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蹦妹妹跳,爷爷摸着胡子笑。俺娘忙把奶奶叫,快来看快来瞧,海河大军开进俺村了,从今不怕旱和涝”。
这是我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课文。虽然老师没有讲过这篇课文,但是我记住了它,因为我不喜欢它。
我们那里,我就叫我,不叫俺;妈就叫妈,不叫娘。
爷爷摸着胡子笑,细思极恐:一个秃头驼背拄着拐杖的老爷子,还用手摸着胡子咧着没有牙的干瘪嘴嘿嘿地傻笑着。这多难看,我爷我姥爷可是把胡子刮的干干净净的。
60年代初,领袖有指示,“一定要根治海河”。京津冀人们就响应号召治理起了海河。
海河,在宋辽时期叫白沟,宽近百里(没错!),荒滩草地沼泽间隙慢淌着太行山燕山流下来的降水,构成了大宋国和大辽国之间的天然屏障,让两国人民尽可能把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隔断。现在的雄安新区,那时候就是河沟子沼泽地的一部分。
海河,在元朝时期,统治者驱使老百姓不停挖堵,把很多条独立入海的河流在直沽汇成一股入海。直沽,就是现在天津市中心的所在地。
明清民国时期,海河成了害河,一遇台风带来的大洪水,那时候天津卫的主要商业街是可以行驶大船的。
海河,就凭这名字,听着都咸的慌!
60年代领袖的一声令下,百万海河治理大军开赴京津冀大平原,经过近十年的英勇奋战,把一个从天津市中心到塘沽入海的单河道海河挖成了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北大排河、南大排河、漳卫新河等单独入海口的多条河流。反过来,从天津市区才开始叫海河的、从塘沽入海的老海河显得倒像是一条小河沟了。
自此以后,海河流域几乎就没有洪水可发了。
我妈说过,我出生前几天发过一场小水,洪水还没有进村就退了。自那以后,再没有有河水漫堤发生过,50多年了。
农民工去治理海河的工地干活,那时候叫出勤。
那时候有一种胶皮双轮手拉车就叫“海河车”,在此之前只有那种更小型的独轮手推车和驴拉的更大型的双轮车。
到冬闲季节,我的两个叔叔就都上海河工地了,据说很远,有一次还要坐火车。虽然两个叔叔在家时管我、蹬我、骂我、打我、踢我,我烦而怕他们,但是他们一离开就是一两个月,我就变得想他们了。尤其是自从一次我二叔出勤回来后塞给我了半块已经发硬发干还掉渣儿的发面白面馒头,另一次我老叔出勤回来从已经黑的发亮的棉衣兜里掏给我一小块油炸饼(类似油条那样加白矾和面,用油炸出来的,但是比较厚的薄饼),我就更盼着他们回来了。
这种出勤有什么好处呢?
利国利民的大道理这里咱就不讲了。
单说对我叔叔们这样的农民工,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多挣工分,好处之二就是可以吃饱。
冬季是农闲季节,通常是没有什么农活可干的。可是若去了海河工地,这些壮劳力就可以每天挣12个工分。工分多了,就可以从生产队多分红。
冬季白天短夜间长,又没有啥农活可干,所以那时候的农村农民一般是吃两顿饭的,省下粮食来还要用来度春荒。
都新社会了,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了,为什么日子还过得那么惨?
因为那时候在我们那里,著名的冀东粮仓,一年一个成年人的口粮是365斤,而我们这些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就不足300斤了。
这个口粮的斤数,是按带皮的粮食即毛粮来计算的。
就现在的你,一年下来就让你吃100斤玉米、100斤高粱、60斤小麦、40斤谷子+小豆+黄豆、300斤白薯(折60斤玉米)、3.5斤猪肉、4个鸡蛋、100斤大白菜、一百斤萝卜、3斤大葱、5斤土豆、二斤带皮花生、半斤芝麻、一斤豆油+花生油、若干自家种的或生产大队菜园子卖的蔬菜,试一试?看你是不是整天觉得肚子里面没有油水、整天喊饿?
