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回上海,上海的春天总是来得迟缓,带着江南惯有的矜持,像个犹豫不决的小姑娘,时冷时热,让人猜不透她的心思。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枝头悄悄鼓起了一层嫩绿的芽苞,迎着微风轻轻摇晃。山阴路的春天,便是这样悄然而至的。
这里沿街的各式老房子,红砖青砖黛瓦,历经岁月沉淀,像是一本泛黄的诗集,带着点旧时光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这条街,是我每年回沪探亲从家里外出的必经之路,很多很多年了,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但对街上的几间洋房别墅的前世今生一直不晓,越来越好奇,这些房子的以前的主人是谁?现在的主人又会是谁?
父亲喜欢读历史书籍,他提起这条街的历史如数家珍。我也知道这条街上曾住过很多文化名人,如鲁迅、茅盾、瞿秋白、赵家璧、刘良模及海军名将等,母亲则总是提醒我去鲁迅记念馆看看,可更让我好奇的却是一幢老洋房,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它的醒目,我每次路过,总忍不住多看两眼,心里嘀咕:这房子里以前住的是何方神仙?现在又是谁在住?
一天,我出门看到这家的黑色铁门上贴了一张通知,我虽然是探亲,但也好奇心十足,便去瞄了一眼,这时平时紧闭的铁门居然敞开了!一个穿着旧呢子外套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慢悠悠地走出门来,眉眼间透着老上海女人特有的细致与精明,也走过来盯着墙上通知看。
我本来也只是瞎起劲,看看上海又会出现什么新生事物,我,一个异乡人,还能和通知有啥关系?但没想到,这次竟然真的“搭界”了——通知上写着,本街道退休居民某日可去某地免费体检。
老太太扭头问我,通知上讲了啥,字太小,她看勿大清爽。我告诉了她通知上的内容,真好我也可乘机问问这幢房子的历史。我便接着跟她答讪起来说"我等歇要回去告诉阿拉姆妈这个消息"老太太闻言,果然对我放松了戒备,问:“侬住在附近啊?”我一本正经点头:“是的",我告诉了我的住址。
果然,我的坦白再加上我从小天生就有的这张上海人称为“好小囡”的脸还是很有用的,老太太立刻亲切了许多。我顺势夸了一句:“阿姨,你们这幢洋房派头老大了,老赞的。"老太太一听,摇摇头,满脸不以为然:“不灵额,不灵额!”她一边说,一边随手拉开铁门,把我带进院子,颇有点“来嘛,进来看看的”意思,老太太对我都不设访。
外面围墙围着的看得很大的洋房,其实院子已被石墙一分为二,分门出入,不进里面,根本看不出。院子里的环境虽然没我想象的那么精致,还挂着一道歪斜的晾衣绳,但老房子确实有味道。老太太指着房子介绍道:“这幢房子住了六家人,侬认为好,人家有花头的不会住在这里的。厨房间、卫生间都要共用,有啥好拉?”
我来了兴趣:“阿姨,侬住在这里交关年数了?”老太太叹了口气,说:“阿拉是‘文化大革命"后分配进来的,当时,人家有花头的情愿住公房。”她说完,又停了一下,目光落在院子角落一棵夹竹桃上。夹竹桃还未开花,但枯枝里己藏着春意,她的眼神也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
“那时候,政府说我们家五口分到这边来住,我一听是洋房,还以为是什么好地方,心里还偷偷欢喜过。”她低头笑了笑,看上去还是欢喜。
“进来的时候,院子里还有几株玫瑰开着,楼上楼下全是陌生人,家具也都靠墙放,一开始领居之间吵得凶,后来看得多了,吵也懒得吵。日节就这么过下来了。讲是‘分房子",其实就是把本来一幢好好较的洋房拆开来,几家人家挤在一起住,人挤人,心也挤,但总归比没有好。"
她接箸讲:"租金便宜得像毛毛雨,象征性的收一点”她爽快地报了个数字,我一听,简直吃了一惊——在外头随便吃顿中饭都不够。
"不过,有出息的小孩都搬去住商品房了,我还是舍不得这个老房子"。她没再说下去,只是抬头望了一眼屋檐上掉了一角的灰瓦,淡淡地叹了一口气。
她说这话时没有悲凉的情绪,甚至带着点安慰自己的坚定,好像这个地方虽不完美,却盛得住她的回忆,也托得住她的晚年。
正聊得起劲,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忽然从房里走出来,面容不善,冲着老太太嘟囔了几句,语气不太友好。我没听懂,但从老太太有些尴尬的表情和女人走路时那股“连门框都欠她五十万”的气势来看,肯定是婆媳,现在的媳妇总比婆婆凶,俩人长得不像,且口音也不一致,老太是正正宗宗的上海囗音,那女人明显有外地口音,老太太无奈地跟她解释了一下,意思是“不远处邻居”,但看她的表情,明明就是“贴身肉搏的对手”。
女人快速巡视完板着脸进门去了,老太太果然说是她儿媳,她还想再和我聊聊,但我已尴尬之至,失去兴致,我不想已把我当街坊邻居聊天的老太太再被那女人责怪,便向她道别了。
这洋房门外看,外表气派是保护建筑;门内,是瓦片下的雨声、分不清谁煮饭的煤气味、还有老人独自守着旧门牌号的日子。老太太不像是在抱怨,她只是在叙述一段她早已习惯的生活。而我,也从她这一席话里,听出了山阴路洋房的另一面:它们不是被岁月静好的,而是被现实一点点“将就”下来的。
临走前,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这幢老洋房——山阴路2××弄,X号。铁门依旧会在我每天路过时紧闭,虽然还是不知解放前住着什么人,但这一次,至少我知道了,门后藏着的不只是斑驳的历史,还有争吵、忍耐、孤独、琐碎,柴米油盐上海普通老百姓真正的生活。
春天还在慢慢盛开,山阴路依旧如旧。我的脚步轻盈了许多,仿佛也在这熟悉的小街上,又走近了一点老上海的灵魂。
附记:老太太的房子在我以前的山阴路视频里出现过,
去年视频里的老先生99岁'我今年回沪,如果出门再遇见他,他就是百岁老人了。
老先生很开心愿意出现在我的视频里。
我家不住山阴路,但离山阴路很近,附近有很多路可写,快要回沪了,我要加班加点写,否则拍的视频都要失效了,游记也要变成黄花菜了。
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我也很喜欢,尤其是她写海派女子命运沉浮那种不动声色的悲悯,很打动我。比翼她是高攀了,但我会努力,多听、多看、多写。谢谢你的善意鼓励。
其实你很会写啊,看你网上的评论,看得出你虽然自己没有博客,不写博文,但你的确是懂文字并会写的人,在文学城能遇见你,我真的很开心和荣幸。
读过陈丹燕的“上海金枝玉叶”系列,了解了上海上个世纪沧桑变迁,特别是海派名媛的生死沉浮,令人唏嘘。
叶子的强大好奇心,温柔同理心,加上优美文笔,一定能比翼丹燕,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