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我爱丁二酸钠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文革时的乡镇集市(非城郊集市)、杀猪及猪肉票

(2019-07-14 17:06:53) 下一个

在我的博文《龙女(文革乡间纪事至二十)》我写了一句:

“我到集上(某个中心村庄在阴历每个月特定的日子里有传统的集市)卖自己家养的母兔下的小兔子,集上有专门人员驱赶来赶集的人,吓得我和妹妹还有篮子里的小兔子们乱窜”。 

没想到闹出来那么大动静,首先肯定是得罪了“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派,也带动起来了对那时期的乡镇集市有所了解的网友的踊跃发言。

网友reader007甚至专门发了帖子《为何人们还要争论文革时期有没有农村市???你们真的下过乡吗?!,帖子里面讲到《粮食辅食工业凭票供应是对居民户口的,农村都是要自己解决问题的。所以农民后期买自行车,手表都是没办法。但文革时期的集市从来没有断过。有时候的确有打击行动,但那个根本取消不了的。杀猪,宰羊都是农村专门屠夫干的事,每天一大早就到需要的村子里去。我们劳动时就住过屠夫家。每天都有猪杀,有时忙到顾不上来,要推迟约定。而且文革时期1969年北京效外北师大后面就有个农村集市,除了菜,鸡鸭鹅渔,猪羊牛都有!!!南京福州这些城市郊区农村也有菜市场。夏天水果特别便宜

Reader007 有一问“下过乡吗?”,一个“下”字体现了什么?

我不用下,那时候的我就在乡下,一直在乡下。我去外地见到火车铁路是1980年的事情。

我理解,上文学城《几曾回首》论坛的以中老年人为多,而在国外能够上文学城的是属于“不是真龙不过江”的,当年若是没有些真本事,也不会能够公费或自费出国。所以,这样的读者群,真真正正的农民家庭出身很少很少。所以众网友中的大多数的文革经历或儿时经历是与我不同的。

 

我出生在华北一个边陲小县,属于传统农耕为主的经济、文化皆发达地区,这么说吧。我们县出生的院士(10名)占本县人口的百分比超过宜兴县(26名)、仅次于东阳县(46名)。

这样的地方在文革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文革时期的县城也有着五天一次的集市。

县城之外的几个镇也有集市。一般按阴历,十天内有两天是集日,集日相同的两个镇子一般相隔比较远。

可是在文革后期,除了冬天农闲季节,在某个镇是传统集日的那一天,镇子里就会安排人员驱赶从邻近各村庄来赶集的人们。不让赶集的理由是赶集影响农业生产、影响农业学大寨。另一个暗含的意思就赶集是商品经济的体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驱赶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气氛、取决于领导的心情或其对政治的嗅觉、主要是取决于季节。夏收季节和秋收季节就驱赶的更加厉害。

这种驱赶,以在74、75、76年为最甚。

至于其他地区的情况,各位网友的切身体会应该是真实的,我相信!

 

我们县那里传统地出干部官员,历届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加在一起就有15人以上。因此在每一个时代,基层领导对当时的中央的政策都执行地更到位一些,包括文革那时候的左的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

 

2. 关于养猪、杀猪和凭票买猪肉

文革时期是提倡养猪的。64年出生的我就先后养过4头猪,成功养大以后交给国家。 我要挑猪菜、切猪菜、糊猪食、喂猪。猪长到140~180市斤时就要卖给国家,这一般需要6~10个月。国家除了按猪被评的等级给出价格来论斤付钱,还要奖励一些肉票。上交一只生猪,有可能得到3斤左右的肉票。

拿着钱和肉票,就可以去国营(集体?)肉店去买猪肉。那时候的猪肉约0.85元一市斤。

到了春节前,每个生产小队肯定是要杀猪分肉的,我们那里一般的每个人可以分到3.0~3.5市斤猪肉。偶尔的,五一劳动节或十一国庆节,某个生产队也可能杀一口猪给大家分肉吃,每人约分0.4~0.6市斤。这样的好事情,在我在的生产小队在七十年代总共赶上过2次。

农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杀猪自己吃或卖肉的。在我们那里这绝对不行。

我当然知道,在文革时期,黑龙江的农民仍然可以杀一只猪冻起来吃上一冬天。所以文革后期,我们那里很多人都全家迁户口去生活好的东北黑龙江了。

生产队为社员杀的猪是哪里来的?

