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之声

这里是一些个人的读经分享。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生命的力量是从认识真理开始。
个人资料
正文

荣神益人的教会(2:43-47)

(2021-01-15 18:24:49) 下一个

第8段描写的是当彼得在五旬节讲道、三千人受洗之后初代教会的生活面貌。这里有几个地方需要留意。首先就是讲到众人都惧怕。“惧怕”这个词如果翻译成“敬畏”(在希腊原文都是同一个词),可能更适合上下文的关系,就是众人听了彼得的讲道,也看到使徒们奉耶稣的名所行的许多神迹奇事,心里对神的敬畏之心油然而发。其次,就是说到“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这里给读者的印象是信的人都把田产、家业卖了。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绝对,因为如果真的所有信的人都把田产、家业卖了,那么他们自己可能连聚会和生活的地方都没有了。这句话更有可能要描述的情形是,在信的人当中有些人因为看到别人的需要,于是就卖了自己的田产和家业去帮助他们。这也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一下子有三千人受洗,人数突然增长那么多,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当时从外地来耶路撒冷过节的人,需求量一定会很大。第三,就是信的人赞美神,得众民的喜悦。这里“得”众民的喜悦,希腊原文所用的介词意义比较模糊,有“朝向towards”的意思,也有“一起with”的意思。所以当时的情形,可能是信的人得到众民的喜悦,也有可能是他们和众民一起喜悦,或是他们对众民有喜悦的心。无论是哪种,都表明他们和众民之间和睦、喜爱的关系。

面对这样一幅初代教会生机勃勃的画面,我们可能会觉得望尘莫及;羡慕,但却不得不承认我们根本无法去复制这样的场面。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怎么可能老是待在一起?怎么可能都变卖家产呢,那住在哪里呢?怎么可能天天在一起赞美神、在一起吃饭呢,难道不用工作、养家糊口吗?的确,因为时代、文化的不同,我们现在的教会是无法完全重现当时教会的情形的。即便是在当时的教会来说,这样的场景想必也不是一直这样维持下去的。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也教导信徒要亲手做工,而不是空空地等待主的再来(帖前4:11;帖后12)。这番场景更有可能是当时许多人信主受洗之后的满腔热情的写照。虽然不一定要成为历世历代教会的标准样式,但是这火热的场面所包含的属灵气息却是我们要细细体会、受其感染的。

首先,就是大家愿意在一起,凡物公用。这其中所流露出来的乃是信徒之间彼此相交的亲热和无私;大家都在主里面成为真正的一家人,不但愿意花时间在一起,而且在财物方面也愿意彼此分享、不分你我。其次,就是大家愿意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即便是要变卖家产去帮助他们也是在所不惜。其中所流露出来的乃是信徒对身边有需要的人舍己的关爱,而且付之于行动,不计后果,因为他们真正相信神的供应而不为自己的需用而担忧。第三,就是大家对神的赞美和对与众民之间的爱的关系。这其中所流露出来的乃是信徒之间的聚会,不是好像我们现在的俱乐部或是封闭的小圈子活动。大家聚在一起是在赞美神、记念主为他们所行的,而且与众民,也就是还没有信主的“圈外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和互动。最后,就是神在他们中间的工作,不但是有神迹奇事发生,而且也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们;因着他们有这样美好的见证,神也乐于使用他们来扩展祂的国度。

今天,我们可能都很希望从这段经文中抽取一些可以来复兴自己教会、增加自己教会人数的方式、方法。这样的努力不是不好,但是如果没有从心灵深处去体会初代教会信徒因着信主、受洗而带来的生命改变和愉悦之心,那么所得到的只会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皮毛而已。愿我们可以在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去被这股炽烈的热情所感染,带出不一样的生命气息。虽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教会的复兴是需要每一个信徒的参与,但是从自己做起乃是最基本的起点了。

默想经文:整段经文。

静默思想:设身处地地进入当时的场景去体会初代教会的那股激情,让自己沉浸在其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