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了有关18岁的史学天才林嘉文早逝的消息。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5月,就读于西安中学高三26班。2016年2月23日晚上在家里跳楼自尽。生前,林嘉文已连续出版两本史学专著,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其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令本猫震惊的是他的遗书内容。他走得非常从容,毫无忙乱。他的离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生命有着自己在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他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非常成熟的,至少要比他的父母亲成熟许多许多。他不想浪费生命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他认为自己已经体现了生命意义,也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是理性的动物,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一个头脑,都有理性的认识能力。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一个灵魂,所以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他认为“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之所以林嘉文认为自己不是“草率的轻生”,是因为“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他承认自己有“精神洁癖”,无法和这个世界相处。从他个人来说,洞察到自己无路可逃的未来,他的选择是非常合理的。但对人类来说,少了一个可以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人才。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哲学理念的不同,很可能是因为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不同,对肉体和精神的认识不同,对现实(世界)和理想(永恒)的理解不同。
从死的“不可避免”来说,对死的思考的确没有用处,但不等于没有意义,相反具有深刻的精神意义。事实上,对死的思考不但不会关闭,反而会敞开了对人生的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相反,排除了死,人生思考就只能局限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了。
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绝对的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就是为了使个人灵魂达于某种意义上的不死。基督教所传的福音,就是生命的“永生”,可以认为是灵魂不死的保证。
但是,中国文化里缺少形而上学和宗教,因为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中的宇宙论远不具备形而上学的品格,仅是其道德学说的延伸。中国人缺少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而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绝对命令意义上的自律。中国知识分子很少关注人的灵魂问题,这就使得他们不能够真正作为思想家来面对社会问题。所以中国人在精神的层面上最缺少的就是公德,即对社会的责任心。试想一下,如果林嘉文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被唤醒的话,他可能就不会选择逃离了。
=================================================================
附:林嘉文的遗书全文: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离世前唯一的担忧是我的遗体大概会很难看且任人摆布,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很难有个体面的活法,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举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这样的社会风气里,容不下安乐死这样很个人主义的事的,因为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更何况我相信那些芸芸大众里的旁观者,只会给出那种为我所不屑的轻薄、庸俗的解释。
你们知道吗,在这最后的时刻,在我给除刘雅雯外的每个人——包括我的亲人与学友——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竟然有种施舍般的悲悯。我想我应该坦白地告诉你们这一点,好让你们以对我的狂傲和自以为是的嘲笑,来减少点你们心里的恐惧。
遗嘱见下:
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 于西安
其实,眼睛看不见的才会给我们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