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候,孩子前行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出于爱,一种是出于恐惧。出于恐惧的孩子会跑得会飞快,出于爱的孩子看起来有时候真让人着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于恐惧的孩子早早就累坏了,他一点也不能享受这个跑的过程,即使最后能坚持下来不出什么问题的话,他的幸福指数也会非常低。最近一周我接二连三地听到在美国的华裔大学生自杀的消息,有的还是一家中的兄弟两个,可以想像他们活着的时候有多痛苦。但是以爱为动力的孩子,他的每一次前行都是一个充电的过程,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壮。
可是我们中国父母,不管是我的父母那一代,我的同龄人这一代,还是年轻父母这一代,好像都忽视了这一点。这三代人跟孩子小时候说过的话分别是: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要去扫大街;你不好好学习,父母要失望;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小升初。周围人人都这样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有认识爱,没有学会爱。爱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态度。父母和孩子能建立良好健康关系的根本,就是父母首先要认识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付诸行动。
孩子是上帝给父母的礼物,这礼物不是为了将来养儿防老,不是为了将来光宗耀祖,而是借着孩子,给了父母一个机会去认识爱,给了父母一个强大的动力去学习爱,去实践爱。我们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所以我们开始寻找什么是最好的。最后,父母与孩子能够彼此成就。
我们知道小孩子的身体,大脑的发育在婴幼儿期间是发展得最快最关键的时期,但我们可能忽视了那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美好而紧密的关系建立起来的最快最关键的时期。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精神食粮就比物质食粮还要重要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输送精神食粮的那根脐带。
这种链接建立得好的孩子,怎么都不会长得太差。在国内有一个叫欧阳艳琴的留守儿童长大以后成功地办了一所留守儿童职业学校,他当年的家境和教育条件是非常差的,但是他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能力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我回顾自己的成长,我觉得,我能成长,是因为我自己被充分地爱过。我的每一个成长时刻,都发生在被爱的时候。” 被爱过的孩子,有更强的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我见过几乎所有问题儿童,都是发现本质上和父母的关系有问题,而且很难再改变。
爱是对这个生命完全的接纳。爱是陪伴,是努力,是为她喝彩为她加油,陪她渡过苦难寻找帮助。爱是不求自己的好处,不轻易地发怒。爱是相信,是包容,是忍耐,是盼望。对孩子的爱是只问投入,不问产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爱是永不停息的。
爱别人是难的,爱自己的孩子相对容易,学会了爱自己的孩子以后发现去爱别人也变得容易了。这是孩子给我们的另一个礼物。
什么是对孩子的功利心呢?就是做事是以结果为目标的。对孩子成长来讲最重要的她的经历,体验和美好的回忆,当我们以结果为目标的时候,这些必定受到伤害。如果达不到目标,父母就会着急,会生气,最终会使得孩子把负面情绪和正在做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现在孩子都学很多才艺,很多父母都会看到别人家孩子取得的成就,去看那个结果,去羡慕那个结果,然后不知不觉中把这种态度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么孩子的态度一定就是抗拒了。为什么要清理功利心? 因为功利心最后害了的正是自己的孩子。
再回到孩子初生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对她所有的期望无非是:健康,幸福。健康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她能够领受这个生命。 幸福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她能够更好地去领受这个生命。而我们看中的那些结果真的和生命有关吗?我们是不是因为看重那个结果,反而伤害了真正和生命有关的东西?愿我们常常记得为人父母最初的愿望,记住他们出生时的模样。就是因为爱孩子,所以才能够放弃对结果的执着。
什么是对孩子的虚荣心呢?就是在意别人怎么看。不管是在意别人的夸奖,还是在意会不会被人笑话。孩子好,有人夸,当然高兴。可是夸多了,就要小心了。这个道理其实在孩子小时候我就悟出来了,但后来还是经常忘记。我家大女儿在上初中的时候,经常得奖,我兴奋的焦点就转移到得奖上了。我已经分不清楚是因为她得到了肯定而兴奋,还是因为她的运气好而兴奋,还是因为朋友的喜爱和夸奖而兴奋。高中第一年,新学校不再参加各种比赛,没奖拿了,孩子做事也开始有些急躁,我也觉得好像不那么带劲。当你给一幅画的某个地方涂上黑色的同时,你也给那个地方周围涂上了白色。因为得奖而兴奋的同时,也就为不得奖增加了失落。我才意识到参加那么多比赛其实是有害的,越是能得奖越不该参加。虚荣心就是这样悄悄地爬进来,在潜意识里改变了一个人做事的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时刻清理虚荣心?因为父母的虚荣心最后伤害到的肯定还是自己的孩子。这么微妙的高标准要求看起来不容易做到,但是因为爱孩子,我们就有动力去做也能做到。这是父母的修行,也是孩子给父母的礼物。
心里没有怕的人,才是真的强。我想养育无畏的孩子,但我发现自己心里有那么多的怕,怕说错话,怕惹老妈生气,出门怕迟到,开车怕走错路,坐车怕坐过站。在我的女儿小时候尤其明显,我怕的东西,她也怕。生活中的焦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消除惧怕,让自己变得强大。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爱才是我们的源动力。
从战略上讲,父母要寻找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标,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孩子无为而治,身教胜于言传。生活的重心不要放在孩子身上,如果你做事的目标还是孩子,孩子也会看出来的。自身的成长,夫妻的关系才是更重要的事。我曾经自己总结出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的都是给别人的,给自己的才是给孩子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育儿这件事上就不用努力。恰好相反。
从战术上讲,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骤都不要松懈。孩子小时候,父母要明察秋毫,不露声色,适当时候再准备好了行动。 孩子长大以后,一直为她加油,遇到困难帮她想办法,帮她寻找资源和帮助,引导她到一个积极正向的环境中。并不是时时刻刻想着这些事,但是要把孩子持续地放在心上。这是我认为的为人父母最好的状态。
从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讲,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好,为孩子骄傲,这种状态才是对的。觉得自己的孩子好,不是说我觉得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好,而是父母要能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每个个体都是特殊的。有个中学同学是心理治疗师,她在听到同学们抱怨自己的孩子后让每个人说出自己孩子的八个优点。此外什么也没说。后来据说这些孩子情况都好转了。如果让你说出孩子的八个优点,你要是说不出来,那就有问题了。父母心里的想法孩子其实是知道的,看到她的优点,她就能从你的态度里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变成一个彻底的自推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长大以后就变成了孩子对自己的态度。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中国人都特别谦虚,从不吝啬辞藻去夸别人家的孩子,却总说自己家孩子这里不行,那里不好,虽然有时是口是心非。但是孩子们都看着呢。肯定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理直气壮说出来,对别人的夸奖也都是真诚的。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标,是有一天可以放手,放心地放手。是将来离开我们以后,他们想起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只有幸福和温暖的回忆。我们要好好地珍惜这个礼物,因为距离他们离开我们的时间一天天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