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5)
2018 (56)
2019 (50)
2021 (45)
2023 (33)
附加的引子:
我的故乡是1986年才撤县设市的。小时候总觉得那地方又小又闭塞。然时过境迁,家乡现在常常出现在央视宣传荧幕上,被列为名胜古迹,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
我的邻居从深圳移民过来,最近回国看望病重的母亲。走之前她把车库钥匙交给我让我替她看家。前两天 (2/4日),她的深圳堂妹带着女儿过来参加这边的什么camp, 要住宿,就来我家拿车库钥匙。我们顺便在门口聊了聊。
她堂妹问:你是广州人?
我答:不是,我在广州工作过。我浙江的。
她堂妹:喔,前一阵刚刚去了浙江XX(她用的是整个地区的名字)玩。
我:我就是XX(城市名)的。
她笑了:啊,我好喜欢你的家乡啊,还跟女儿说,以后找老公就要找那个地方的人。。。(我不知她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那里的风景还是那里的人。当时就在心里笑,可惜我找的老公不是那个地方的:))
这世界真小啊,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城市,一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去过我的故乡,又出现在我现在住的家门口。
感谢燕儿的邀请,有一次参加王府活动,写了这篇命题作文“那年我家过年。。。”
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挖出记忆的一角,再次写下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一鳞半爪。故乡越来越被人所知所访,而我记忆深处的它依然是儿时的旧模样。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cxxxxxxxxxx
征文:那年我家过年
by 年复一年
物质匮乏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那时国家搞计划经济,很多物资都凭票供应,有粮票,油票,煤球票等等。过年过节还会再发一些票,比如带鱼票肉票啊什么的。小时候我帮母亲抓过阄(以为小孩子手气好,可以抓上一张家具票之类的),后来大一点,去粮站买过米,拉过煤球,也拿着票排队买过带鱼。那时,米不够吃,常常拎着番薯干玉米粒去磨房里磨成粉,再由母亲做成各种饼或窝窝头来补充粮食。在米饭尚且吃不饱的年代,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零食糖果新衣服几乎都是奢侈品,大约只有过年前后才能拥有。
可想而知对过年的期盼。而新年就在母亲扯布准备给我做新棉袄罩衫,在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准备贴对联,在母亲准备花生、芝麻、炒米做炒米糖中一天天临近。
我自告奋勇地拎着桶去山下一家作坊排队,在那间黑乎乎的小作坊门外常常排队到天黑。我一遍遍地闻着从里面飘散出来的花生芝麻和焦糖的香味,听着花生在盛满沙子的大铁锅里悉悉索索被翻炒着,看着被炉火映红的屋墙,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夜已降临。
如果说,年是带色彩的,那么它就是红色的,红色的对联,红色的鞭炮,红红火火的炉火,大街上高挂的红灯笼,连压岁钱都是用红纸包的 -- 红色代表喜庆,代表鸿运,代表吉祥。
记得那时住在一个像四合院的大院里,一排平房十几户人家。平房前面有一大片空地,被矮矮的一堵墙围着,中间有个进出的门洞,门洞进来有一条整齐的石板路,把一个大院分成左右两半,路两边是填着土的空地,种着一棵高大柚子树。平房离地面大约一两尺高,宿舍门口有一条宽宽的水泥地,可以摆放一把长长的躺竹椅,一把小板凳,板凳上再放个小收音机,夏天可以在此纳凉,半躺半倚着聆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我们家住在门洞进来的右手边。十几户人家每家的户型大小都是一样的,所谓的两间卧房其实是一间很大的像仓库似的房子被中间一道高墙一分为二,后面的房间大一些。这排房子后面正对着的是一排厨房,中间隔着一条石板路,和靠墙的一条排水沟。虽然原则上是每家配一间厨房,但因为有些家庭的子女多或是大了,会多分得半间或一间卧房,但是厨房就一户一间,故此厨房会多出来。因我家人口不多,孩子也小,尚够不上多分半间一间房的条件。不过,我们却有幸多分了一间堆杂物的厨房间。
