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的一大行程是带女儿和父母一起去西安游玩。其实西安我自己也是第一次去。五月下旬,我们坐上了从上海到西安的高铁,沿途经过一马平川的中原,辽阔的土地上黄绿相间,黄澄澄的麦田与绿树互相辉映,如诗如画。
列车行驶将近6个小时后,我们到了西安。在西安的三四天里,我们走马观花地看了以下几个景点:
汉阳陵(抵达的第一天下午)
华清寺 (第二天跟携程团,推荐携程团,网上定,价格非常公道,服务也好)
兵马俑 (同上)
秦王陵 (同上)
西安博物馆 (第三天,免费,但需要一早排队拿票,记得带证件,外国护照也认)
大雁塔(第三天)
碑林 (第三天)
古城墙 (第三天)
总而言之,西安景点的门票都比较贵,大的景点150块一张, 小一点的景点50块一张。老人七十岁以上凭身份证免费,学生证有便宜,但我们没有带,所以具体便宜多少不得而知。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随处可见一些仿唐朝建筑风格的建筑。白天我们行走在大大小小的文物展览中心,在中原烈日下登上骊山,鸟瞰西安城。我们走进大雁塔,感受当年唐僧取经的艰辛;我们踏入碑林,欣赏论语、诗经、古诗古词,它们或遒劲刚毅、或灵空飘逸地被刻在石碑上, 风吹雨打后斑驳,但依稀可见。我们又赶在日落前爬上了古城墙,一览当年的防守攻御的气势;我们看秦砖汉瓦,听讲解员讲历史典故,讲为什么今天我们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明白了成语“泾渭分明”的出处。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街串巷于热闹的钟鼓楼,看彩灯下的古城散发出独有的古朴,想象着当年秦汉唐盛世时的景象。最后还游性未减地去了回民街夜市,品尝美食,走访中国最大的清真寺...
当然西安的重点是兵马俑,世界级的文物遗产。虽然无数次在电视书本里看到兵马俑的录像或照片,但当我们身临其境,还是被眼前恢宏的气势所折服。坑道里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马展现的是几千年前工匠精湛工艺, 古人的聪明才智也得到很好体现。虽然,我们为皇帝的挥霍,为自己死后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倾其财力、人力、物力打造这样的地下宫殿而震惊,但同时也感谢他们的这种举动,如果不是将这些宝贝埋在土里,或许我们后人根本不可能在几千年后依然能一睹风采和曾经的辉煌, 连连的战争烽火、文革、破四旧等等运动或许早已将它们毁于人世。
当我坐在回上海的高铁上,脑海里还在一幕幕地在回放古城西安的所见所闻。虽然秦始皇以残暴出名,虽然他焚书坑儒,但是历史还是以它独特的方式留下那个朝代的痕迹,它的深厚,它的精髓,留给当今世人巨大的文化遗产。再想想我们坐的高铁,一小时速度高达300公里,把上海到西安的距离缩短到六小时。这个名扬四海的发展建设,N年后,或许可以算是我们将来可以留给后人的遗产,一个时代前进的物证。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留下些什么?回想起自己在江南火车站、广场看到满大街的洋广告(例如贝斯特 best等等),不中不洋,不伦不类,我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一个兼收并蓄的时代,我们能否像唐朝鼎盛时期一样,既学习西方文化,又充分保留自己的文化精华,升华并传扬之?我们活在一个文化兴起并兼容的时代,而不是自我文化被侵袭、沉沦或被取代的时代。
这次行程里最让人欣慰的是女儿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兴趣,让我觉得不虚此行。或许我们早该带她来的,或许是因为她已经长大了。遗憾的是行程太短,有些地方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都算不上。因为时间上的限制,没能去华山,没能去法门寺。如果说,西安像一部厚厚的史书,里面一定有许多流传下来的故事,寻常百姓的,帝王将相的,我们三天的旅行只够匆匆翻翻前面几页短短的简介。
不知今生还没有机会再去?
以前曾去过多次,但已经有好多年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