有的生产队长比较聪明,比如我老姑婆家那个村的,说刚产下来的粮食水分大,1.6斤算1斤。所以,他们生产大队的社员,从来没有一家像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里面的落后分子弯弯儿绕、马大炮那样叫嚷粮食不够吃的。
而我们生产大队的四个小队的生产队长矬子、大高草、狗厮、阎霸天们,分口粮时只敢按1.05!1.10斤算1斤。
58年被上级指使着吹牛逼说我们村一亩地产100000斤(十万斤)粮食,几乎所有产下来的粮食都交公粮的是这些狗厮猫厮村干部们,结果是饿死了一大帮老爷子老娘子;70年代让村民们包括我挨饿的还是这些狗厮猫厮们。我小时候我奶我姥都不让我们没事儿瞎跑着玩儿,说那样费粮食。
我小孩子家都觉得整天吃不饱、觉得肚子饿;他农民整天干体力活,他更饿呀!
我记得上大学时我们教研室主任、留日硕士、王教授讲过,60年代他下乡劳动,一天要吃二斤多面的馒头才能吃饱。
所以,农民有出勤的机会,可以一天吃三顿饭,午饭晚饭可以高粱米干饭就大白菜汤管够吃,偶尔还可以吃大馒头油炸饼,他肯定愿意去呀。
可是,这高粱米、白面、油那来的?不还是自己生产队拉来的!(刚打电话给我二叔确认过)
这农民工出勤挣的工分是由谁来付工钱?当然还是由生产队。
生产队一年下来的收入主要是靠把粮食交给国家,生产队能够有的副业很少(我们第一生产小队有编筐上交国家的副业,冬天还可以把河沟的席苇卖些钱)。所以,一个生产队的所有社员挣得工分越多,这个工分就越不值钱,就越毛。
所以,上海河出勤的农民工出大力流大汗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自己生产小队的重新财富分配。
这样的结果就是像我叔叔们这样上海河出勤的就多分了红,而像我妈妈这样的老弱病残女只是在农忙时期干活的就少分了红。
农民管不了那么多,让你出勤就得出勤,出勤时赚个肚子饱也不亏,出勤多挣工分多分红,至于别人家少分红,他管不着、也管不了。
记得从60年代末起,出勤就是每年都有,一直到75年。
一开始出勤叫修海河,再后来就叫修海挡了。
第一次听到“修海挡”是来自我奶之口, 还以为是她老娘子什么也不懂瞎说呢。后来听我爷说修海挡就是在海沿子上修一道大坝,如果有海啸时能挡一下。说我们村离海比较远,可是很多村子离海特别近,一来台风就可能海水都跑村里来了。
这让我觉得这海挡就是要修,哪怕是吃我们生产队自己的高粱米也要给人家修。
那时候我的二叔和三叔差不多每年都要去修海挡。74年初冬,二叔被带队修海挡的生产小队副队长派回来拉秫米(高粱米),他顺路回了一趟家。他一边和我奶聊着,一边从棉衣兜儿里掏出来一个“大贝儿贝儿”,说这是海蛤,是活的,说吃着很鲜亮(鲜灵?鲜美的意思)。
在此之前,我从村西河里捞过河蛤。一种是长型的黑蛤、比较小,一种是胖大型的浅咖啡色河蛤。除了1968年那年度春荒我爸我叔们捞回来全家一起吃,我没有再吃过河蛤,因为用眼看上去发现河蛤肉里面有很多的寄生虫。一般我捞出的河蛤都敲碎喂鸡了。
这个海蛤是双面壳的,壳是非常光滑的、还带着漂亮的花纹。看起来和当时10岁的我握紧的拳头差不多大。
二叔没有当我面把它打开,我也忘记了后来他怎样处置了这个海蛤。
但是这种海蛤给我留下来深刻印象。
几年后,当我在天津上大学时发现了一模一样的这种海蛤。只不过,这种海蛤是在学校商店里出售,天津人把它叫为蛤蜊油(天津话发音:噶喇油)是那时候美女和壮男的护肤品。这东西我在老家没有见过,我们那里是用雪花膏(我的发音:媳妇儿膏)护肤。
不要以为蛤蜊油里面含有蛤蜊的成分。错,这个护肤品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植物油、凡士林(半液态的石蜡,就是石油里面的高碳碳氢化合物)和少量芳香添加剂。这种海蛤只不过是用作盛蛤蜊油的容器而已。
到上研究生时期,蛤蜊油就不时髦了,记得那时候用什么硅酮霜,小袋装的。
改开以后,自由市场活跃起来了,记得县委县政府后面的街道有鱼摊,有死鱼冻鱼咸鱼卖,有螃蟹(死的)、江豚(近海海里的一种哺乳动物)切开了卖,有麻蚶论戳子卖,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我二叔拿回家的那种海蛤。
再以后出国留学,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时了解到国内海产日渐丰富。其中讲到苏北南通沿海各县的文蛤之鲜美。我不禁对这个文蛤感了兴趣,上google一查,说文蛤也叫花蛤,味道鲜美,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等我看到文蛤的照片时我心里想这不就是我二叔修海挡带回来的那种贝儿贝儿吗?
