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犍连是从何悟道的?

(2024-11-27 16:26:25) 下一个

问:目犍连是从何悟道的?
答: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注:在佛弟子中,目犍连神通第一,有关他的悟道,是以旋元为本)。

问:乌刍瑟摩是从何悟道的?
答: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注:淫心为火,化则成智。此例告诉我们,改变习气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转化。正所谓烦恼越重,菩提越大)。

问:持地菩萨是从何悟道的?
答: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惟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陷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持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花,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注:持地菩萨于因地多为修桥补路、负重擎物等善事,一闻如来心地妙法,即悟身界二尘等无差别,同是妄想所成,以是圆成菩萨道果,表明善举虽难得,然犹非道,唯从心地,方为根本)。

问:月光童子是从何悟道的?
答: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漩洑,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惟见清水,遍在屋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注:此是佛法修证史上一著名公案,表明心于高度专注之下,即有望化作所专注之物。中国历史上曾有叶公专注于龙而感来真龙、画家画马变为马的典故,说明是实有其事。若问原理,盖此身本为自性妄想所化,原无常态,一旦专注上了另样,即依因缘化为另样。我们修道,专注于一法,自有成办的可能)。

问:琉璃光菩萨是从何悟道的?
答: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了觉,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注:妄无所依,以妄成风,妄除风灭,此是由风大证入自性的例证)。

问:虚空藏菩萨是从何悟道的?
答: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注:四大同为妄想所成,观空入空,成就无边空身)。

问:弥勒菩萨是从何悟道的?
答: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惟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惟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注:地、水、风、火、空、根、识,总称七大,一一皆可入三摩地,一一皆能为佛事,弥勒作为当来佛和唯识宗祖师,正是由转识成智证入的)。

问:大势至菩萨是从何悟道的?
答: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这是净土念佛法门的心得之谈,诉说人为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故而有着相当的权威。文中字字都有深意,需要我们认真体察。首先,十二如来名号,不是它佛,却原来正是《无量寿经》中宣说的弥陀如来十二别号,说明此法门由弥陀亲授,也说明弥陀与我们这个世界有着甚深的因缘;第二,文中标指“念”之义为“忆”,表明念佛不仅指口念,更有忆想在内,我们忆念如来,即是念佛;第三,二者共忆,方成感通。作为诸佛,忆念众生,如母忆子,自不必疑,要紧的在众生是否能忆;第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等于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第五,念佛有香光庄严之妙,这是许多念佛人都体会到的情况;第六,大势至菩萨言明他在此界摄念佛人,故而可作念佛人的依止;最后,状明念佛方法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可入念佛三昧。法门何其简洁,效果何其速捷,这一切都源于弥陀的方便大愿。以是,十方如来共赞弥陀净土,这是尤其需要我们知晓的。另,在二十五圣自陈中,念佛法门放于第二十四位,是有深意的)。

问:观世音菩萨是从何悟道的?
答: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修行之初,一任声尘入耳,而不分别其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不分别所闻,能闻之心也不再生起)。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如此渐渐增进,能闻之心和所闻之声都消失了)。尽闻不住(连不分别的心也化尽了),觉所觉空(进而能觉和所觉也空了)。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空觉圆满,能空和所空也没有了)。生灭既灭(行阴之生灭根元既灭),空寂现前(识阴之寂灭就要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本性现前,即得超越),十方圆明(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顿现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三十二应为观音入国土身,属慈力体现)。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福备众生(十四无畏为观音菩萨悲仰体现)。世尊:我以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注:观音做完陈述后,佛对文殊菩萨先说了这样一番话: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以大智著称的文殊菩萨一一俱陈各法,指出于如来灭后,有两大法门可获圆通:一是观色成解,二是观音耳根修法。原句为: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众所仰戴的念佛法门,文殊也做了如下评述: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将佛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关文殊为什么没有提倡念佛,请各位共参)。

