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讲的是上海宁自家的故事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夜里的这段辰光是上海滩各种各样怪里怪气精彩故事开始的时候,也是最适宜听故事的辰光。"繁花"其实是上海宁自说自话嗄山糊吹牛皮真真假假半真半假关起门来讲上海宁自己屋里厢的故事。
"繁花"的故事,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就看你是谁。
说到大哥大,我翻出了这张照片,当然不是我这个初出茅庐不久的人拥有的,是坐在我对面的替我拍照的这个男人的,他顶替他妈妈进入纺织品工作单位然后辞职自己创业,通过外贸公司把自己的产品打入美国市场,沃尔玛,还有美国的一个商场,一时忘了店名,看了"繁花",突然想到了他,他有点宝总的影子,我们的关系也有一点点真正一点点宝总与汪小姐的味道,他对我的评价是我没有闯劲。
曾经听我家老太太讲,她以前吃的刀鱼又大又鲜又便宜。老太太骗我,我前几年在上海吃的一条小小的刀鱼瘦刮刮的,一千多元,当然是别人请客,自己讨腰包肯定不舍得。上一个世纪90年代谈男朋友还没敲定时,定规不敢大面大方去黄浦江的情人墙亲亲我我,只好沿着苏洲河畔走一歇,但那苏州河墨赤赤臭哄哄实在吃勿消。但是听我们的父母一辈讲他们轧朋友走过的苏洲河清澈见底,白天还能看见小鱼在游来游去。
别人硬着头皮看也看不下去的”繁花”,我却是越看越扎劲,30集太短,应该来它个100集。上影厂也是财大气粗,用50年建筑标准1:1的比例还原了20世纪9 0年代的黄河路,进贤路两条马路。剧中除了名导王家卫还汇集了影视圈差不多一半的有名气的上海演员,既使很多配角名气也是呯呯响,谁看谁不吃亏。
"繁花"的时代正是我初出茅屋出来闯荡社会这个大江湖的时代,有幸我也经历了那个没有躺平没有内卷热火朝天每个人都可有梦想有期望的野蛮生长的年代。当时正好刚刚开始市场化,全球化,外资企业涌入,民营企业兴起,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再加上全民炒股,整个上海是一个大火炉。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呣雷特。"繁花"拍得真实吗?剧里有个阿宝与初恋情人,七八年在洪长兴刷羊肉的境头,听阿宝说,吃客共用一个锅底汤料,每个锅用铁丝分成几格,如果吃的时候谁动作慢半拍,自己格子里的羊肉就会流窜到别人的格子里了,我看了觉得好搞笑啊,那个时候,我很小,也没去过那地方,但我不想怀疑它的真实性。很多人说,"股疯"拍得才是真正的上海。是的,电影里,上海人住在共用厨房间的逼厌狭小的环境里,今天我偷你的油,明天他偷我的水,连草纸都要数着用的,或贪小便宜或斤斤计较的形象最为被不是上海人的人认为是最贴近上海的,最被他们喜闻乐见的,不错,那是上海。上海人潘虹也的确把那个在车上因为天气热头上顶了块湿毛巾并与打桩模子因零钱吵架的上海市井女人演得活龙活现,我也认为,"股疯"太真实。
又刷到了一个非沪自媒体人说,"繁花"不真实,也没那么繁华。因他没听到穿街走巷的小商小贩叫卖声,例如修棕棚的,没看见上海居民一大早拎出的马桶,没看出当时因体制改革出现的大规模下岗工人的窘境。朋友,帮帮忙!我在上海的二十多年里,好像也只听到过一次"坏的棕棚修伐","繁花"虽然没有出现下岗职工的身影,但阿宝在为争取服饰公司上市时,提到了下岗工人,提到了如果公司上市便能解决大量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上海有着一河与一江,"股疯"拍的是苏州河,是上海的里子,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普通生活。"繁花"是黄浦江,是上海的面子,拍的是那些敢于第一只吃蟹的勇于冒险闯荡的站在改革大潮风口浪尖上的那些弄潮儿,并且他们大多是那些体制外的三教九流,在证券监管及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时期抓住机会一跃进入有钱级层。其实"股疯"与"繁花"都在讲述九十年代上海人的故事,说的也完全是同一个上海,只不过一个是日里的上海,市井小民,烟火气十足。一个是夜里的上海,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就是同样一条黄河路,白天晩上看上去给人的观感也是不一样的。行走在白天的黄河路上的人与晚上的那批人也许也不是一路人。
