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7)
2022 (104)
最近有几个话题特别不愿意面对,但不得不面对。几周前就有史上最大规模中国人穿越雨林跨国境来到美国,需要公益救助的信息散播。暗自琢磨不晓得这文案是谁做的,非常巧妙。这不就是偷渡吗?穿越雨林,死里逃生,这得经历多少波折,带着多大的勇气呀。第一反应是,这是在寻找生机,一定要帮。要怎样帮呢?
偷渡是非法移民的一个途径。写偷渡这个话题是因为关注了这个话题近30年,我有一些故事线索和偷渡有关。现代社会,偷渡不是生词。
我家在市中心的学校大院儿,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信息中心的作用。学校大院儿长大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个目标:高考。偏离了这条主线后,人的命运几乎被定义为坎坷,连爱阅读,爱写作,任何爱好都是偏离高考这条主线的。高考是80、90年代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
唯有教育改变人生,就直白地嵌在整个人生里。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教育就是考大学。随着人生阅历的变化,我对“教育”这两个字的理解一直在发生质的变化。
第一次听说偷渡这个词汇是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沿海城市开始热闹起来。90年代中期,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非常活跃。有些家庭突然变得比周边人富裕,带进很多海外物品。而这些家庭的一些孩子们,因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管教,不好好读书,直接辍学去沿海城市打工,带进很多与学校格格不入的气息。
初中没毕业收入比老师高;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一个月收入比老师半年工资都高。考大学不再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学校教育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生源受挫。
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我初升高那几年,青春期反应比较厉害。从出生一直被关在学校大院儿,很少出去,和做教师的爸爸冲突连年升级,总试图转学或者寻找别的出路。爸爸有一次和我很认真地谈话,说再等一年,你那一届高中会很强。纵使这样我也一点都不盼望,只想着离家出走,越远越好。
那年中考和高考结束后,爸爸经常带领学校老师们开会。因地域性排外,加上爸爸怀才不遇,和当地校长并不融洽。但一直负责教务,是真正的实务者,非常有号召力。所有老师们也都一清二楚,很多也是爸爸的学生,非常给力。在爸爸和几位骨干老师的带动下,大家意识到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局面,也意识到对于这所半死不活的学校是巨大的机会。爸爸和老师们分成很多组,开始走访周边城镇,下乡到户,挨家挨户拜访,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寻找优良生源。开学时学校异常热闹。那一届高考成为全省同类学校翘楚,那一届出了该校建校以来首位清华、同济等各高校的学生,大概率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从此该校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各种录取记录。这些孩子里就有很多是偷渡客的孩子。
爸爸在我眼里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改变了很多孩子和家庭的命运。直到过世很多年,仍有学生们念念不忘。我成年工作后和爸爸谈过这个话题,爸爸的结论是能出去就出去。做为看顾那么多偷渡客家庭孩子的老师,甚至是人生导师,他时常会说一些类似内容的话:不要困住自己,要寻找生机。
我在美国没有接触过偷渡客,在韩国、东南亚、欧洲都有接触过偷渡客,接触过偷渡日本的人,有的人甚至辗转了好几个国家,有在好几个国家偷渡工作的经历。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在当地边缘化,所有人的愿望全部是叶落归根,赚够钱就回家!!!
很遗憾的是我也没看到任何一位出走的偷渡客回到家乡重建家园,回到家乡安度晚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都滞留在偷渡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完结了外面的人生。在这样的人生动荡中家人分离,妻离子散,经历着各种不安定,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呢???
唯有一个主题是精准的:寻找生机。
未完待续
(备注:非常不完整,先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再做整体梳理)
偷渡的问题早有解决办法。民主党提出类似于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办法,办劳工签证,不能入籍,可惜两党忙着派斗,无法进行移民改革。
下一篇咱们关注偷渡客本人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