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闲话

古稀老翁防痴呆,学习码字非有才,有话则长无话短,艺术本是开心菜。无病呻吟莫耻笑,偶有得罪莫见怪,君子自有常来客,清茶淡酒敞胸怀
正文

伦敦“可负担得起的艺术”博览会

(2018-01-30 06:34:25) 下一个

伦敦“可负担得起的艺术”博览会

— AFFORDABLE ART FAIR

 

“一个人要是厌倦了伦敦,

他就是厌倦了生活”

— Samuel Johnson

 

   2015年的“世界城市活力排行榜”,把第一名评给了伦敦。

   所谓“城市活力”,当然首先是他的经济活力、国际化影响力、科技创造力、金融投资吸引力、教育医疗体系及城市建设发展等各方面的活力,活跃的、有世界影响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也是评比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伦敦的博物馆、画廊、展览中心、文化中心,众多公园中举办的形形色色文化艺术活动,确实让人目不暇接,用“比比皆是”来形容绝不为过。

   今天想介绍的这一“Fair”博览会,是我在2015年底离开伦敦回加拿大前,特地提前于网上购好票去看的。

   以商业画廊为主要参展单位的这类商业性的“Fair”博览会,在西方到处都有,每年会按期举办,美国的EXPO,法国的FIAC都是,加拿大这里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也都有,只是名称不同,大小规模、画廊多少、和档次高低不同而已。说句老实话,出国这么多年,这类博览会已经看得有点麻木了。

   这回引起我对伦敦的这个Fair感兴趣,决心要去一看究竟的真正原因,却是展览的名字-《Affordable Art Fair》

   Affordable Art Fair直译成中文是“可负担得起的艺术博览会”,指展览的艺术品价位是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接受的。具体的规定是不超过5000英镑。按月薪2-3千英镑,俩人工作的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一年中攒下一个月工资买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不是做不到的,更何况有许多小件艺术品(如版画原作)只要几百英镑。

   从博览会广告打出的口号来看:ADD A SPLASH OF ART(让您)“增添点艺术的色彩”,卖点确实是冲着普通非专业收藏家大众而来,颇有点想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意思。

   展览的这一出发点我从心底里举双手赞同。近些年来,当我们看到形同赌股买进卖出、专供资本洗钱博利击鼓传花、频频炒作艺术天价、赚钱都赚到心黑了的某些拍卖行,使“艺术市场”完全畸形异化了的那些恶劣现象,确实深深感受到维护一个正常的、为绝大多数艺术家生存及维系艺术与广大公众密切联系所必需的、稳定的“平价艺术市场”的重要。

   而这一在伦敦被誉为非常“popular”的艺术博览会,在“可负担得起”的条件下,究竟能供给广大公众一些什么样的艺术品?它们的艺术水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是带着探个究竟的好奇心,来到了Battersea Park 的展览中心的。

   这是四天展期的头一天,开始不到半小时,来的观众已经络绎不绝,展厅很大,一进大门对着的是美国“纽约时报”及新闻发布专柜,左侧有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出版社PHAIDON的专柜(展览期间一些画册25%特价销售),正对着的楼梯上面二层咖啡厅里可以看到许多人正在享用咖啡和早餐。

图1)展厅门外停车场

图2)博览会广告

    这届博览会是第15届,共有英、美、法、荷、西、日、韩、加8个国家的112个参展单位,近千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加,规模确实可以了。

    进门你可领到一本“博览会指南及展位图”的小册子,里面印了所有参展单位的名称、国别、电话网址和展出位置;还为各单位选印了一幅它具有代表性风格的展品。

     展台按字母A-L从右到左排列成12行,每行按参展单位隔成一个个单间。

     展厅中间设有一个酒吧、沙发休息室、艺术工作室及“教育空间'的活动区以便观众看累了可以在此驻足,稍作调剂和休息。

图3)“教育空间”有专家解答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是一口气从头到尾走下来的,边走边随意拍一些照片,由于展品太多,不可能认真细看。

    拍下来的,有的是作品跳进了我的视线,有的是正好展地空着方便拍照;有些展品很有意思,但围着一堆人说话,没法拍,只好跳过去。也有些作品(如新材料类似立体照片的3D作品)不好拍,只能作罢。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这才察觉到自己肚子咕噜、四肢乏力了。不管怎样,拍这几十张照片,总还是可以给大家一个总体的感性印象,可以交差了。

    博览会在展览期间还安排有一系列讲座、工作室讲习班等活动,向广大观众介绍各种艺术的种类、形式、风格等知识,以增进公众的对艺术认知和爱好。

    此届展览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开辟了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展览专区,既为公众了解艺术新军提供平台,也为这些毕业生进入社会搭桥开路。

    我在博览会上还看到一些华人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参加了展示。

    这里单讲一件有意思的花絮插曲:

    80年代初在中央美院留学的英国学生白兰,回国后在伦敦开了一个画廊,以经营中国当代画家作品为主。我移居加拿大前,还曾和她一起在北京见过面,吃过一顿饭,这次居然在这个博览会上见到她了。虽然已经头发灰白,当年的印象却还能辨别出来。另一旁坐着一个英俊的小伙,论年龄像是她的儿子。

    白兰一直在低头打手机,看来确实很忙。我踌躇了好一会儿,虽说他乡遇故友,是一大快事,但想了想这毕竟是30年的间隔变迁,一切还需从当年的美院往事同仁等聊起,又岂是简单地三言两语能打发了的,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去打搅她。

图4)白兰和她画廊展示的中国画家作品

 

下面是我在博览会现场拍的场景及作品照片供网友分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uumia 回复 悄悄话 我曾经看过类似的商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包含了多数当代普通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有种万花筒的感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