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闲话

古稀老翁防痴呆,学习码字非有才,有话则长无话短,艺术本是开心菜。无病呻吟莫耻笑,偶有得罪莫见怪,君子自有常来客,清茶淡酒敞胸怀
正文

三只“水晶鞋”的“当代”联想

(2016-09-24 09:13:42) 下一个

三只“水晶鞋”的“当代”联想

    为什么想起这么个话题?起因是三只巨大的“水晶鞋”。

    2013年12月,儿子带我们去英格兰著名旅游区考茨乌德地区度周末。在Cheltenham美术馆,一只两米多高闪烁着鳞鳞银光的高跟鞋,十分醒目地耸立在出口处。

“水晶鞋”!

“水晶鞋”之一

     不用解释,大多数人看后,都会和那妇孺皆知的“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童话故事联系到一起去了。

果然,大字印有“灰姑娘的水晶鞋”的明信片上,作的也是这样的介绍:

    “‘鞋’这一形象的象征性被艺术家珍妮·贝克尔Jane Beker用来创造了一件大尺度的雕塑。这是经典的Cidrella(译为“灰姑娘”,或比喻那些被埋没了的、没被人理解其真相的人和事-本翁注)的隐义,常常用单只的女鞋来表示。在这件作品里,它被替换成一种用特殊的、易碎的、几近透明的鳞片物组成的雕塑,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和生动有力的表达。

‘鞋’的闪光是由上千个金色瓶盖形成,前后鞋帮是用不寻常的纽扣、凹凸不平的胸针、回收的珍珠项链和没人要的首饰,共同组成了一个美得令人吃惊的物体。

      ‘灰姑娘’故事中小仙女的传说因素,则是用众多的旧表来表达的 — 它们的指针全都指向了半夜12点。”

     介绍下面是艺术家的联系电话及email地址(我理解,如果哪位也想要一只“水晶鞋”的话......) 旁边是Cheltenham小镇服装节的活动广告、赞助单位。

     这只水晶鞋雕塑,原来是被选来作为这次服装节的一个特殊标记的。可以理解为她就是被服装业“白马王子”选中,在服装节“宫廷舞会”上担当主角的“灰姑娘”。

* * *

  第二只“水晶鞋”是在伦敦参观Wallece藏品美术馆回来的路上,老远就看见在一家大公司的街头橱窗里,陈列着一只十分醒目的、银光闪闪的大高跟鞋,这只鞋全部是用不锈钢锅和锅盖组成的。

  又是一只“水晶鞋”?这是我本能的反应。

一只用锅做的“水晶鞋”

  细看介绍,此作品的题目叫“Carmen Miranda”像是个人名,想起歌剧“卡门”。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此“卡门”非彼“卡门”,这是1930-50年代在美国红得发紫的一位歌手、舞者和好莱坞名演员。

  制作这只“锅鞋'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女将,叫乔安娜·瓦贡塞洛斯Joana vasconcelos,1971年生于巴黎,工作和生活在里斯本(葡萄牙)。接着是她作品曾多次展出和得奖的介绍。关于她的艺术手法,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她的创作方法,是基于挪用经过破坏和去除原意后的、每天熟视无睹的现成物体来构成作品”

  至于为什么要用锅和锅盖来组成鞋,这只鞋又和卡门·米兰达有何关联,说明上没做任何解释,可能是要留给观众去发挥“互动”吧。

我的直觉反应:她是被钢锅的生产厂家雇来为她们作橱窗广告宣传的。她脑子里构思要做的就是“水晶鞋”,不锈钢的光泽正好用来达到水晶般眩目的效果。

  作品用卡门·米兰达命名,按我的理解:卡门和艺术家Joana都有“葡萄牙血统”,她们都是从葡萄牙小地方,被外国的“白马王子”选中,出国当上了“王妃”的灰姑娘。

* * *

  第三只“水晶鞋”是在BBC英伦网上看到的。

  在《古老庄园的新潮艺术》标题下,刊登了一组图片,是爱尔兰艺术家麦克尔·克雷格-马丁为查兹沃斯Chatsworth庄园设置的几件户外艺术品。仿造的都是日常用品:独轮小推车、园艺用叉、雨伞及一只粉红色的高跟鞋。

 粉红色高跟鞋,远处是宫廷式的庄园建筑

   比起前两个“水晶鞋”,这只鞋的制作要简单得多,也“当代”得多、新潮得多。好处是:在多雨的英国室外,能经得起风吹雨淋日头晒。

   对此作品没有任何别的说明,我把它看作“水晶鞋”的理由也很简单:艺术家设置的其他物品都可理解是园工所用,唯独这只单只女鞋,散落在宫邸外很远的花园里,它是谁“拉下”的呢?这不就是“灰姑娘“故事中所描绘的情节吗,图片中透过“鞋”看到那远处的庄园官邸,好像昨晚刚举办过一场宫廷舞会呢……

* * *

  在不同地方、用不同材料、由不同艺术家创作的这三件不同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引用了同一个“水晶鞋”传统的故事来源,我想把它称为“当代艺术”中的“灰姑娘情结”。

  据学者们介绍,“灰姑娘”类型的民间传说故事流传极广,几乎世界各地都有:从古希腊、古中国、古阿拉伯,直到近代欧洲法国的夏尔·佩罗及德国的格林兄弟两个流行版本,据说此种故事的不同异文有1500种之多。这说明,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社会上永远存在的“灰姑娘”现象和希望她们命运能得到改变的关切。

  “灰姑娘”没有自己的真名,“灰”(英文Cinder法文Cendre)一词既是指炉灰、煤渣,在古代西方(如《圣经》中)又有羞辱与苦修的象征意义,意味着主人公不怕嘲讽、刁难和欺凌仍然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忍辱负重、艰苦努力,在“魔力”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她所希望的幸福。

  由此联想到今天众多走上了艺术之路的年轻人,尤其是当你选择做一个不依附体制,自由从艺的职业艺术家,在未能打开局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都将和“灰姑娘”处境相同。

  但问题是:世界上灰姑娘有成千上万,能被“白马王子”相中、从而改变了命运的那个“灰姑娘“,却只有一个 — 穿得下水晶鞋的那一个。

  这一个“灰姑娘”,她命运的改变是因为她具备了三个条件:

   其一:美色出众,“白马王子”看中的是“灰姑娘”非同寻常的美丽。一个长相平平的“灰姑娘”,不可能在舞会的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作为“灰姑娘”处境的艺术家,就必须要求你的艺术“面貌”能非同寻常的出众。(至于这个出众的标准是什么,还得由“白马王子”来制定)

   其二:有“魔力”相助:“灰姑娘”是在仙女“魔力”的包装下,打扮成了一位穿上水晶鞋的公主,坐上南瓜马车前往“宫廷舞会”的。作为当今的艺术家,如果没有经纪人、策展人、、赞助人、画廊、传媒一系列的包装运作,只靠自己,亦很难登上“宫廷舞会”一类的大雅之堂(美术馆、双年展、大奖赛都是此类的“宫廷舞会”)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是被“白马王子”相中。而不是被什么别的“灰小伙”爱上。只有在嫁给了拥有权力和财富的“白马王子”后,这个社会底层被人看不起的女孩,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如同当今,全世界这么多艺术家,都要想方设法去扎堆威尼斯双年节的“宫廷舞会”,不就是期待着能获得当代“白马王子”的眷顾,从而一步登天吗?

   那么,究竟谁是当代的“白马王子”呢?难道这世界,就由他们来决定艺术的命运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