问:持咒有什么特别功用?
答:一切修持,不外三力:一者自力,二者佛力,三者咒力。有关咒力功用,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言明,咒虽出自三世诸佛,然非是佛力助成,乃咒法所成。咒能咒恶成善,咒迷成觉,咒罪成福,咒凡成圣,咒障成净,咒难成易。于咒力,一切诸佛力所不及。意念圆月中坐五方佛,各放宝光,右手结印,口诵神咒,咒自咒他,即成法身,即得直生佛前。是咒往生一切,不择善人恶人、智人愚人,佛力不及,但咒力成。唯有一障,于过去世,不结缘者,不植因者,不遇咒者。或虽遇咒,不发信心,为失大利。若有恶人,闻此咒力,信心持咒,依三密力,自然忘恶,自然去罪,身心清净,作善人也。以咒有如是之功,诸佛秘之,不妄授人。于此我们知,持咒实是一特别修法。

问:如何看待楞严咒?
答:楞严咒出自《楞严经》,是佛为正修三摩提者所说,也为末法行人所说。在全部真言中,此咒最长,被誉为咒中之王。此咒之缘起,大约是佛为正修三摩提者说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律仪后继说。盖持四律仪能断魔事,但宿习犹不能灭除,故需咒力,以是为说楞严咒心。经中言明,欲持此咒,须先按规则建立道场,乞求十方如来来灌其顶。行者于道场中,发菩提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恒于六时,围坛诵咒,至心行道。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提愿,心无间断。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令其开悟。关于此咒之功德,总说则是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分说则有无量无边功德。以是故,有无量金刚、天王、药叉、罗刹、鬼王、天子、风师、雨师、雷师、年岁巡官、诸星眷属、山神、海神、风神、万物精祗等发心拥护持咒人,所作如愿。

问:什么叫感应?
答:感应有两层意思:一为感,二为应。感是就心识而言,应是就心性而言。所谓众生有感,诸佛菩萨有应,即是指得此义。就心性而言,本不存在感应,原因是本体本自灵明,无需感应。只因无明妄动,而有世界众生,从此失去全知全能而变为有限的可知可觉。返本者佛,迷本者众生。于佛,则是恢复了全知全能,故而能应。或有众生,迷途知返,呼求诸佛菩萨,此谓众生之感。在此情况下,诸佛菩萨即予满足。能感者,必待至诚;有应者,全是正应。对于非分之想,诸佛菩萨虽知而不予正应。另,佛门谓“释氏门中、有求必应”,一方面是说凡事从自性中求,必能成应,盖自性随缘能生万法,一切都来自自性。另一方面是说众生凡有正求,诸佛必予正应,盖诸佛就是我人自性。

问:什么叫“开悟”?
答:《法华经》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四个知见,首先是示佛知见,这是指得佛陀言教。接下来是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则是众生份上的事。所谓“开悟”,大致就是指得开佛知见、悟佛知见,是智慧方面的事。开、悟佛之知见,表明具有了智慧,但还不是证果。只有最后一个入佛知见,怕是已登圣位。那么,佛之知见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指出人人都有个自性本体,人人都可以成佛。悟了这个,名之开悟。开悟以后做什么?在事上起修,把无始以来的不良习气统统转尽,转成智慧、慈悲等本具性德。故而开悟以后不是没事,而是有大量的事做,真正的功夫也在开悟以后。

问:于行持,我们总得应该把握什么?
答:于行持,最重要的是在了知自性的基础上“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法门纵然多,只能修其一。当中之理,唯在诸法从因缘生。每一个行门,都是一种因缘:能持之心,谓之因;所持之法,谓之缘。因缘成熟,法便生。法是什么,就是成就自性觉悟。盖觉悟之法,不可能无因自生,须凭藉因缘,而且需要因缘成熟。何谓因缘成熟,大体指能持之心、所持之法俱要与自性相应,而相应是需要时间的,一门深入便是最大的保障。试想,如果朝三暮四,何日能得成熟呢?这种情形,宛如进城,城门纵然多,但只能从一个进得。
  悲珍整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