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浅忆(“清华园里顶级聪明”的人)赵家和老师(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390/201607/1110728.html
(二)切磋交流教学经验
赵老师原先来美开过讲座,可来我校这样的美国大学整学期地任课,在他还是头一回。我那时也刚成为助理教授不久。虽然在我读博的母校,我曾在暑期教过本科生班,也给新来的硕博研究生,上过经济学所用数理知识补习课,但那是所重视研究的学校,学生们的学习底子比较好。
我们任教的学校当时还是将教学放在研究之上,后来才将重心往研究移动。校里学生们的学习底子和能力只是中等,教学的难度和要求高于那些重视研究的学校。面临差不多的教学问题,赵老师和我有过不少切磋和交流,当然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多。
我们曾将中国的灌输为主的教学法,和美国注重课堂讨论、教授教学比较信口随意和放任的方法,作了比较和双向借鉴。考虑到我们的语言能力总不如生长在美国的教授,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易做到很活泼轻松随意,但我们有讲课细致透彻的好习惯。扬长避短,我们发现适合我们的教学方式是,既讲课细致透彻,又准备好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问题,课堂上主动多向学生发问。由于事先准备好方方面面的回答,就能较好地引导课堂讨论,让学生们既从细致的讲课中学到知识,又不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说得直白些,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语言上做不到轻松随意,就只能用刻意精心准备来补拙,求得一些生动随意的效果。
这样的认真教学态度,使我们在学期末,都能从学生那里获得较高的教学评分。赵老师所得的评分可能略高于我。
(三)博士还是教授?——赵老师的一点尴尬
在我们一起参加了一些校院系的社交和聚会活动后,赵老师让我知道了一时时让他觉得尴尬的事。那就是在大小场合,人们都称他为Dr. Zhao (赵博士),而他并没有博士学位。
在美国大学里,终身轨制(tenure track)里的助理教授和已获终身的(tenured)正副教授,几乎全都有博士学位。人们很自然会以为,赵老师身为中国名校里的正教授,必有博士学位。而在美国大学对有博士学位者,惯称某博士,而非某教授。
其实对一般人来说,入乡随俗么,赵老师完全可坦然接受Dr. Zhao的称呼。可是我们德高的赵老师听了,却有如坐针毡似的难受。在一些较大的场合,他不能当众纠正那台上介绍他为赵博士的这一称呼,让介绍的人尴尬,破坏会场的气氛。可台下交流时,他多次纠正说:“I am Professor Zhao, not Dr. Zhao.”(我是赵教授,不是赵博士)。并和我们几位华人同事约定,只能称他或向他人介绍他为赵教授,赵老师,不能叫他赵博士。
在人们了解了中国大学里,像赵老师和我这样年龄(当时三十多至五六十岁)的教授中很少有博士学位后,都被赵老师这容不得一点沽名钓誉的态度所感动。对他更多了一份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