再后来我回国探亲,发现我们县有个好大的室内海鲜市场,里面除了各种本地外地的鱼类、各种螃蟹各种虾、海蚯蚓、海肠子之外,还有各种贝类其中就包括文蛤。海鲜市场的大婶大嫂们都一口咬定这是本地的特产、是野生的。
文蛤、麻蛤是我家乡沿海的土生土长的两种贝壳。至于现在海鲜市场卖的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就不得而知了。
老同学们请客吃过不少次文蛤,无非是文蛤蒸鸡蛋羹、姜葱炒、蒜苗炒、辣炒、水炸(水煮)等做法,我也没觉得有出奇的鲜美。
我自己买回去几次,也没有做出来多好的美味来。但是文蛤的价格在那里了,皮皮虾螃蟹便宜时可以到20元一斤,可是这个带着大厚壳子带着一包海水的文蛤的价格多年来稳定在20~30元/斤之间。
有一次清明节回家,由二婶掌勺炒菜,做出来的姜葱炒文蛤味道异常鲜美。我赶紧请教,二婶笑答:“这很简单,油热后加姜葱,放蛤蜊,翻炒几下,再加点儿醋、加点儿水,盖上锅盖焖。文蛤皮儿厚的很,不加水不焖锅熟不了的”。
二婶顿了顿又接着说:文蛤炒的不能生也不能老,诀窍就是过一会揭一下锅盖,看看那些已经开口了、那些还没有开口,马上盖上锅盖。等半分钟后再揭开锅把原来已经开口的夹出来。刚开口的那些不要拿,那还是生的,要等下一回再拿。
以后我回家必买文蛤,必定照着二婶的做法炒文蛤,必定好吃。
文蛤几乎都是活的,文蛤几乎没有沙子,吃起来绝对让人放心。
而大连人青岛人等爱吃的那种花蛤(蚬子、杂色蛤),虽然好吃但是里面沙子往往是吐不干净,。尽管看着盘子里盛着的花蛤在不断地向上喷水,但死蛤所占比例仍然很大,我在青岛吃辣炒花蚬可不是就闹过一次肚子。
奇怪的是,天津的海鲜市场包括大的海鲜市场里有不下十种海蛤,可是我就没有见过文蛤。甚至那些大的海鲜餐馆里面也罕见文蛤做的菜。
去年春夏之交去南通市下属的如东县开会,住在一个大的海边酒店里,酒店坐落在一个公园里,公园门口有一块石碑,上书“天下第一鲜”。
文蛤被誉为天下第一鲜,虽被人吃但也是值了!
去年元旦过后去盘锦市出差,发现那里到处都是餐馆、到处都是海鲜馆。我们在其中一家坐下点了一份爆炒文蛤,才48元。
等菜上来一看,好大的一大盘子,而且是用纯文蛤肉,不带壳的。让我直呼真值。只不过是用洋葱炒的,甜丝丝油乎乎的,让我大倒口味。
看来盘锦市那地方,文蛤有的是,下次去盘锦一定要到海鲜市场看一看,说不定才几元钱一斤。
文蛤的壳是什么样子的?就是我的博客头像中的那种贝壳。
文蛤之鲜美是因为文蛤肉富含丁二酸钠,我爱丁二酸钠!
文革时代终于结束了!
文蛤时代终于到来了!
昌滦乐是乡亲,哈哈!
哈哈,大吃货,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