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老朋友来看我,我们聊起了她过去“管教”孩子的往事。
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多年前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相识。我们有三个死党,她是白人,另一个是印裔女孩。我们经常一起逛街,泡酒吧,还在社区学校上烹饪课。因三个人不同肤色又经常在一起,别人戏称我们为“三色旗”。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好几年。后来她结婚了,然后怀孕了。我们为她高兴,当然泡酒逛吧的活动被迫取消了,只剩下逛街,而且大多时间是逛婴儿商店。孩子出生的第二天我们去看她,小宝宝胖胖的,白里透红,总是闭着眼睛酣睡,实在太可爱了。
没几天,她抱着宝宝来学校看我们。我真替她担心,小孩子只有一星期大小,这里人来人往,万一传染上什么病可怎么办?你猜她怎么说:没关系,我们已经外出好多次了,她说这个时候的孩子抵抗力其实很强。她说的还真是的,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出生没多久的宝宝和新妈妈,大多是白人,她们带着小宝宝,像普通人一样逛街下馆子。我们中国人肯定不会,必须作月子,还要吃月子饭。如果把未满月的孩子抱到外面去,一定会有人跟你急。我那个印裔朋友和我有同感,说印度人的家庭也是这样的。
小宝宝一天一个样。大家一见面,便是一通的热闹。这个亲亲,那个抱抱。有一天一帮人在她家闲聊,那时宝宝大概4-5个月了。晚饭后,小宝宝睡醒了,瞪着大眼睛,舞着小胳膊,好像明白我们这些人在聊什么。母亲说宝宝也要吃饭了,然后将小奶瓶送到宝宝面前。宝宝有意识地捧着奶瓶喝起来,喝完了,妈妈对宝宝说,这是谁,那是谁,好像宝宝能听懂似的。玩了一会,将宝宝放回小床,说,宝宝要睡觉了。我问她,你不哄她睡吗?我的朋友好像没听懂,问为什么。我说,在中国这么小的孩子都要妈妈抱着哄着才能睡。她笑着说:“不需要,宝宝总是自己睡”。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她说,你自己看。只见见宝宝东望望,西看看,啃啃小手,抓抓空气。不一会儿,真就睡着了。
孩子周岁了,开始能挪步了。有一次我看到朋友给宝宝换尿片,把换下的尿片卷起来放进一个小纸袋里,然后对宝宝说,能帮妈妈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吗?其实垃圾箱就在妈妈身边,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小宝宝听懂了,两只小手捧着纸袋,小脚丫一步一步挪向垃圾桶,然后丢了进去。“great job”,妈妈抱起宝宝亲了一口,放下说,大人总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懂得很多,而且有强烈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又见朋友把刚刚换下的小衣服递给宝宝,说,“知不知到脏衣服放哪里”?宝宝看看妈妈,接过小衣服,小脚丫慢慢挪向位于屋角的篮子,没走两步,宝宝突然摔倒了,我正要上前扶,妈妈说不用。再看看,宝宝没哭,估计已经摔惯了。只见宝宝衣服也不管了,回头朝妈妈这边爬。大家都被孩子的举动逗的哈哈大笑。妈妈抱起宝宝,又一个“great job”,顺手把地上的小衣服捡起放在篮子里。到了午睡时间,妈妈把孩子抱回小床,拽过一个靠在床边的纸箱,里面有五颜六色的图书,问宝宝:“今天听什么故事“?宝宝抓过一本有公主的画册,妈妈接过书便读了起来。不一会孩子就睡着了。
宝宝快两岁了,有一天我们计划去逛街。妈妈开始准备。宝宝也在帮忙。妈妈拿来一个小熊样式的双肩包,把饼干,果汁,奶瓶等放进去,宝宝跑过来把她的小狗玩具也放进包里。妈妈说不管去那里,这只小狗玩具绝不能落下。妈妈帮宝宝背上小熊背包,我们出发了。妈妈背着宝宝,宝宝背着小熊,一路说着笑着。
此时此景,勾起我在机场经常看到的场景:很多只有几岁的小孩子,都会象征性地拖着自己的小箱子,跟着大人排队登机。难道是父母想让小孩分担行李的重量?不排除这个因素,但更重要意义的是他们在从小培养孩子承担责任,自我管理的习惯。
在一个地方休息时,孩子哭了起来,我问怎么了?妈妈说她找不到小狗玩具了。我说应该在包里,我来帮你拿。妈妈说,不用,然后对宝宝讲,“小狗就在包里,你自己找“。宝宝不听,还是哭。妈妈不着急,仍然平静地说:”自己去拿,小狗只要宝宝,不要妈妈“。宝宝望着妈妈,又看看小熊背包,把手伸进去,立刻破涕而笑,手里抓着小狗冲我们摇晃。
我们的邻居也是个洋人,一儿一女。儿子3-4岁,一天在门口哭,妈妈在边上打理花园,好像完全没听见儿子在哭。我问儿子为什么哭?妈妈说:决定下星期去买他要的生日礼物,但儿子变卦了,非要今天买,我说不行,今天我有安排,所以就哭了。她回头对趴在地上的儿子说:“躺多长时间都没用,下星期一定买”。 过了一会,儿子好像也觉得没趣,不哭了,爬起来自己回家了。可以看出作家长的他们,对待孩子,看似小事,也非常地有原则,而且坚持原则的时候从容不迫,让人钦佩。
朋友孩子五岁的时候,因工作原因一家人去了美国,以后没有再见到他们。这一次是陪孩子来参加拉丁舞比赛。孩子已经15岁了。完全出落成一个大姑娘,高高的个子,金发碧眼,越来越像妈妈,还是那么爱说爱笑。她跟我说,这是最后一次参加舞蹈比赛,明年就要考SAT,准备上大学了。跳舞是她的最大爱好,据说拿了很多奖。为了这个爱好,娘俩走遍了北美,参加各种比赛。十年未见,自然热闹一番,送走了她们,我陷入沉思。。。
看看动物世界, 不管是狼妈妈,还是虎妈妈都是从小带着宝宝去实践学习如何觅食捕猎。祂们在全力保护自己孩子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导祂们掌握生存的本领。我的这个好朋友不正是在身体力行这种大自然所赋予的母性吗?
想想我们许多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管教,特别是独生子女,只要有什么要求,或一不高兴,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爸爸,妈妈,全家上下,一起行动,要什么,满足什么。要么是走另一个极端,没完没了的唠叨或教训,甚至想方设法地控制孩子,忽略了锻炼他们学习和选择的“机会”,从小到大都是大人们在替他们作决定。
从这个洋人妈妈管教孩子的故事,可以管窥东西方家长在管教孩子上的差异。一般而言,西方人对孩子的“管教”,是管理和教导,注重的是“理”和“导”;中国人对孩子的“管教”,是管控和教训,偏重的是“控”和“训”,你觉得是这样吗?
楼下Wiserman不许孩子哭的观点是不对的。让孩子发泄掉情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