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段讲的是当神的子民不谨守遵行神的律例、诫命、典章的时候,他们所要受到的惩戒与刑罚。这也是约书的惯有格式,如果没有赏罚分明,约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而,我们也不要以为这是约书的惯有格式而把这些惩戒与刑罚当作只是一些文字性的纸面文章而已。实际上,这些都是会真实发生的,而且也的确发生过,成为后人的警戒。经文让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点。[
阅读全文]
第46段讲的是遵行神的诫命会蒙受的赐福。这也是一个新段落的开始。在之前的段落中记载了神所吩咐以色列人要遵守的各样诫命、典章;现在,神告诉以色列人,当他们遵行这些诫命的时候会蒙受什么样的赐福,而当他们不遵行这些诫命的时候会受到什么样的咒诅。这也是古代近东约书的常见模式,不但规定要遵守什么,同时也列明遵守或不遵守会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果没[
阅读全文]
第45段讲的是有关赎回奴仆的条例,主要针对的以色列人因为穷乏而不得不将自己卖给别人的情况。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将自己卖给以色列人,那么作为买主的以色列人就不可待对方好像奴仆一样,不可严严地辖管对方,而且等到了禧年的时候要释放对方出去回到他自己的本家。第二种情形是将自己卖给外邦人,那么他的本家亲属有责任将他赎回来,如果不[
阅读全文]
第44段讲的是借贷给穷人的条例。条例让人看到,在以色列人当中当有弟兄渐渐贫穷的时候,别人就应该伸手帮助他,例如接待他来同住,借钱给他不许收取利息,借粮给他也不许多要回来,等等。总之就是一句话,要帮助有需要的穷乏人而不能在他们身上取利。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不许从中收取任何利益,这也就是让我们知道在彼此帮助的时候不能存有私心,帮助人纯粹就是为[
阅读全文]
第43段讲的是赎回房地产的条例。条例针对一些不同的情形做出不同的指引。其中也会有一些我们不太明白,甚至会认为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卖出去土地的人如果自己富裕起来的时候可以有权赎回土地,而如果没有富裕起来、没有经济实力去赎回自己的土地的话,就要等到禧年,根据禧年的条例而“免费”得回自己原来的土地。等有钱了可以赎回自己的土地,这看起来[
阅读全文]
第42段讲的是神保证在安息年的时候土地依然会为那些遵守祂律例、典章的以色列人提供够用饮食。因为经文讲到在第八年以色列人要耕种,所以不是对着禧年说的,因为禧年不能耕种,而且会是在第八年,也就是在第七个安息年后紧随着的那一年。这是对安息年条例的补充说明,不是为安息年的条例增加额外的要求,乃是为以色列人在安息年的生活提供保证,让他们知道对安[
阅读全文]
第41段讲的是有关禧年的条例。在七个安息年之后的第五十年就是禧年。对比禧年和安息年的条例,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除了有相同的地方,即都不能耕种土地,只能吃地里自出的土产,另外还有是安息年所没有的规定。从这些增加的规定,我们可以更加体会神设立禧年的意义。首先,禧年新增加的一个规定是各人要归回自己的地业,也就是说产业都要归还原来的主人;而且[
阅读全文]
第40段记载的是有关安息年的条例。我们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是将守安息日的规定扩大到“年”的规模,以一年之久来守安息日的条例。当我们仔细对比安息日和安息年的条例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关于安息日的条例是任何工都不可作,而关于安息年的条例则更多侧重在停止对土地的耕种上。这也让我们看到安息年的重点是与土地有关。条例一开始就[
阅读全文]
第39段记载的是在以色列营中所发生的一次事件。一个人在与人争斗的过程中亵渎了神的名。在这次事件当中,当时的以色列会众所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他们知道亵渎神的名是不对的,所以一定要处理;但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处罚又尚未有相关的条例。所以以色列会众就只能先将这人收在监里然后再去询问神的指示。神的指示很清楚,就是将这个亵渎祂圣名的人带到营外用[
阅读全文]
第38段讲的是陈设饼的条例。虽然在以前的经文当中已经有过关于会幕里摆放陈设桌的条例,但直到现在才有了关于陈设桌上面所摆放的陈设饼的条例。很自然,这十二个饼让以色列人知道这是关乎他们十二支派的。他们所预备的这十二个饼要加上净乳香作为纪念,一同作为火祭献给神;同时,每当安息日这些饼被取换下来的时候,也成为神赏赐给亚伦和他子孙的食物。在陈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