勤劳的母亲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养鸡。鸡笼就在那间多出来的厨房间里,大约有五六只或是更多。这间厨房的尽头是一大片空地,再过去往后就该是一条通往山上的小路,往前是一棵大樟树,斜斜地倚靠着一个由旧寺庙改成的大院,里面住着很多家“贫下中农”。
母亲从毛茸茸的小鸡开始养,有公有母,母鸡居多。小鸡喜欢跟着人,一次我还不小心把一只小鸡踩死了,遭到母亲一番训斥。从此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我每天负责喂鸡,鸡一天天长大,羽翼一天天丰满,公鸡开始啼鸣,母鸡开始下蛋。秋天一过,日子开始变短变冷,鸡蛋也一天比一天少。尤其是那只不下蛋的公鸡,扰民扰母鸡。一日听母亲在说,过年就把那只公鸡杀了吃。
就这样,那一年的过年又多了一个期盼 -- 有鸡肉吃,鲜美的鸡肉鸡汤,想想都会不自觉地咽一下口水。红红的鸡冠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了一抹红,却不知等那天真正到来时,泛起的却是一片暗灰色。
年关一天天逼近,鸡像往常一样天一黑便自己乖乖地回家,钻进隔壁厨房间铺着稻草的笼子,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母亲每天早上起来后的第一件是打开厨房门,放鸡出笼,开始新的一天。
好像是年三十。早晨,只听见母亲惊慌失措的声音从厨房那边传来。我拉开门,奔过去凑上前。“鸡呢?平时活蹦乱跳的鸡呢?”再定睛一看,沿着母亲的手指方向,“怎么全躺在地上了呢?”。原来发生了鸡瘟,一夜间五六只鸡一下子全都蹬了腿,倒在那里,没有了一丝气息。
我看得目瞪口呆。随后,跟着母亲扛着锄头,去后山挖了个大坑,把它们集体埋了。那一年过年,我失去的何止是一碗鸡汤,一碗鸡肉。鸡的暴死让一家人震惊,给原本可以开开心心过的节日抹上一层阴影。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目睹生命在一夜间陨落,体会集体死亡的含义。
五十年后,当人类面临着类似的瘟疫,当人类也像一夜消亡的鸡一样面临万复不劫的厄运,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那些横卧在地上的鸡们。。。
又:这些年回家几次想去看看旧地,却见院门把锁,一堵高墙挡着,据说里面的宿舍也已重新修建。关于那个院子,那段时光,不曾留下一张照片,但却刻在记忆深处。
拿了一大堆奖状:
简单摘几处评语吧!你们的评语远远胜过原文!感谢!
再次感谢王妃娘娘、燕儿、亮妈、乔兄组织这次活动!你们全身心的付出、海量的工作让这次活动如此完美如此意义非凡!感谢所有的参与者,有你们就有王府的星光璀璨,王府二十一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江南的红梅开了!借几张母亲晒在朋友圈的照片献给大家!今天是元宵节,新年快乐!
“先听王府小李谷一的乡恋吧:一杯茶、一块面包,我听了两遍,暖冬的声音清澈、纯洁,歌声中似乎看见遥望故乡的双眼,包含深情、泛着泪花。爱极这份不张扬的深情,温暖心底。歌也选得极好。”
Thanks for your input, my friend. Take care!
娘娘选这篇我想最主要是因为我可能是第一个交的,王府藏龙卧虎的,写得好的人多了去了,我不算什么。
活动结束了,麦子好好休息,期待你重新开笔多写!谢谢麦子!
谢谢暖冬分享非常温馨又亲切的好文!我们家过年也是炒花生和做炒米糖。
另外,你这个奖状是AI做的,太惊喜了!你走在我们前头了,否则我想你一个个填名字,文章标题,34篇要累死你的。这个一定要学!
另,被你的集体出走笑了,鸡天一黑就知道回家的,很乖的:)
是的,红梅腊梅是江南冬天的花,腊梅还香的,两种都很漂亮!谢谢Joyce来,元宵节快乐!
梅花好看,元宵节快乐!
写的好,同感!生动地写出了那个年月过年时的真实感觉。遥想当年,每年快到过年的时候,那份期盼,那份欣喜,那份激动,那份感觉,是永远也不会从记忆中消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