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回国:短短几天,满心感慨 司徒
这次回国有点仓促,行程定得很急,转眼就到了五月。虽然只是短短几天,但感触却特别多。和以往不同,这次除了老地方广州和台山,我还抽空去了成都和武汉。在成都那天傍晚,走在街头,我忍不住唱起了那首《成都》。有点即兴,也有点感动。
这次虽然没能和太多朋友、老同学见上面,但整个回国的感觉却比预期好太多了。
城市更现代,生活更方便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国内现在的城市面貌。街道特别干净,桥梁和道路设计得也很好,很现代化,很多地方甚至比欧美和加拿大还要有城市感。走在广州、成都的街头,完全不像“发展中国家”,反而有种“超现代”的感觉。
日常生活也让人惊喜。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和西方几乎没有区别,但物价却便宜得多。只要是“中国制造”,基本上都比美国便宜至少三倍。生活上的成本真的低很多。
广州还是那个美食天堂。刚回去那几天,吃啥都觉得香,心里总有一种熟悉的思乡味。可也很有意思,三天之后,反而觉得吃得也够了,满足感特别快。
中国的“可走性”,美国羡慕不来
在中国有一个特别舒服的地方,就是你真的可以“走起来”。很多城市的街道都很适合散步,规划得很好,绿化也漂亮。广州、成都都可以走街串巷慢慢逛,不像在美国,除了纽约,大部分地方根本没法散步——要么没人行道,要么车太多、太乱。
治安也让我很安心。这次回国,有好几次我一个人在晚上十一二点出去走走,心里一点也不慌,不会担心后面是不是有人在跟着。现在国内的大城市治安真的比以前好多了。
外卖+高铁,彻底颠覆生活节奏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中国现在的“送货上门”服务。像美团、饿了么已经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我有个老同学想送我点小礼物,他直接用美团下单,几个小时就送到我住的酒店门口,根本不用他本人出现。
我有时候半夜嘴馋,想吃个巧克力、点个核桃酥,手机点一下,半小时内就送到了。快、准、便宜,这种生活便利,真的是在海外很难想象的。
交通方面,高铁和地铁简直无敌。现在国内坐高铁,甚至比坐飞机还方便。不用托运行李,不用提前几个小时候车,只要手机上一操作,用微信付款,刷一下码就能进站。我们这些海外回来的人,用护照就可以直接买票、进站,连纸质票都不需要。
海外思维与国内现实之间的距离
当然,回国的过程也让我看到一些现实问题。
比如,我和几个亲戚聊了聊,大家都觉得现在年轻人找工作挺不容易的。不是说完全没有工作,而是“体面”的、对口的岗位比较难找。快递、外卖、餐饮这些活儿处处都有,但很多人不太愿意做。在广州这些大城市,很多基础服务岗位都是外省人或者北方人来做。
还有就是,虽然朋友还是那些朋友,老同学还是老样子,但真聊起来会发现,彼此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太一样了。毕竟我在海外生活了太久,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表达方式都变了。而在国内待久的人,节奏、方式、关注点也很不同。有时候你一不小心就用“美国那一套”去沟通,反而会出现误解或者尴尬。
网络也有点麻烦。我这次为了能继续cover我自己诊所的事务,用的是AT&T的国际通行服务,每天12美金,虽然贵一点,但在国内就跟在美国一样,什么网站都能上,TikTok、Google都没问题。但这种方式长期用肯定不现实。如果真要在中国退休定居,VPN怎么用、社交媒体限制怎么适应,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医疗差异:小病方便,大病待考察
这次回国,我太太因为手肘有点疼,就去医院简单看了一下。整个过程包括挂号、拍片、拿结果,总共花了几个小时,而且只花了100人民币,效率非常高。但我也知道,如果是心脏病、癌症这类大病,尤其是涉及到进口药、专业治疗的情况,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费用也可能不便宜。
我想,如果真是不幸得了大病,对我们这些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人来说,可能还是会选择回美国治疗,心里更安心一些。
如果退休,可以“中美两边走”
不过,总体来说,对于我们这一代海外华人来说,回中国短住、长游,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尤其是退休以后,如果孩子不在身边,中国的生活便宜、方便、熟悉,而且人情味重,是一个适合“住几个月”的地方。
你只要比当地人多花个30%的生活费,就可以过得很舒服——住得好、吃得好、出门坐高铁头等、点餐打车不眨眼。文化熟悉,语言通了,亲戚还在,老味道也在。
结语:那首《五月初》,我一直记得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首歌,《五月初》。
这是一首在北美华人中流传很久的歌,旋律简单却情感深沉。歌词里唱着:“我们小时候,树很高,我们很小……后来我们走了,别的人进来了。”可最后一句却特别打动我:“但我对你的爱依然存在。”
或许,这就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感觉吧。我们离开了很久,走得很远,但心里始终有一份情,是为这里保留的。
哪怕只是短短几天的回国,一些街道、一碗粥、一句老歌,都能让人重新找回那个久违的自己。
——2025年五月,我的短暂归途,满是温柔的回响。
花钱的话,那里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