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之声

这里是一些个人的读经分享。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生命的力量是从认识真理开始。
个人资料
正文

患难中的及时雨(1:1-8)

(2021-10-26 16:39:57) 下一个

提起《启示录》,相信基督徒并不陌生,然而原因却不是因为大家都很熟悉这卷书。恰恰相反,是因为大家都很不熟悉这卷书,不知道如何去读,也不知道如何去应用。的确,研读《启示录》会遇到许多的难题。在学术上,对《启示录》的研读有不同的进路,包括认为书信中所写的内容在当时都已经发生了的“已过派”、认为书信的内容在更长一段的人类历史中已经发生了的“历史派”、认为书信的内容要到主再来的时候才会发生的“未来派”,以及认为书信的内容都不代表某些具体事件,而更多的是表达神学观念和属灵原则的“象征派”。除此之外,关于《启示录》的进程,是线性的发展,还是循环的重复,是一幕一幕话剧式的展开,还是敬拜礼仪的呈现,也都有不同的意见。除此之外,《启示录》中许多怪异的画面和神奇的数字,也都让人联想翩翩、如在云里雾里而不知所以然。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我们要读懂《启示录》的难题,一想到这些就让人心里发怵。

那么,怎么才能尽可能地贴近神的心意去明白《启示录》的内容呢?可能,这还是要回到书信的写作背景中去寻找答案,因为毕竟,《启示录》不是写于现代,所以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思想和背景去进行诠释,而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揣摩,才能够做到尽量原汁原味地明白这卷书给当时读者的意义,以至于可以回过头来应用到我们当前的处境之中。

《启示录》的作者很明确,就是耶稣的门徒约翰。至于写作时间,现在大体上可以认定是公元96年左右,也就是罗马皇帝多米田的统治时期。当时,因为罗马帝国的君王崇拜在多米田的时期达到了顶峰,所以对基督徒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处处血雨腥风,凡是不敬拜罗马皇帝的都会受到逼迫和处决。而约翰自己当时也是被捉拿并被放逐到一个名叫拔摩的岛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理解,《启示录》的写作并不是约翰悠闲自得地在舒适的居所写一些与世无关的、探讨未来的神学著作。相反,约翰是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形下接受来自于神的启示而向在亚细亚七个教会写信。书信的重点不是探讨抽象的神学,而是给当时在逼迫中的信徒带去劝勉、温暖和亮光。

我们可以从书信的一开始就看到一些端倪。在这里,约翰介绍了书信的来历(1:1-3),即,父神将关于耶稣基督的启示赐给祂,让耶稣基督将这些启示指示祂的众仆人知道;于是,耶稣就差派天使将这些内容晓瑜给祂的门徒约翰,而约翰将这些内容写下来,传给当时的七个教会知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卷书信的内容就是父神将将来要发生的与耶稣基督有关的事情启示出来,让当时的教会知道,让他们听见而遵守。

那么我们可能会问了,为什么父神要“急于”将未来的关于耶稣基督的事情在当时启示出来给众教会知道呢?联系当时的教会受到逼迫的背景,我们可以明白,原来神的心意是要向那些在逼迫中的教会说话,让他们知道他们所信的耶稣基督将来会如何,以至于他们在逼迫中可以坚固信心,知道自己所信的是什么,知道将来会发生的是什么,从而不会被当时的环境所动摇,可以持守在真道上,成为在末后蒙福的子民。这就好像父亲写给正在苦读书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将来书读成之后的光明前景,以及不读书的人将来会遇到的困境,以此来激励孩子继续勤奋用功,不要被那些“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毒害,不要被那些短视做生意的风气所摇摆。

是的,对于当时在逼迫中的教会和信徒来说,他们的确太需要这样关于未来的启示了。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所信的耶稣将来会如何,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所持守的信仰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果效,以至于他们的信心可以坚固。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启示录》是当时教会在患难中的及时雨,让他们因着可以洞悉未来而有了盼望和刚强壮胆的心。《启示录》满足的不是在安逸状态下的人对未来的好奇心,而是帮助在患难中的信徒通过知道未来而勇于面对当前的困境。如果只是满足好奇心,我们会发现即使读了还是不明白;如果是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会发现读了就有了力量,因为书信的写作目的本是如此。盼望我们今天的信徒也可以藉着研读《启示录》来更多明白神关于未来的心意以及必成之事,以至于在当今混乱的时局中站立得稳,多作主工,切切仰望主的再来。

默想经文:“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1:3)

静默思想:体会当时的情景,也结合我们当前的场景,预备自己的心来领受神的话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