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扫叶

生在江南,长在水乡。饱受小桥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东去的志向。自幼喜好在杂书中寻梦,最喜欢的诗人:杜甫,最喜欢的词家:辛弃疾,最喜欢的外国作家:雨果,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沈从文。
正文

养生随笔门外谈(一. 《庄子·养生主》 )

(2016-01-21 23:26:03) 下一个
一.《庄子·养生主》
 
“养生”二字应该是华人老祖宗独创的。笔者寡闻,至少在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解释。
 
说到“养生”,就不得不想到庄子,因为养生可以追溯的最早出处来自《庄子·养生主》。本文开篇十分经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看看,开篇说的是生有涯知无涯,还说用有涯去求无涯是自寻死路,知道这个道理还求下去,那就无所谓了。读到这个的时候,总会想起侯宝林相声中的一段:一个上海老婆婆,看到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不小心快要掉到水里去,于是大喊“弗好哉,弗好哉...”,小孩掉了下去,再喊:“那么好哉”。两千五百年前的庄子在写这段时,是不是也在心里自我解嘲。
 
或许那个时候大谈养生之道的竹简已经汗牛充栋,让庄子老先生无以是从,才有了这样的感叹。要怪只怪后来发生的焚书坑儒,让多少先辈的心血结晶付之一炬,让后人只好从头来过。
 
庄子接下来的话,倒是和现代养生学很合拍: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就可以安享天年。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无论个人行善作恶,唯求社会无赏无罚。这一点后代的科学家们净得精髓,看看牛顿的三大定律,无一不是有特定的理想条件。区别是牛顿的条件可以接近满足,庄子的条件别说当时社会做不到,就是当今社会也无法实施。什么法律啦什么公德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想用庄子的法子延年益寿,只能是如人类实现世界大同那样可遇不可求。
 
笔者一直在想庄子当时加上这一条的道理,或许是吃一堑长一智。庄子在他那个时期来说真算得上人瑞,虽然离百岁稍远约83岁,但是在当时人均寿命不到四十的状况下,实在是个奇迹。自古到今,华人最喜走捷径。老友们见他如此长寿,一定常常向他讨教。可能开始的时候庄子只是告诉大家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只可惜老友们该怎么早死还是怎么早死。这是一定的,不然当时的人均寿命可就改写了。老友们的亲属朋友们自然不干了,找庄子讨个说法是一定的。庄子想必很头痛,不过很快想明白了,他的理论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不准,仅仅适合自己而已。咋整,好整。自己的理论没错,错的是社会。个人无法随心所欲,还不是因为社会不能容忍,不是用道义逼人郁郁而终,就是用刑法来伤身害命。于是就有了庄子附加的条件。
 
庄子本人未必想到,他这一加不要紧,倒让后来人读出来哲学意味,养生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实在是高雅得紧。只可惜后代哲学家们总是厚今人薄古人的,加上唯物主义盛行,老祖宗无论何种学说大都要冠上一顶唯心主义的帽子。庄子的这篇《养生主》不管内容如何,也必须归到消极的处世哲学中去。真是成也庄子,败也庄子。老先生一时随心所欲的文章,还是让后代们硬生生地融入普世价值中去。
 
但愿庄子早已化蝶,在美丽的蝴蝶世界里,只要不给天敌吃了,不给人捉来做标本,那一定可以近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