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扫叶

生在江南,长在水乡。饱受小桥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东去的志向。自幼喜好在杂书中寻梦,最喜欢的诗人:杜甫,最喜欢的词家:辛弃疾,最喜欢的外国作家:雨果,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沈从文。
正文

养生随笔门外谈(二.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续 )

(2016-02-13 12:27:46) 下一个
二. 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续
 
庄子的《养生主》仅仅七百余字,可谓是精华所在。不过在那个时代也不容易,是要刻在竹简上的。老先生一边刻一边还要让自己的思维随心所欲收放自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个年代要从文,首先要从艺,换句话说是要先成为一位雕刻家。不然文章写得再好,竹简雕字这门手艺不行也是枉然。当然牛人还是有的,不做竹雕家也照样流传千古的非孔子莫属。估计孔子是因为从小只顾想着为官之道,没有好好练竹雕手艺。虽然出仕入仕的理论一套一套的,可惜雕不出来干着急。于是广招弟子三千,期待着有竹雕手艺的帮他著书立传。人多还真好办事,出了贤人七十二,说白了就是竹雕手艺比较强。孔子只管海阔天空,贤人们跟在屁股后面只管刻书立传。于是成就了儒家的一大家子。直到今天世界上还到处都是“孔子学院”,不同肤色的后代崇拜着一个一字未留的老祖师,也算是一大西洋景。
 
庄子自恃手艺在身,对孔子这位前辈可谓是不屑一顾,好在庄子身处的年代还没有实施独尊儒术。所以尽可以对孔子嬉笑怒骂而“为恶无近刑”,看来当时社会的宽松让庄子侥幸“可以近年”。
 
磨牙归磨牙,还得回过头来谈庄子的养生之说。《养生主》一文不长却用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讲了三个故事,最长的一段故事就是“庖丁解牛”。庄子是牛人说牛事,一段故事就给后人留下二个成语,第一个就是“庖丁解牛”,第二个就是“游刃有余”。故事里的庖丁就是一个杀牛的屠夫,那个年代没有成立诸如烹饪或者畜牧方面的学院,所以庖丁无文凭无背景无名号,真真的“三无”。可是有把刷子,想不出名都难。凭着游刃有余的宰牛绝技,让王公贵族争着请他宰家里的牛,相信必定是赚得钵满盆满,让国人羡慕得紧。这还不算,居然连国君梁惠王都被惊动,请庖丁来现场表演。庖丁拿出看家本领,在文惠君面前秀了一把又侃了一把。让国君惊讶无比之余,连带着悟出了养生之道。
 
第二个故事有点跳跃,让后人常常一带而过。说的是公文轩第一次见到宋国权贵右师时的情景。估计文轩公的朝堂之上,食客之间均是相貌堂堂不缺胳膊少腿的。突然见到这宋国的重臣居然是一条腿,就大惊小怪起来,还不顾国家礼仪地向人家刨根问底:“你这独腿是天生的不?”还是右师有涵养,据实回答:“天生的。”
 
这个故事说完后庄子接下来发的议论居然是野鸡谋生再艰难也不愿意被圈养,因为谋生再不易,自由更可贵。
 
表面看起来右师的故事放在这里很突尤,其实庄子没有走题。他老人家还真是就着养生说自己的心得。庖丁解牛是告诉大家,养生是要悟的,要经验积累的,顺势利导方可能游刃有余;右师的故事是告诉大家,别人的养生经验都是别人的,自己的养生之道要根据自己独一无二的体质和状态来琢磨,跟样学样则会适得其反。
 
之后秦失吊念老子的故事,是用来佐证野鸡不愿被圈养的论点。说白了就是我行我素,心态自由,喜怒哀乐,适可而止。
 
读懂庄子的《养生主》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在于带着什么样的观点去读。如果奔着养生而去,读起来很容易明白他在说什么。如果去挖掘庄子的哲学思想或者文学造诣,那就再争论个两千五百年都有得是话题,养活成千上万的硕士、博士和学者绝对是绰绰有余。
 
你说庄子也是的,将话直接说多简单。刻竹简那么累,还要东拉西扯地讲上一堆故事,明比暗喻地劳心劳神。不过也许因为这样让后来的秦始皇审批过了关,躲过了焚书的厄运。后代学者们见这个好,也摇头晃脑地亦步亦趋。所以华文世界的文字游戏越演越烈,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主题,这让历代的统治者很伤脑筋。文字狱一场一场地起,也是迫不得已。从古代的借古讽今被君王借人头,到近代用小说反党被领导送劳改,要说根源与庄子脱不了干系。庄子自己痛快了近年了。大概没有想到后浪们却惨了,不得善终者千千万万。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庄子挺无辜的。他的《养生主》里将条件写得清清楚楚:“缘督以为经”。意思是顺从自然,也就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方能养生处世。后浪们读书不精,只知道依葫芦画瓢,天下文章一大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又能埋怨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