问哥哥:黄河路,你去吃过饭吗?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出国前,我哥那时在上海某局的引进办工作,晚上很少在家吃饭,经常听他对妈妈说或去龙柏饭店或锦江饭店或上海大厦接待外宾,晚上不要等他吃饭。从没听说他去黄河路吃饭,我印象中,黄河路就是斩冲头的地方,一般性正正规规在单位里上班的工薪阶层很少去,主要是做二眼一抹黑的外地游客,港澳台胞及一记头发横财的做股票的或者钞票没地方用只好豁胖掼浪头的个体户生意的,还有就是公费请客吃饭谈生意的人去。我哥回答,他去过的,晚上的黄河路就是这么闹猛,这么招遥。
"繁花"里的黄河路不真实吗?请听一下上海白玉兰电视台采访上海音像馆高级编辑的采访。
是的,现实中白天里普通的环境,在晚上,在霓虹灯的映照下特别是王导的拍电影的镜头下会显得格外耀眼夺目。九十年代也是我们这些小青年肆意挥霍青春玩耍的年代,我自己都觉得在夜里,我肯定比白天漂亮的。乍浦路去过几次,申明都是朋友请客,与家人就去过一次。黄河路倒真的是经过过没吃过,因为那里,我更感兴趣的是长江剧场,以前奚美娟,周野芒还有焦晃经常在那里演话剧。乍浦路没落时正是黄河路兴旺时,那时离我出国也不远了。
那时候,单位里的销售科与供应科都是单位里两个最吃香的部门。销售人员请客大吃大喝都能在业务招待费里光明正大地开支,每月总有许多餐饮费要报销,来自于黄河路的,乍浦路的,出纳一边拨算盘,一边心里在骂,但也没办法,正常经营活动啊。我们的销售科长吃得脑肥肠满,卖相不怎么样但走到哪哪吃香,厂长一看到他就眯眯笑,财务科照理讲是财神爷,朝南坐,但我们的财务科长相比销售科长来讲就像后娘(梅娘)养的,厂长看他从来没有好面孔,能够找到市场,做出销量就是王道,看到繁花里的"范厂长"我就想起以前的把死都能说成活的我们的销售科长。销售人员就要像范厂长那样能拉下脸皮或不要脸皮,九十年代,老百姓工资不高,但虾有虾路,蟹有蟹路,饭店生意照样兴隆。加上股市初期,买进就是赚钱,还有当时没有商品房,也就没有房贷。一记头多出这么多钱,总要有个出路,名牌T恤,西装一点也不手软,除了穿就是吃了,吃光用光,身体健康。还有娱乐,跳舞K拉O K比现在的小青年整日盯着手机屏幕看要健康快乐得多。好点的娱乐场所斩冲头也厉害,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玩,半个西瓜摆盘摆的就好看一点,收费1千多元,那时很多人真的很舍得花钱,不管公费还是私费,消费市场与当今比一个天一个地。
别人硬着头皮看也看不下去的”繁花”,我却是越看越扎劲,30集太短,意犹未尽。商战、职场和情场,好几段戏让人看了悲喜交加。(另文再说)有人说故事不完整,叙述方式混乱,我倒觉得情节紧凑.一环扣一环,当我看得有疑问时,接下便看到插叙倒叙镜头,比那些平铺直叙的大爷大妈剧好看的太多。
"繁花"很真实,讲究细节,雕琢打磨是王家卫的风格之一。剧中出现好多历史影像,都是上海音像资料馆工作人员化费整整三年时间,为影片提供了超过三十个小时的音像资料服务,真实还原了当时的人们的着装打扮、衣食住行及场景细节。像爆炸头,踏脚裤,还有剧中出现很多上海八九十年代的真实历史画面,像交易大厅里人潮汹涌,后面的人为了看清楚不得不用望远镜。那时候,没人谈房子,上班时间,经理不在,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股票。当时,我经常溜出办公室或借机去银行或财政局的路上顺便溜去单位附近的证券公司填单子买进卖出,虽然是 小打小闹但小小年纪根正苗红却混迹于一大群爷叔阿姨当中,别的同龄上海小姑娘谈男朋友还来不及呢,开玩笑,人家也在考证,也在奋斗。
繁花还提到了30年前几乎涉及到每个家庭的重大卫生事件,那次甲肝大流行,30万人被感染,从此毛蚶被禁售再也不能光明正大走进上海人的餐桌上。我爸特别是我哥喜欢吃开水里一穿就吃的毛蚶,还好老妈把关煮透了吃。我家幸运,无一人染上,否则就要隔离了。我隔离会不会也像阿宝一样遇到贵人呢,可能性不大。
