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之声

这里是一些个人的读经分享。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生命的力量是从认识真理开始。
个人资料
正文

重建始于废墟,复兴发自内心

(2017-11-14 18:25:51) 下一个

《以斯拉记》第2章记录的是第一批回归之人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 “某某某的子孙”是贯穿前后的固有格式。作者没有提到回归者的具体名字,而只是说他们哪位先人的子孙。对于参与这第一次回归的人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记录在册?的确,作为最早一批回应神的呼召而回归的勇士,他们是非常值得称许和记念的。可是除了极个别的领袖之外,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作者这样处理的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因为这几万人的名字确实无法一一记录。可是,当作者以他们隶属于某个家族的方式来记录,这同时也传递着背后更加深层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些人不是作为单一个体参与到回归中来的,他们都承接着每个家族的希望。不错,他们愿意放弃在寄居之地的现实生活(他们有仆婢和金银)来参与第一次的回归,被称得上是拓荒先锋,可歌可泣。然而,在作者眼里,回归事件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参与之人的勇气,而是神应许的实现。回归不是以当代人的努力来促成的,乃是神应验了祂自己的应许,而这个应许,是神给各个参与到回归之人的前辈们的。他们经过七十年之后,大部分都已经离开了人世。可是神对他们的应许却没有落空,他们自己虽然看不见,可是神的应许却实现在他们后人的身上。当作者将这些先辈们的名字记录下来的时候,也是对他们以信心相信神应许的安慰,正如诗篇写到的:“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126:5-6)

虽然回归是神应许的实现,可是人也要有积极的回应。经文写到,当这些人回到耶路撒冷之后,“有些族长到了耶路撒冷耶和华殿的地方,便为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要重新建造。”(2:68)现实是残酷的。这些回归的勇士,不再是好像先人那样可以站在圣殿的面前。如今,他们只能是站在一个地方,一个已经没有了圣殿的地方,一个即便还有圣殿昔日的影子,但却是被烧为灰烬的地方。可是,站在这个废墟的地方,他们不但没有失望颓废,没有悻悻而归,反倒是甘心献上礼物,满怀希望要为重建圣殿做准备。他们虽然肉眼看见的是残垣断瓦,可是信心的眼睛看见的却是神应许的实现;看环境让他们大失所望,看神的同在却让他们经历奋兴。颓败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神呼召他们回来重建,不是盖房子,乃是建造神的殿;用的是石头、木料,摆上的却是对神的全然委身。

今天,当我们在这个繁华、喧嚷的世界里站在教会的门口,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可能是教会的不如意,可能是教会的这不是,那不对。可是我们属灵的眼睛有没有打开,看到神在当中的作为,看到神与祂的教会同在,看到神并没有放弃我们,看到神依然作工直到如今?我们面对这荒凉的景象是一声叹息就掉头离开呢,还是好像这些族长一样,甘心乐意奉献自己,为即将到来的复兴做预备?

默想经文:“有些族长到了耶路撒冷耶和华殿的地方,便为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要重新建造。”(2:68)

主啊,感谢你,呼召我进入教会,进入你的家中。主啊,愿我好像这些族长一样,在这个似乎看不到任何迹象,但却是你同在的地方,将自己献给你,让我的生命与你连接在一起。

一点操练:看到这些族长的奉献,想到当时的荒凉和空无一物,甚至连存放他们奉献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他们的心却已经预备好了,这是比金钱的奉献更加重要的。想想我们能为教会做些什么呢?可能我们会急于服事,也有可能受制于条件尚不具备,可是不要忘了,最要紧的乃是我们心的预备、生命的栽培,这是一切服事的根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