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 李爷叔一家

(2024-09-25 20:21:03) 下一个

                                十一   李爷叔一家

 

       我拟定这个标题考虑了许久,因为从这个标题来看,故事的主人公李爷叔一定是个上了年纪,或是与我父亲年龄相仿的人。其实不然,他的年龄比我大哥还小一两岁。故事的女主人公沈阿姨与李爷叔的年龄也相当,可能还比李爷叔小一两岁。道理上,我应该称呼他们大哥大嫂才是。况且,他们在与我父亲一起工作时,也以伯伯来称呼我父亲的。因为他俩都是我父亲同一中学总务科的同事。

       问题出在他们的大女儿小瑛身上。当时她已经在一个女中读初一了。年龄只是小我五六岁而已,她每次见了我,理应该叫我叔叔,却看我倒像个大哥哥,在称呼问题上显得有些尴尬。于是她常常含糊其辞的只是个“哎”一声,算是与我打过招呼了。但说实在的,我与李爷叔夫妇接触不多,倒与他们的女儿小瑛接触多一些。因为我与他们刚认识的时候,这栋房子里的许多孩子还都在上幼儿园或小学,包括她后来的两个小妹妹。我每次回来,只有她有时下来问我一些事,包括学习上的事。在她的印象里,我就是邻居家的一个大男孩。再说,在上海,除了对自己家的亲戚有明确的称呼外,在人际交往中,跟着孩子的称呼来称呼别人的事也司空见惯。因为这里的孩子都称他为李爷叔,于是我跟着孩子们一起称他为李爷叔,就用了上述的标题。

       李爷叔一家五口就住在我家楼上的后厢房里,其夫妇俩都是我父亲的同事,在同一个学校的总务科工作。只是我父亲来的比他们早许多年,对于总务科的杂乱无章的工作比较熟悉,人际关系也比较了解。他们刚来时,我父亲多少给与一些指点和帮助,同时又听传说同姓李在五百年前是一家人,自然关系亲近了一些。

       当时,他们的大女儿小瑛正在一所女中读初一,另外两个小女儿还在幼稚园上大班或小班,即使前厢房宁波外婆家的三个外孙也都在读小学,所以,在我们这栋石库门房子里只有我和小瑛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年人。她是一个聪明、活泼、开朗的女孩。只是她的双腿发育的不太健全,好像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似的,娇小的身子走起路来总是有点蹒跚,时有跌倒的危险。可是她非常乐观,总是一副永不知忧愁的笑脸;永远长不大似的天真、活泼。

       每当我周六下午回来,只要一推开我们石库门房子的大门,她的歌声或笑声从楼上沿着后面的小天井下来,再从楼下狭窄的过道传来,给这栋石库门房子增添了不少生气与活力 。

       在一个连续高温的暑假里,我父母劝他们把阳台上搭的“灶披间”搬下来,与我家合用楼下小天井后面的灶间。李爷叔下来观察了以后,看见我母亲已经把小窗前面的一块地方腾了出来,在这高温天气里,楼下与楼上几乎是冰火两重天。当天就搬了下来。从此以后,我们两家一起在灶间里做饭烧菜。整个夏天过去了,从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也没有因相互的不信任,在自己的橱柜上加把锁。而是很放心地把做菜用的油盐酱醋,调味品,甚至少量食用南北货都随便放在灶披间的橱柜里。

       随着他家厨房的变迁,小瑛来我们楼下的时间多了,我母亲发现她很爱她的两个妹妹。每天从学校里放学回来,顺便把两个在幼稚园的妹妹领回家,然后,又生煤球炉子做饭,准备着爸妈回来做菜。每逢寒暑假,她就主动担负起烧菜做饭的任务。她母亲怀疑她只是一时的冲动,她却对着她母亲说,这是她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并说自己不懂或不会,会向李奶奶请教的,说服了她的母亲。说起我母亲的喜好和她的烹饪技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最喜欢肯学的孩子。我家的大姐就是最肯学的一个,不管是当时的纺纱织布、各种针线活,还是后来的烹饪技术,她都喜欢学,结果她样样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直是我母亲的骄傲。

       我母亲的烹饪技术可以与一般的厨师媲美。这倒不单是我在我母亲吹牛,而是我父亲的几个常来我家做客的朋友的评价。我母亲听了小瑛说服她母亲的话,觉得她有点像我大姐小时候的许多特质。很喜欢小瑛的乖巧、聪明、活泼。从那时起,就很有耐心地教她每道菜的烹饪方法及火候的掌握。她也是那么的虚心好学,母亲很乐意、耐心的手把手的教她,没有多久,她已经把一般的家常菜做的很地道了。

       每逢寒暑假我正好也在家里,她常下楼来,除了负责做饭菜以外,还经常喜欢与我海阔天空的聊天,谈论着她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我知道她很喜欢看小说,可是我在读大学时,学习一直比较紧张,小说看的不多。以前看的也都是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而她看的都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文学作品。譬如“林海雪原”、“三家巷”、“苦菜花”、“迎春花”等作品。所以我们很难谈论到一起去。但我还是表现出对她的尊重和鼓励,总是装的在聆听她的不知疲倦的‘论述‘。我们有时也会评论电影里的一些人物及其演员的演技。评论时,她总是眉飞色舞地发表出自己的许多评论。也体现了她一些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理解能力。当时最轰动的电影有“青春之歌”,和后来的“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我们与当时的年轻人一样,以当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评论电影里的人物,对“青春之歌”里的主人公林道静,为了追求革命真理离开了余永泽走上了革命道路给予高度赞扬,成了我们年轻人的偶像;同时对余永泽这种资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进行了批判和唾弃。

     “早春二月”是根据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柔石的“二月”改编拍摄的电影,“二月”的原著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后阅读的,当时看的我爱不释手,一连看了两遍,并竭力推荐给其他同学阅读,我们宿舍里的同学几乎都阅读了这部小说。从此柔石成了我所崇拜的作家之一。所以,改编成电影“早春二月”以后,我就很早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描述了陶岚,萧剑秋和文嫂三人之间的故事,在那个时代,用同情、爱情都无法拯救文嫂的悲惨命运。激起了对那个时代的愤恨,对文嫂的无比同情。小瑛告诉我,她在看这部电影时,出于对文嫂的同情流了不少眼泪,哭湿了一块手帕。

    “舞台姐妹”讲的是四十年代初,越剧艺人竺春花,邢月红的唱戏生涯,终于唱红了上海滩,春花遵循师傅临终嘱咐,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洁身自爱;可是月红却爱慕虚荣,嫁给了戏院老板。同时看到了艺人在旧社会里遭受恶势力的迫害,引起了对旧社会艺人的无比同情;对旧社会的恶势力的无比愤慨。

       当时,用现在的话来讲,我们都是这三部电影女主角谢芳的忠实粉丝,也是当代年轻人的偶像。时间久了,她真的把我看成她亲哥哥似的,她开始很自然的愿意将她家的一些故事讲给我听。我当时确实很感动,因为这些故事几乎是她家的家庭隐私,她确实把我当作自己人看待,用她的话说,我像她亲哥哥似的。那么我就很有耐心的,专心致志的来聆听她所讲的故事。(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