王家卫好贴心,还弄了个沪语版,弄得横担心竖担心上海话逐渐消失的老上海相当开心, 不仅上海,其实上海的表兄表弟三角洲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 味,要的就是原汁原味'这样才会有咪道有灵魂否则寻不大到上海滩的腔调。上海海纳百川,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各自说着带着祖辈父辈家乡口音的上海话融入大上海。"繁花"里除了几个主角说着上海话,还有说宁波上海话的老法师,苏州上海话的小阿姨,杨州上海话的小乐惠老板,如再有个说山东上海话的小警察就更好玩了。现在一听起王杰的安妮,我就想起为了陪客户声嘶力歇一脸媚笑唱安妮的说着杭州上海话的范????长。回忆过去再看看现在,前几天看到一个上海up 主抱怨他老妈去商店用上海话买东西,营业员大娘斥责她说:听不懂,讲普通话。老阿婆委屈地说,我普通话讲不准,我讲了一辈子的上海话。大娘说,就要讲普通话,上海不是你们上海人的上海,它是我们大家的上海。我不知道,一个人人都被逼着说普通话的上海会是真的上海吗?你怀念陈良宇时的上海还是俞振声的上海呢?
这部剧听说受到很多上海人的喜欢,是因为它把我们带回充满上海咪道的那个上海。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久违的或上海人熟悉的东西,例如海宁皮草,那时几乎上海小青年人人一件,招耀点的就像魏总那样加个毛领头,卢美龄老板身上的踏脚裤,不管胖的瘦的,阿姨小姑娘总要来一条。,范????长递给汪小姐降温的光明牌盐水棒冰。还有光明牌牛奶,冰砖,13路电车等等都是九十年代或小辰光熟悉的元素。而且听到了久违的我们以前经常说的但现在上海小青年根本不知道啥意思的词汇,老法师教阿宝做生意要会得掼"派头、"摆"噱头"轧"苗头"。还有像"洋盘"啊讽刺别人不东京,不识货不领行情。"淘糨糊""冲头","额角头高"等等都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汪小姐呢,就是一只"碰哭精",一碰就哭。玲子呢。自己一直对阿宝"狠三狠四"凶滴滴,还搞双标责怪阿宝对她"五斤哼六斤"声音响,这些十几年没有机会讲的上海俚语听了不要太扎劲噢,听说全剧删了范志毅范厂长的口头语"X那",这部剧真真确确把我们拉回到了老早九十年代那个又雅又俗的老上海。
说说繁花大结局,做完公司开张后第一单的汪小姐从深圳回来,看见的是人走的走,散的散,繁花盛开,繁花落尽,一切都如繁花一样,美好却短暂。剧末,空荡荡的黄河路上,一个疯子叫道:"宝总来了,宝总来了,"闪回几年前的黄河路,人流如织,低醉金迷,想起《红楼梦》里的那一段: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五年约定,如约而至,阿宝在浦西,汪小姐在浦东,约对了时间,约错了空间,当中隔了条约500米宽的黄浦江。"男女之事,源自天时地利,不能相差一分一厘,否则皆是空门。"剧终还出现了庆祝香港回归的镜头,那时,我已经来到了加拿大抱着刚出生的大儿子,望着屏幕中激动兴奋的大陆人民与香港民众挥舞着五星红旗由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然而十几,二十几年过去了,上海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她再也不是我记忆中的上海了,香港也失去了那原本的模样了。
"繁花",繁花盛开,繁花落尽,人生仿佛梦一场。"爱到不能爱聚到终须散。像剧中一样,我以前看不清你,现在也看不清你,但我看清了我自己。感叹当年那个充满了生机充满希望的那个大上海,那个大时代就像黄浦江的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东方明珠诞生记
