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住的地方,是NYC远郊,距离那个上千万人口的海边大城市市中心距离是40英里(约60公里),到最近海岸的距离也是40英里。和这个海边大都市的海拔相差不到40米。
可是这两地今晚的最低温度居然相差5摄氏度(8华氏度),大前天相差7摄氏度!我这里凉快多了,晚上不用开空调,欢迎来避暑!其实,在白天,我这里比海边大都市NYC通常还要热上2摄氏度。即,我这个内陆地方的日温差比较大。
我住的地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日温差?
我住的地方为什么比那个海边大都市NYC凉快那么多?
NYC的夜间最低温度与北戴河(秦皇岛)、锦州、大连、青岛、烟台的夜间最低温度也相差不多,晴天时平均相差1~2度。
而华北地区的内陆城市的夜间最高温度,可是比同纬度的华北地区的沿海城市低多了。
也就是说,我这里(姑且算内陆城市吧),可是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华北地区内陆城市北京、唐山、石家庄凉快多了,六月份的晚上至少凉快平均5度以上。晚上最低温度与同纬度但是海拔在800~1000米的太原、大同的晚上最低温度相差不大。
为什么在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海边是用来避暑的?而在美东地区,要想避暑(晚上不开空调降温除湿也能睡上一个好觉)却要往内陆跑?
说起来其重要原因,就是美东地区的植物覆盖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当然,水泥路柏油路面当中、房顶不应该种树长草),而6月份的华北地区呢?六月份的江淮地区、黄淮地区、关中汾渭平原、东北平原的植物覆盖率呢?
在这个六月份,我从天津出发去过许昌、洛阳、焦作、鹤壁、安阳、邯郸,如何形容现在的河南河北两省?
那叫赤地千里!
麦子,刚刚被机械收割完毕,估计够一定高度的杂草也被割掉了。
下一茬的晚秋作物比如玉米当时还没有种下去。
那就是说,在收割完小麦及其以后近一个月内,耕地上是几乎没有植被覆盖的、是裸露着的。
设想10天不下雨,同样一块地方,一种情况是被宽叶林近100%覆盖着,另一种情况是完全裸露着地面。哪一种情况下白天站在地面上的人更热?哪一种情况下日温差更大?
有植被比如覆盖率很高的阔叶林的地区,到达地面附近的阳光的极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少部分被直接反射到太空中,一部分变成热量加热树木、树上面的空气,一部分热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返回太空。而树下面的空气和地面以及一定厚度的土壤受热程度就比较低。到了晚上,地面上的植被和地面附近空气中蕴藏着的热量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到太空,它们在白天的温度可能并不低、但是蕴藏的热能却不如厚实的土地岩石。
如果地面是裸露的,情况则不同了,地面直接受热,一定厚度的土壤也被加热,地面上方一定厚度的空气也是很高的,让站在地面上的人感觉到热的很。到了晚上,土壤温度比较高、热容也大,土壤温度和地表空气温度也下降缓慢。
少植被与无植被情况相似,只不过土壤升温蓄热少一些而已。
中国北方地区包括江淮、黄淮、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从六月初到六月底,从南到北依次进入夏粮小麦收割期。收割完小麦的耕地,真的是可以用赤地千里来形容。
就算是种上了晚茬玉米等大秋作物,种子发芽出土需要时间、幼苗生长缓慢、幼苗和青苗叶数有限、单个叶子的面积也小,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仍然很低。所以,同纬度的华北地区,比西面高海拔地区的黄土高原、沙漠地带还热。
反观海拔小于100米的美东地区,白天温度比中国华北地区低3~5度,晚上低5~10度。
可老祖宗就给我们选那地方了!
除非,将来实行设施农业,让单位亩产量提高5~10倍,让大部分中国北方退耕还林。………………
有的朋友说,“这个说法无法解释近三十年来北京华北夏天气候的变化”。
诚然,这3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从350毫克/立方米提高到了415毫克/立方米,温室效应更明显了。
但是环北京地区这30多年来的变化还有哪些?
城市变大了,水泥地多了,湿地消失了,这些都不提。我就说一下土地裸露程度的变化。
过去的华北地区,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1年1熟或1年1.5熟)。
一年一熟,就是一年就种一茬早茬庄稼,主要是玉米、高粱、谷子、大豆。
你想一想,这些4月份种下的早茬庄稼在六月份的高度是多少?叶宽叶长是多少?对土地的覆盖率是多少?
两年三熟,指的是这样一个循环周期:春天种下早茬玉米/谷子,早秋收割以后,秋分/寒露时节种下冬小麦,来年春天麦垅间套种晚玉米,六月份人工收割小麦(镰刀割或徒手连根拔起),小麦收割留下的垅再种上小豆。晚秋收割晚玉米和小豆。土地在冬天空闲着,明年春天种早茬玉米,…………。
在华北黄淮地区,一年一熟的低海拔平原地方,六月份耕地的覆盖率最高。
在华北黄淮地区,两年三熟的低海拔平原地方,麦子收割以后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0%,其上面还零零星星的点缀着半尺到一尺高的玉米。
而现在呢,华北地区几乎就是一年两熟了。
去年秋天秋分时节种下的冬小麦,在初夏(我家乡那里比较晚,是夏至前后。我母亲说现在的小麦是早熟品种,比原来早一个星期成熟)用机械收割,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后机械翻耕,再种上玉米,秋天收割玉米,再种上冬小麦。这就是北方地区的一年两熟。
可是,一年两熟,就给土地留下来一大段时间的空白期。这期间,耕地上几乎没有植被,或植被覆盖率极低。阳光直射地面,直接加热土壤深层。这白天能不热吗?晚上能不热吗?因为热再开空调、开冰箱,最后又多用煤发电,煤发电发热、发的电最后也变成了热。
要是这么说,理想的降温方案是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省的平原地区的农民都放弃农业,把耕地全部种上阔叶树,都到沿海工业城市或者国外去打工,比如到东西伯利亚的沿海平原做种植业生产,一年一熟,4~10月份在俄罗斯生产生活,11月到来年3月份在故乡休息。
如此一来,中国就不需要用大量的煤生产化肥了,土地和水污染问题就大大缓解,夏季的电需求就会大大减少,燃煤电厂就不需要那么多了,空气污染就明显减少了。
当然,中国的主粮之一的小麦就要几乎全部进口,中国人的面袋子就完全控制在别人手里。中国政府会干吗?中国人民会干吗?中国晋冀鲁豫陕的农民会干吗?
这样做,难啊!
牧马中原,是毁掉庄稼只种牧草养羊养马,但金兀术做不到,忽必烈也做不到。更何况是种比草还没有价值的阔叶树了。
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肯定是山地丘陵地区,退耕还林成为趋势;在耕作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实行大农业,有几千亩甚至几万亩的耕地的农场由少数人耕作经营。
几千亩上万亩的土地的耕作,肯定就是一年两熟了。不可能就种一茬大苞米吧,像美国的农民那样?!
如此说来,未来的十几年后,中国的北方地区,夏天只能是更热。
除非,政府规定大农场,必须是轮耕,要坚持做到一年一熟,要么种大苞米,要么种晚熟的春小麦,我记得有一个品种叫墨麦(墨西哥高原春小麦的统称),比一般的冬小麦晚熟半个月。可是中国人不愿意吃春小麦。
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