生产队饲养处养的猪简直是皮包骨,几年都长不肥的。一般的,是生产队在秋后从本生产队的农户收几头差不多长大的猪,再集中用豆饼玉米萝卜做饲料,催肥养上一两个月然后在腊月二十三之前杀掉。

我在75年养的一头猪在140多斤的时候被卖到本生产队,和五六头猪养在一个大猪圈里,我还去看它过几次。它好像也不认识我了。

屠户,在那时候的确是受人羡慕的职业,至少油水足。

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前,屠户的确很忙,也很累,一二百斤的猪就一个人扛上扛下的。我认得的那几个屠户都有职业病,这次端午节我回家就见到了一个村里的一个同姓姑姑,真的是三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了。她就是在74年嫁给一个年轻屠户的,可惜早已守寡二十多年了。

那时候在我们那里,私自杀猪卖肉是要被批斗的。我只是耳闻过,没有亲眼见过。我们那里的民风比较温顺,有了先例,估计一般的人也就不敢了。

杀猪,毕竟是技术活儿,控制好了几个屠户,也就没有私下杀猪的了。

 

宰羊,在我们那里不算技术活儿。我一共养过三回羊,到过年的时候就自己家人杀掉吃肉了,捅刀子剥羊皮的活儿不少人会干。

我喜欢吃羊肉,但是我弟弟妹妹都不喜欢,从来不喜欢。到现在他们也不爱吃羊肉。我们那里的农民有相当多的不喜欢吃羊肉。我当然知道,沂蒙山区、南通地区等地人都特别喜欢吃羊肉。

杀羊杀鸡杀兔子吃,文革时期也没有人管。可是不少人不爱吃兔子肉,到现在我也从来没有自己买过兔子肉回家做着吃。

城镇户口的猪肉是凭票供应的。我爸爸是师范毕业的正式教师编制,属于吃商品粮的,粮油鱼肉煤都是凭证。而农民拿到的猪肉票是另一回事儿,路子广的农民手里面就有不少肉票,就是交猪给国家后奖励的那种肉票。那时候,给人送礼,就包括送肉票。

中国很大,一个海拔不超过15米的平原小县还有4种不同的方言。所以对中国的认识不能是千篇一律,中国也不可能是某些人所认知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可能是某些人期望的甚至是规定的千篇一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欲千北 回复 悄悄话 是,中国各地差别很大,就是同一个地方,也是有松有紧。我插队的地方,一个大村子,有3个小队,两年没杀过一口猪,杀过一头快死的老牛。镇上的自由市场,10天半月一次,时松时紧,以政治风向而定。但大城市里的自由市场,文革时期基本上没有了。
喜清静 回复 悄悄话 爱酸锅的家乡地杰人灵,民风淳朴。
彩烟游士 回复 悄悄话 丁二酸兄的博文好好整理一下,以后可以拍成电视连续剧的;)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那时各地掌握政策差别很大, 就算是一个地方, 上级“抓”的时候与“不抓”的时候差别也很大,所以说有集市对, 说没集市也对,但有没有都不是”形势一片大好“的重要标志。
但是,派购任务没完成的东西, 即便有集市也不能拿去卖。
国家统购统销的产品, 理论上是不能自由买卖的, 不过只是“理论”上, 好比粮票也是从法律(暂且认为还有)上述绝对不准买卖的, 但黑市一直没有杜绝过, 地方粮票没有全国粮票值钱。
当时没有”城管“, 但有”市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