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亡故挚友的生日在即,贴上修改过的纪念文,并录上一首她生前喜爱的老歌

(2016-07-02 13:34:31) 下一个

新录了这首老歌,不是为了党生日,而是为了纪念一位今年初逝去的好友。她的生日在即。这是她生前喜爱的歌,洪湖水是她家乡的水。

一位(朋友的)朋友给伴奏音乐加了自己弹的琵琶声,很悦耳。我只是伴唱,有意让那琵琶声突出。亲爱的平,愿你在天国能感受到亲友们深深的思念。

http://kg.qq.com/share.html?s=y3eykGdK1FzE

 

----------------------------------

亲爱的朋友,为你送行  

载于华夏文摘第一二九六期(cm1602c)】

今年一月中旬的一个周六,我们驱车数小时赶去另一城市,与在美国母校结识、交往了二十多年的好友作最后的告别和送行。

这么些年来与平的交往,历历在目。

 

(一)

我先认识的是平的夫君,L君,他是我在美国母校的学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曾担任我们学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有着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好名声。但我们与他家人的来往,始于九十年代初。那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来美留学的同学们纷纷改变了学成回国的打算,决定留在美国学习、工作、安家。各人家里的老人们,也为着自己的孩子,忍受着这辈子头一回坐飞机的不适,远道而来,为养育孙儿女和陪伴他们成长出力。平的婆母L奶奶和我婆母也先后前来,帮助照顾着独子或小儿子一家人的生活。

老人们克服着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自行出外的不便,很快就和性情相似的其他华裔老人结成了朋友。L奶奶和我婆母,加上我商学院一同学的母亲P奶奶,和那《华夏文摘》开创人(之一)的岳母C外婆,四人成了来往较密的好友。她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倾诉,相互扶持,成了她们能够在这异国他乡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老人们在一起,就爱诉说家长里短。四家人都家庭和睦,三位奶奶也都爱夸自己的媳妇。尤其是L奶奶,常乐呵呵地诉说着儿媳的能干、懂事、体贴老人。就这样,我们先用耳朵初识了平。

与平的近距离结识交流,已是在九十年代末了。L奶奶已回国,我们两对夫妇先后学成,找到了适于我们的工作,搬到了同一州相距数小时车路的两个城市。一个美国国庆的周末,平夫妇携孩儿来看望我婆母。我们一起游玩了本市一带的景点,看了夜晚的烟火。平的女儿那时才六七岁,为绚丽多彩的烟火惊叹不已。一口一个“You see what I see?  You see what I see?” (你能见到我看到的吗?),令大家开怀。言语交谈下来,发现我们两对夫妇性情十分相投,有着相似又各有独特的经历和相近的处世为人观。

从此我们就有了偶尔来去,每年几个电话或电邮的交情。我们交换着抚育女儿中的经验和困惑,互相启发安慰;我们分享着她在知青舞蹈队、我在本地合唱团的演出照片和录像,互相欣赏称赞;我们相约着在合适的时候,一起去游轮游,痛痛快快地交流畅谈、享受人生乐趣。

我们与平夫妇的来往并不算密切。如L君读了此文初稿后写道:“我们两家的交情可以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可以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心心相印似亲人。每次跟你们通电话或者见面交谈,都感觉特别亲切,知心。”

是的,可能由于是因长辈先成为朋友而结成的朋友,我们两家人彼此内心深处有着如同亲人般的亲切、可依赖的情感。他俩待人十分真挚,我们前去探望住宿时,他们总是考虑着如何使我们感觉宾至如归。而到他们来访时,又总是考虑着尽量少给朋友添麻烦。我和草哥对他们的评价是,他俩是我们交往的朋友中少有的善良、善解人意、时时替朋友考虑和分忧、在亲友困难时随时会伸出援手之人。与他们相处,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

五年多前,当我听到平在电话中用很平静的声音告诉我,她已身患恶疾、承受了第一期颇为痛苦的治疗时,那简直是晴天霹雳。难以相信老天爷会如此不公,任凭这样恶性的病魔,来侵袭折磨这么豁达开朗、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欢乐友爱之人。

这五年多来,我们的心随着平病情的好坏而起伏。她以少有的坚强与病魔抗争,让我们看到的多半都是她的乐观和顽强。在她病情相对平稳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她去附近小学、教孩子们跳中国民族舞蹈的视频,她的舞姿依然是那么轻盈优美。在我一度也曾受到疾病困扰时,她用自己的经历来开导和鼓励我,她的声音依然是那么亲切柔和。

那期间,我们不住在她近旁,很难为她做些什么。唯一的帮助,可能就是在她孩子大学期间选专业方向和选课上,我提供了一些建议和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有助于她孩子选择了和我基本上同样的专业方向。她的孩儿前年已以双主修(double major)毕业于该专业的顶尖大学,如今工作得从容快乐。

 

(三)

因怕路上会耽搁,我们天未亮就启程,结果提前一小时到达了葬礼举办地点。见到悉心照料平、相濡以沫地陪伴她走过三十多年风风雨雨的L君,他有些心力交瘁的样子。上前与他一拥,能感觉到高大的他瘦了不少,不禁心头一阵痛楚。

打开奠礼的程序单,下面用醒目字体写着:家属衷心感谢多年来诸亲好友对平的关怀及照顾。所收全部奠仪将以平名义捐献给XX癌症中心。读来心中一股热流,这就是我们好友的为人品德!

L君和他近旁的朋友们,将追思告别奠礼办得十分感人。当地和多位从各地远道而来的平的同学同事亲友们,栩栩如生地介绍了平一生中各阶段的方方面面,让我们重新且又更深入地认识了她一回。

曾随父母下放、当过下乡知青和纺织女工的77级人,国内84级研究生。在美国另获硕士学位后,从事着社区大学教学媒体的设计管理。当地知青舞蹈团的台柱之一,中文学校的舞蹈老师,社区公益活动的出谋划策、积极参与者。在绘画陶艺女红上都颇有造诣。病魔缠身后,还做着教小学生们舞蹈、作宣传提醒人们对不易早期发现的癌症有所警觉等多种义工,在力所能及处帮助着周围的人们,修艺术课来充实自己,与(患者五年存活力极低的)极恶性疾病抗争了六年。她的生命之花在最后的年月里得到充分绽放。

那真是短暂、美丽、充盈、平凡又很不平凡的一生。她的一位美裔同事转述了从学校里收集到的多个与她共事过的人们的追忆。她的中学同学好友回忆起她们在学校宣传队学舞编舞起舞、那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她的大学和研究生同学们讲述了那些年与她朝夕相处、同学共进的往事。她的邻居、病友、舞蹈队队友、病残者艺术课的学友等,诉说了一个个饱含着她才华和爱心的动人故事。

最后,当地国剧社的朋友们唱起了平所喜爱又连着她家乡湖水的歌谣,《洪湖水浪打浪》。听到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那熟悉动听的曲调时,在场人无不泫然泪下。那泪水带着失去亲人挚友的悲伤,也带着为有这样的亲人、能结识这样的朋友而感到的骄傲。

亲爱的朋友,以一首小诗为你送行,你的音容笑貌、至情挚爱将永留在我们心中。

《如梦令》挚友

挚友贤媳良母,

多艺德高质朴。

柔婉赤诚心,

温暖至朋无数。

思悟,思悟,

如此一生盈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