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申请美国名校的命门(下)

(2015-08-10 12:36:38) 下一个

这是“中国教育的死穴和申请美国名校的命门”的下篇。这篇文章的上篇,我自己知道,粗看之下会显得迂腐。但自己的习惯,做事讲求程序实证,只能一步一步推进。更何况大道至简,有些陈词滥调,反倒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人移民到美国,不少人发现了一个现象:那些出国前就在国内单位混得好的,到了美国往往也事业顺利。相反,那些心高气傲智商更高的人,到了美国,虽然做个民工没问题,但有的职业发展却常常受挫。老的说法将这归因于为人,性格决定命运;时尚的解释叫情商。为人也好,情商也好,其实后面都是同一个核心的东西:即感知并尊重别人利益的能力,其它的很多东西,都是虚的玄的。我们常说要尊重别人,但到底什么是尊重?叫别人一声叔叔阿姨,当然有礼貌,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是能够感受并正确对待别人的利益。叫老干妈一声阿婆,却指望她给个1亿元的红包,那不叫尊重,那叫算计,那叫侮辱她的智商。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但在教育上,中国家长和学校往往只鼓励孩子“我要什么”,却不引导孩子正视“别人也要什么”。有的对别人正当的利益诉求,往往持攀比心理、竞争意识、敌对态度,即“见不得别人好”;将由各种人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社会,更简单地视作险恶污浊。结果是,不少人心理阴暗,看事情总是戴着负面的有色眼镜,缺乏正能量。

其实,中国教育之始,并不否认别人的利益。孔子先生办学,收费纳徒,有教无类,有卖文凭之嫌,无自命清高之举;他拉着一帮学生,找工作,递简历,风尘仆仆,以社会为学堂,怎敢藐视社会、藐视别人的利益?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就是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利益。

美国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对孩子感受并尊重别人利益的能力,非常重视,而这就是人品的基础,也是评价一个孩子时,说他 nice(好)”和“fair(公平)”的实质内涵。5年前,我曾经和大波士顿地区的一所著名私立高中的招生办主任有过一次讨论。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哈佛学院就读。她说话时声音柔和,略微沙哑,特有磁性,和她接触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的声音,相信有的读者已经知道我说的是谁,但她不再担任该职位,没有征求过她和学校的同意,我不便指明她和学校的名字。Anyway,就这么一位优雅知性的美女,当谈到录取学生时的人品考量时,她斩钉截铁地说:“越是聪明的学生,如果人不nice,越不能给他机会。”  

承认个人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尊重别人的利益,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这点,美国教育,通过社会、学校和家长的互动,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面、客观务实的健康人格和向社会过渡方面,做得很到位,有时也很机巧微妙。美国长大的孩子,普遍能够正面看待别人的利益、心态阳光。在这方面,美国顶尖名校,通过招生标准这个“高考指挥棒”,强化了一些社会预期和价值观。名校的招生标准,外行咋看之下,似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实后面有一个共同的实质性期待,就是学生及其家庭“懂事”、能感知并尊重别人的利益;他们的招生标准,既尊重社会现实,也有自身利益的考量。

美国的顶尖大学,几乎全是私立的。每所学校,实质上都是一家非营利公司,都要自己养活自己。不少名校,历史上都有过风雨飘零的岁月。有一次,我经过耶鲁大学,专程绕道凭吊耶鲁在康州小镇Clinton的原址。站在简朴的老屋前,我想象着当年耶鲁创办人之一的第一任校长Abraham Pierson牧师在自己住所的地下室和院子里,教着耶鲁的最早几位学生。耶鲁1701年创办时,只有1位学生。6年后,Abraham Pierson去世,接下去的几年,耶鲁的生存一直是个问题。后来多亏了迁址和一位名叫耶鲁的商人的捐赠,奠定了学校后来发展的基础,而这就是耶鲁大学名称的由来。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早期耶鲁类似的学校,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关于耶鲁大学原址和早期历史,我发过一组照片,没有读过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进入

活过来壮大的那些名校,即使今天,面对社会的预期和同行的竞争,它们也不敢丝毫懈怠。一个私校的校长,就是学校这个非营利公司的CEO,这一点,在有的顶尖大学的学校章程和官方网站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花点时间,把几个关键词输入,上网搜一下就能查到。与一些人的理解不一样,私校校长花时间最多的工作不是教学和科研,甚至不是管理——这些都有人分管负责;美国私校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是:搞钱!有了钱,就可以新盖一幢大楼,就可以多挖一个大牌教授,就可以增设一个奖学金. . .

