兴。温和的批评并未引起他的反应,而爸爸又不愿意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他怕他丧失学木工的兴趣。但爸爸又希望儿子能够该掉这个坏习惯。怎么办呢?终于爸爸注意到儿子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书、光盘、音响、体育用品、单车等都保持整齐清洁。于是他说:“你晓得好好放置自己的东西,这是非常好的负责任的态度,这种习惯很难得。要是,你能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工作室的东西,那就太好了。”晓丹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批评,从此把工作室的善后工作做得很好。

如果晓丹的爸爸采取讥讽的方式,数落道:“有的人很自私呢,自己的东西收拾得那么好,工作室的东西就一点都不管……”结果肯定大不相同。

 把批评变成欣赏,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会激励孩子很快改过自新,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我们把它叫做放大效应。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