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扫叶

生在江南,长在水乡。饱受小桥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东去的志向。自幼喜好在杂书中寻梦,最喜欢的诗人:杜甫,最喜欢的词家:辛弃疾,最喜欢的外国作家:雨果,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沈从文。
正文

养生随笔门外谈

(2016-01-21 23:24:53) 下一个
养生随笔门外谈
引语
 
近来随笔涂鸦温哥华的草药,涂着涂着才发现均与养生相关联,猛然之间意识到自己是“因为知命,所以关心”。尽管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但也不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得。
 
幼时因为阴差阳错曾与山林草木结缘,又因为阴错阳差与其失之交臂。却不成想如今得闲,又可以时不时地与山野面对面,青涩年代心中闪过的愿想如今就在眼前。人生或许就是这般神奇:寻觅一生未必真的明白在求什么,然而不经意处上苍自有安排给人回梦。既求之则得之,恩泽之下不可相负。既来之则安之,受惠本当顺势而为。
 
斯芬克斯之谜也许没有多少人还记得,神话里说因为猜不出谜底而死的人无数。笔者年少时觉得荒谬可笑,如今想想其实很有哲理。这个谜底是人,而人似乎颇有智能,可是直到如今有谁敢说悟透了自身?斯芬克斯的谜面看来简单,只是将人的一生一分为三。四脚、两脚和三脚时期,而且用一天来形容生命苦短。然而反映出的祖先智慧,让我们这些进化了数千年的后浪们没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越感。
 
四脚时的好奇求知和两脚时的争强好胜,到了三脚之时都成了过眼云烟。剩下的是终于知道了夕阳无限好的可贵,期盼着黄昏能离自己越远越好,于是养生成为三脚之人的主题就不足为怪了。
 
人的社会是很实在的,有需必有供。特别是在三脚之人的比例有增无减的状况下,养生这个主题必然方兴未艾,它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可以是书香清雅,更可以是铜臭庸俗。其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者是否得之而益寿延年。
 
说到养生二字,并非笔者专长,但却是兴趣所在。半生之中凡是与养生有关的书籍资料所见必览,与养生有关的话题所闻必录。然而时至今日感觉依旧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谓是听着专家解惑是越解越惑,读着专著释疑是越释越疑。
 
就说是吸烟一事,可谓是被铁板钉钉般地危害健康。可是就是有许多名人烟不离手居然也活到九十九,相反许多人此生与烟无缘,却被那些与烟有关的疾病侵蚀早逝。专家们或许会不屑一顾:尽受二手烟的危害。只是为何一手不如二手更强?而且到底吸入多少二手方为危害最强?至今似乎无解。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笔者无意在此展开。只不过对养生听闻阅览多了,也相应有些心得。既然不入养生之门,呆在门外信口开河一番又有何妨?诸君莫怪,愿闻则留,勿听则走,悉听尊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