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我爱丁二酸钠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书改变命运

(2025-07-08 16:11:15) 下一个

我小时候的知识来源就是听大人们聊天,尤其是夏夜在外面乘凉时。我祖父和外祖父是当然的两位主讲,海阔天空的什么都讲。那时候我就知道光年是距离的单位,知道织女星距离地球25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7光年、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5光年。我还从祖父的聊天里知道山越高上面越凉快。

从那时起,我就立誓要读书,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上个月,我专门去了河南信阳鸡公山,我祖父小时候在上面住过。

从大人们的聊天里我了解到我母亲的两个舅家表哥都是北京四中毕业的。一年下来,她每个表哥的学杂费都是60亩地的麦秋收成,即需要卖掉12000~15000市斤的麦子供一个初中或高中学生。那时候产量低,一亩地就产200~250市斤麦子(现在小麦平均亩产1000~1400市斤,主要是磷肥的贡献。没有磷肥,亩产量绝对不会超过450市斤/市亩)。

两个表哥都分别秘密地加入了组织,都经常分别给他们的祖父(即我母亲的外祖父)写信,劝他们的祖父把土地送给雇工和本家里的小门小户人家。架不住俩孙子没完没了的劝说,老爷子真的是动了心,先后把50多亩地送了人,干脆又卖了100多亩地供俩孙子上学,另外河改道又塌去了上百亩地。如此一来,到土改时,家里的田地由最多时的430亩减少到就剩下140亩地,成分因此也由地主变成了富农。最主要的,老爷子把田地送给了穷人,落个人缘好,土改时基本上没有挨揍。老两口都安安稳稳地活到了80多岁,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营养不良而过世。而老爷子的老母亲,即我母亲的曾外祖母,也活到解放后,活了九十多岁。

我母亲的大表哥的岳父家是有400多亩地的地主。这位大表舅的岳父更厉害,他的策略是谁家有人去参加八路军,就送他们家10亩好地,据说因此给八路军输送了十几名战士,居然还没有一位成了烈士。土改时他们家当然还是地主,但是那些当了八路军,后来是解放军,再后来的干部、起码是吃商品粮的都感激他,村里人也没有难为他们一家。作为开明士绅,这位岳父当过政协委员。

而我母亲这两个舅家表哥的外祖父就倒了霉。他们家有多少钱多少地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们哥俩的母亲(即我母亲的舅妈)嫁过来时是带着两个梅香丫鬟的,而新凤霞河赵丽蓉老师演的评剧《杨三姐告状》里面的杨三姐的父亲河兄长就是在他们家当长工。他们家土改时房子田地都被分了,幸好他们早都跑了,有的跑到京津唐、有的跑到台湾、有的跑到国外。

我母亲的这两位舅家表哥分别活了91和93岁,都到了厅级。都儿孙满堂,家庭幸福。有半年的时间,二表舅家的儿子、三女儿同时和我在一个大学读书。我和二表舅接触比较多,老爷子特别豁达,文革时他是某个大学的副校长,自然免不了受冲击,说他是走资派、阶级异己分子,还被揪到台上批斗。老爷子干脆把头剪成寸板头,让红卫兵无发可揪。我这是听我外祖母讲的。二表舅过世后的追思会上我提及此事,他的儿子才猛然想起自文革后他父亲都一直是这个头型,才突然明白其缘故。

我母亲的一个姑家表哥是北京汇文中学毕业的,家里供他读书需要40亩地的夏粮收成。他后来成了著名雕刻家,现在还活着,96岁了吧。因为他挺出名的,我再多说就暴露他是谁了。因此点到为止。

我外祖父的一个“五服上”的三堂叔读得是北京大中中学(现北京二十二中),家里供他读书需要30亩地的夏粮收成。他老人家退休金一个月16000元,去年去世,虚岁活了102。他的妻子还健在,今年已经虚岁105岁了。老太太当年在北京贝满女中读书。1937年暑假前,我的曾祖父受他们两家家长委托,为他们俩牵了线做了媒,他们俩喜滋滋地回老家过暑假了,然后就七七事变了,我曾祖父曾堂祖父就带着我祖父随国民政府南撤,一直撤到武汉,我曾祖父因疟疾逝于1938年武汉大轰炸期间,我祖父返回北平、再沦落到祖居地,而他的叔父(我的曾堂祖父)随国民政府继续西撤到重庆,逝于1942年。

读大中中学的我外祖父的这位三堂叔的父亲,一个家里才有60亩地的小财主,因财力不济不想再供他三儿子读书了。这时候,他未来的岳父挺身出来说担保他读书,一直读到大学都没有问题。……。这些,都是疫情期间我去探望这两位老人时,老太太告诉我的。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老爷子在老太太那里为什么都是服服帖帖的。老太太的奋斗目标是活到100岁,我告诉她说施一公教授的祖父活到了113岁,老太太现在的奋斗目标也定在了113岁。

其实那时候的绝大多数土财主肯定是舍不得花大钱供儿女读书的。我母亲的舅舅是北京汇文中学毕业的,我母亲的外祖父舍不得再卖麦子让他的独子继续读大学,就让他回来在镇上当个教师,早早的得阑尾炎过世。老爷子是后悔莫及,又把自己的小女儿送出去读书(后来嫁个名门望族出身的大学教授),并尽全力供两个幼小的孙子读书。

看来名校改变命运!

我的小学一年级的班长一直是我的榜样,他当年以全县第二名考上重点大学。他、还有我一个读博士后时的同校同学,是一个热门行业数一数二的两个人物,世界级的数一数二!

而我的其他儿时同学,绝大多数在农村退休了的,现在拿着200元/月的退休金。区别真的是天上地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我爱丁二酸钠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曌' 的评论 : 谢谢指正!
不过在我家乡的语言环境里,这两个词没有啥区别。忘记这是公共场所地球村了

其实,光读书不上学,没用的。不上学的读书,大多数读成书呆子。
我祖父学富五车,啥用没有。
回复 悄悄话 这里的读书指上学,但读书和上学不能完全等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