为了钱,大多数顶尖名校都会降低一点标准,录取几个捐赠大户的子女,在圈内,这叫“development cases”,即“发展案例”,和学校的发展有关。虽然这类捐赠往往数额很大,但不固定不可靠,而且容易引发舆论争议,名校更倾向于依赖广大校友细水长流的奉献。对那些长期向母校捐赠一定数额以上捐款或积极出力的忠诚校友,学校会优先录取他们的子女,在圈内,这叫“legacies”,这个词,我喜欢把它翻译成“传承”。

根据一些资料,在一些顶尖大学,家庭有背景的子女,加上优先照顾的少数族裔学生和体育特长生,占一届新生的40%

那名校又是如何选出其余的60%?或者说,更相关的问法是,为什么两个看起来成绩同样优秀、课外活动同样丰富、得奖记录同样灿烂的学生,名校录了这个但却拒了那个?最后临门一脚到底是什么?

最顶尖大学,以培养未来各行各业的社会栋梁为目标,它们是以社会的标准筛选学生的:学生不仅成绩要好,有激情有特长,还要具备能在社会上成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在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年轻人要出头,人品是不能差的,要懂得顾忌别人的利益。 很难想象,一个老板,会用一个绝顶聪明、眼珠滴溜溜贼转、到人家公司面试时就想象着如何把人家公司的所有配方工艺流程和数据库破解盗窃了、然后跳出去自己创业办一个公司的雄心大志的人。

顶尖大学尊重社会的预期,筛选和培养学生,但如果这个社会预期和学校自身的利益相悖,也是无法实施的。事实上,它们筛选学生的标准和自身的利益是一致的。顶尖大学很清楚它们资源的价值、它们文凭的含金量,对低收入家庭子弟,哈佛等几所大学学费全免。顶尖名校录取一位平民子弟,无疑于送给这个家庭一笔很大的有形和无形的财富,但它们希望这是一笔投资:它们希望小孩以后在社会上成功,有能力回报母校;它们希望小孩有感恩体恤之心,愿意回报母校;至少,学校需要有人站台或打酱油时,孩子能主动跳出来。

你的孩子会打酱油吗?

话说到这份上,就明白了,为什么在所谓的资本主义的美国,名校录取学生时,对学生的人品看得这么重;也就不奇怪了,申请名校,还要附加作文、推荐信、面试、现在还要查Facebook等社交留言记录,涉及方方面面很多人、环环相扣;有时这个过程之微妙,只有圈内人才能意会。最顶尖名校的招生官从这些东西里面,飞速解读和预测一个个申请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性情人品。对那些成绩特好,自我感觉也特好,别人好像都欠他的学生,对不起,格杀勿论;最顶尖名校最喜欢炫耀的,就是屠宰(slaughter)了多少SAT考满分者。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最近国内高考招生、北大清华抢状元的闹剧。如果国家不再养北大清华,你看它们还会不会再抢高考状元?

不光顶尖名校,美国其它的学校,无论公私,无一例外,只要抓住了生存和自身利益这个命门,搞清了谁给它们开支票这个问题,它们招生过程中貌似不同的做法,就一目了然了。不同私立学校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和招生对象,有的是学校挑学生,有的是学生挑学校,前者的招生办更像是采购部门,而后者的招生办更像销售部门,当然,更多学校的招生办,同时具备推销自己的教育产品和筛选学生这个原材料的功能。美国同一级别学校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很多招生办的运作是非常商业化的。不少人知道,藤校级别外有些著名大学,最早是靠大量招收中东石油富豪子弟获得飞速发展的,直到近几年,它们才瞄准了中国学生。即使州立大学,它们也有预算问题和生存压力,直接影响了它们的招生政策。

