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扫叶

生在江南,长在水乡。饱受小桥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东去的志向。自幼喜好在杂书中寻梦,最喜欢的诗人:杜甫,最喜欢的词家:辛弃疾,最喜欢的外国作家:雨果,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沈从文。
正文

养生随笔门外谈(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016-02-13 12:28:28) 下一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中有养生之道吗?

 

说到庄子不追溯到老子,就像谈孟子不寻根孔子一般,才是真正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二千五百年前当李耳在竹简上刻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这一句开始,他就成了华裔后代共同的老子。能被后代当成父亲来顶礼膜拜的人物,其结局一定是从祭坛走上神坛。

 

孔子是后来居上的人物,可是他再风光至极,依旧只能享有祭坛而不是神坛。其实大家看看对孔子对称谓就容易明白了,历朝历代从来只将孔子当老师看。尊为师和尊为父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三字经》中用了六个字来概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女的过失是要算在父亲身上的,所以父亲责无旁贷。学生的将来能否有出息,才和老师有关,但是大不了也就是衡量一下老师水平高低而已,同时还可以用“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说辞来原谅。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远的不说,看看光绪帝就明白了。明明这位皇帝是受到他的老师翁同龢拖累。翁大师饱学不假,却无能无术。不仅仅没有能匡扶帝业,还害得光绪对外丧权辱国,对内逼宫失道。可是后人多半将光绪的过失归罪在他“亲爸爸”慈禧老佛爷身上,翁同龢却没人愿意去追责。


 

责任轻重到头来区分出威望的高下。能为人师表,可以造就一批当时的栋梁之才。如果能做师表中的师表,就可以造就几朝几代的栋梁之才。成就不可谓不小,但是老师也好,先师也好,绝对不会被神话的,都是用时朝前不用时朝后的主。孔子在被“独尊儒术”的年代里当成圣人供着,到后来被直呼为孔丘,再后来被鄙称为孔老二。地位大起大落,均是因时因代因人而异。说起来“欺师”的罪名不小,但是当真的人不多,更何况数千年中不承师教不认师者数不胜数。


 

做一家之主就是血脉传承,除非惨遭灭门,后代走得再远,先祖依旧心头。对后人来说,自己一旦有了点成就,先谢父母养育之恩,再告祖先“在天之灵”。这里的“在天之灵”说白了就是一家之神坛,这样的地位是他人再强都无法取代的。


 

老子被尊称为“太上老君”成了华人后代顶礼膜拜的神,也就是被大家当成了自己共同的家祖。这样的待遇在世界上也就寥寥可数的几位可以媲美: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


 

那么老子何德何能入得神坛,答案就是他唯一流传于世洋洋五千来字的《道德经》。耐着性子读完并且多少读懂一些,再想一想老子生卒年代,一定就会明白他能上神坛不是浪得虚名。

 

从观宇悟道而言,老子是至虚至灵至玄至妙讲了个底掉;从悟道修德来说,老子是至精至微至简至易说了个盖帽。在全世界各民族的精英们还在苦苦求索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世俗观的时候,老子已经是结论在手著书立传。这不是一般的牛也不是一般的前卫,而是前无古人后只有跟者的大智慧。一篇文章让初读者不屑一顾地嘲笑,让再读者笑自己的愚昧,让读懂者笑不出来,个中滋味唯自知。

 

可是如此有大智慧的老子,怎么当了太上老君,还要受玉皇大帝的管辖,同时比释迦牟尼还低上好几个等级?原因还是在他的《道德经》里,文章里面面俱到偏偏少了生命起源和归宿。

 

这一少不要紧,要紧的是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凡夫俗子,只要不是精神失常或者老年痴呆,对生死一事必然是无法释怀的。对生的担心和对死的恐惧让人去寻找出路,不管有无答案,至少给个心理安慰也好。

 

释迦牟尼、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就懂得芸芸众生的心理,都将生死当成教义的第一要务。说生命轮回也好,讲永生天堂也好,反正要验证要等到每个人往生以后,而且这是单程票,去了不能回来告诉活着的人的。

 

老子偏不,估计他研究得十分透彻。加上他没有成宗成派的念头,所以既不愿意让人失望,又不愿意加上虚头巴脑的东西给《道德经》画蛇添足。

 

一来一往一进一退,老子在神仙堆里成了三等公民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事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个说法真的很有道理。

 

要说老子的后人们对此很是郁闷,没有多少人弄的明白老子是怎么想的,于是就拼命地补缺。庄子对老师的心态了解得透彻,所以写《养生主》一文。不能拗了老师的性子谈生死,依着《道德经》的思路谈谈延年益寿总可以吧?庄子写得很顺手也很成功,让后人以为老子就是在说修道养生,于是成就了道家的修道养生成仙的理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