阿姐看到过我的,我绝对没有汪小姐漂亮,也没有她那么咂吧。但我与她有一点相通的是我也遇到过一个像宝总那样一个人,一个时代的奋斗者。而我呢,我是一个传统的,保守的,不敢冒险的人,这也让我时至今日还过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人各有命,我不喜欢过胆惊受怕的日子。
阿姐朗读"繁花"片段真好听。
另外,你看繁花与我看繁花感觉会不一样,虽然你曾在上海学习工作过,",繁花"是拍上海宁自己屋里厢的故事,我们不是看白戏看看算了,我们是深有同感的,它绝对不是传奇,只要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里面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人物,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特别电影是用沪语表达更触动我们的内心。
阿妹看了侬额剧评也太有共鸣了。我二十年前追过韩剧,以后就什么剧也不追了,这次的繁花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太经典,太有内涵了,似飘犹如红楼梦。有朋友问我为啥不写剧评?我若写肯定要理一理宝总的感情线,时代变迁,人文情感;若说阿宝— 宝玉, 李李— 秦可卿加妙玉,玲子— 林黛玉, 雪芝— 薛宝釵, 汪明珠— 史湘云?我实在写不出如叶子阿妹那样酣畅淋漓的剧评,只好自知之明。
我晓得阿妹侬不像汪小姐,可能当时工作环境和性质较像,但侬是温柔型额,一点也勿喳吧。
谢谢阿妹如此精彩的剧评也引出了吾的话痨。
前面大概没有说清楚。 我是想说每个人有自己合适的环境。比如:做商业和金融的人们生活和工作在上海没问题。但在上海从事高新科技产业或各大国企可远不如深圳北京甚至杭州苏州。真正科技业者的天堂是在美国硅谷和纽约。美国可不均贫富,特别是这些地方基尼系数很高的。
繁花再好,只要不是自己的当传奇看看就好,连过眼云烟都不算。 所以上海再好,对于不适合在此停留的人不必留念 --- 一个外地人的感想。
=======================================
翩翩叶子 发表评论于 2024-01-27 19:51:20
回复 'iask' 的评论 : lask 好,是的,你讲得有道理。黄河路一开始也蛮平民的,只是因为地段好,再加上重新装修,海鲜食材新鲜吸引暴富谈生意公费消费人士,变得越来越贵,其实,就像现在上海的繁华也不是与每一????人相关的,但不得不承认繁 华的存在。
的确美加更"均贫富"。
我长得太普通了,我一生都在嫌弃自己胖,现在看以前的照片,我原来瘦骨伶仃的,胳膊这么细。(捂脸笑),
我长得很普通的,也不时髦,学生气浓。这件背心裙应该单吹,但我还保守。
的确美加更"均贫富"。
我喜欢剧中的汪小姐,-开始听到她的声音就讨厌,挺喳巴的,后来越来越越觉得她有点像飘中的"赫思嘉",太喜欢她了。
我与汪小姐是两类人,挺欣赏汪小姐的????性。
上海有来自国内国外四面八方的钱和有钱人,这里的辉煌都属于他们。然而就像绝大多数上海民众跟包总和李李毫不搭界一样。 一幢幢浦东的金融大楼和里面行走的男男女女,跟弄堂里厢生活的年轻人中年人老人孩子又有多少相关? 90年代,不用说下岗的五十万女工,就连上海双职工家庭平均收入都低的不堪回首!去黄河路吃一餐,一个月工资够伐?
所以,除非商界奇才股市大亨们,上海就像《繁花》,远远看看就好。作为海外的技术移民,美国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这里公平竞争的机会多,一份工作可保一家无忧无虑的生活,躁动的心恢复宁静,养儿育女专心工作到退休,是此生最好的修行。
叶子的剧评写得好,结合自己那段时间的生活经历,让我看到那个爽气的青春飞扬的上海女孩,叶子版的汪小姐。
在姓氏后加一个“总”字,这是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是中国社会官本位的恶臭!
在80、90年代还没有象今天这样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当年没有在姓氏后加一个“总”字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