美国顶尖名校在招生过程中,主动符合社会预期,甚至不惜变通迎合一些特殊家庭的做法,在一些人眼里,或许会被视作掉价,甚至“险恶污浊” 。发展案列的确看起来有违社会公平,但是,1)这不是谁有钱想买就买得到的,其名额是严格控制的,涉及学生的素质也有要求的,否则学校搞烂了,以后就不值钱了;2)要价是极高的,不同家庭没有定价的,进一个这样的学生涉及的赠额, 往往可以负担十几甚至上百个平民子弟,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也使得学校拿得出钱做一些非常理念的事;3)愿意拿出钱的家庭,还真的是希望孩子上进的家庭。孩子在顶尖名校的环境及压力下接受熏陶,不管是镀金还是附庸风雅,总比做“土豪”“富二代”好。因此,从社会效果角度,发展案列或许利远大于弊。总之,美国私立名校可不敢自命不凡,它们是靠社会养活的;正因为他们尊重了社会现实,符合了社会预期,正视了自己利益,采取了务实做法,在公私之间找到了平衡、实现了双赢,它们才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影响社会,促进社会理念,并通过它们的招生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对待别人、认识社会,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维系了社会正能量,成为社会稳定和家族传承的积极因素。回到上篇提出的问题,在教育孩子认识社会时,是该“堵”还是“疏”,美国教育的做法无疑值得深思。

从系统的角度看,如果把学校作为一个系统,把社会作为一个环境,如果系统敌视环境,只想对环境进行掠夺控制,怎么可能指望系统和环境可持续共存?相反,如果系统和环境相互珍惜配合,就会进化成为一个新的稳定系统,原来的系统和环境,就会唇齿相依,融为一体。

关于美国名校自身利益和社会价值的互动,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超出了这篇文章的范围,无法再多讨论,这里只强调两点:1)美国顶尖名校确实承担了社会理念,对它们,任何讲理的人,都会肃然起敬;2)即使美国顶尖学校,它们也要吃饭拉屎放屁,它们也有自己的利益。当然,如果有人跑到美国顶尖大学招生办,向他们打探或求证拉屎放屁,那就不要怪人家王顾左右而言他、讳莫如深了;如果措辞不当,把人家呛得半天缓不过气来,也有可能;如果碰到对方干脆利落,脸一沉,那就吃不着兜着走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TJKCB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美玫瑰' 的评论 : Schindler's List is a 1993 American epic historical period drama, directed and co-produced by Steven Spielberg and scripted by Steven Zaillian. That film support 犹太人经过血的教训,终于懂得如何赢得尊重 - even though Jewish was in concentration camp, they still wanted to maximize the profit!
TJKCB 回复 悄悄话 Schindler's List is a 1993 American epic historical period drama, directed and co-produced by Steven Spielberg and scripted by Steven Zaillian. That film support 犹太人经过血的教训,终于懂得如何赢得尊重 - even though Jewish was in concentration camp, they still wanted to maximize the profit!
TJKCB 回复 悄悄话 Well said, straight to the point! Thx.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Wish of reward or return maybe is one of the incentives for Harvard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Asian applicants. But it certainly cannot be a major one.

Simply because, how can they know the African or Latino graduates are able or willing to pay more donation in return than their Asian counterparts? In fact, many African or Latino students admitted to Ivy League colleges are suspended in the first year due to their too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s.

Therefore, I believe "political correctness" plays a much bigger role in Harvard's discriminatory admission policy.
不开窍 回复 悄悄话 很中肯。
北美玫瑰 回复 悄悄话 但它们希望这是一笔投资:它们希望小孩以后在社会上成功,有能力回报母校;它们希望小孩有感恩体恤之心,愿意回报母校。。
这是华人被名校排斥的真正原因,种族歧视?!为啥歧视?!。。有舍才有得,否则会永失市场!
犹太人经过血的教训,终于懂得如何赢得尊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