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清流

生活,那上帝刻意构筑的魔宫。欢乐的时刻,最需要警醒而不是懈怠;阴郁的日子,最可贵的还是乐观和耐心。
正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

(2017-09-16 08:31:31) 下一个

 经常看到键盘上很多人念念挂齿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觉得煞是怪异。这英年早夭的纳兰容若本无什么名句传世,谁知如今恰逢国人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镀金时代”,温饱不知愁滋味竟一时缱绻懵懂起来,突然从故纸堆里发现了这句青少年发情期的罗密欧绯句,权且可聊以自慰,如获至宝,津津乐道。如果说这句话有什么实际生活意义,那倒也并非完全是浮语虚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其实告诉了人们,人与人之间的短期接触会带来新鲜感,理应趁热打铁、一气呵成;人与人之间过于了解和熟悉,反倒会产生排斥效应。这在生活中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同学之间同窗四年,知根知底,反倒较难擦出火花一个道理。

 小资们反复念叨这句话,本意则不然。让人觉得,他们非常渴望世间存在着人对新鲜事物永无消退的热情,非常期待自己竭力掩饰缺点、张扬优点塑造出的非本色的自我能被他人长期认可,非常希望人可以不经过不懈的自我调节、自我改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保持情感的热度,非常期盼自己能被他人天长地久无条件地宠爱。显而易见,这种潜意识不符合客观规律,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期待。正因为不符合现实,所以生活中极其罕见。从辩证法上讲,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存在的都是不合理的。这个理,不是“伦理”,而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存在,即不存在造成这个结果的现实前提,也不存在导致这个结果的内在机制。

 人与人的初见,有其美好的一面。一是因为新鲜,所以具有新奇的吸引力,符合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双方不完全了解,才有一种朦胧的美,有一种掺杂着想象的幻觉,这种幻觉带给人的感觉要好于平凡乏味、缺乏激情的现实所给予人的真实感觉。客观地看,人那些内在的东西,如豁达的胸襟,坚韧的品性,沉稳的心态,机敏的直觉力,以及良好的修养,深厚的内涵,艳逸的才情,绵绵的爱意,甚至是良好的卫生习惯、浪漫的生活情趣、知冷知热的体恤心、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这些在“初见”阶段是无法被立刻察觉到的。具备这些深层品质的人并不会惋惜“初见”后好奇心的退去,因为时间更能昭示自己潜藏的资质。反之,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任性恣情,或性格刚烈、不识进退、无事生非,或小肚鸡肠、神经过敏、自怨自艾,或不知反省、冥顽不化、依然故我,短期内也未见暴露,但必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两情是否真正相悦,性格是否完全默契,时间反倒是最好的答案。此等担忧“初见”后热情消退的人,大抵没有膏梁锦绣、披褐怀金的内存,也懒得为永葆激情而持久耕耘和付出,这才是念念不忘“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潜意识深处真正的心结。以避实就虚、浅尝辄止之为而思天长地久、一劳永逸之实,此乃误区一。 

 上帝在造人类的初始,便保留了本该赐予人类的那些本领:观往知来的能力;明辨龙蛇的能力;不言而信的能力;洁身自好的能力;抱诚守真的能力。但却赐予了人类虚荣、自私、贪婪、矫饰的“恶趣”,好逸恶劳、趋利避害、喜新厌旧、爱走捷径的天性。古往今来,人们总是难免有对过往的追悔,对未来的茫然,对痴迷的无法自拔,对缺失的怨怼。对于每个有憧憬的人而言,上帝一直在考验着他们,让人们经历曲折,经历痛楚,经历挫败,体验感伤。当然,也偶有惊喜和欢笑。但它从来不是单一的,不会非白即黑,常常是灰色的。天真渴望“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小资们,当是对人性缺乏现实客观的认识,凭空期待这具有动物性征的人类能陡生出非生物性的圣情神性:单方付出、不计回报,无怨无悔、情深似海,海枯石烂、至死不渝。这便是另一种“造神情结”,如同普遍的人心会很自然地希冀“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但现实的君王之心也本能地会“只照绮罗筵,不照避难屋“。拔高人性、迷恋神性,不能坦然接受现实的人,真实的人,此乃“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误区二。

 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得到什么,是内在资质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一个结晶体。内部资质所能企及的存量基本是个定数。外部环境虽表面上是一个变数,但其时间、时代背景下的环境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定数。这便决定了人生的可为和不可为。正如伊隆·马斯克无法创业于开普敦,朱重八在“和谐社会”不过是个犯罪团伙的主要嫌疑人。推及情感,凤凰男无法hold得住邓文迪,小萝莉也感动不了陈冠希。人终究会明白,世界上并非所有的愿望都可实现,并非所有的目标都可达成。如果在现实条件下竭尽努力后仍不能达成目的,那便说明这个目标并不属于自己。痛苦纠结于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贪天边的彩虹为自家屋顶的布景,罔顾现实的客观而缠绵悱恻于虚拟的情感,乃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误区三。 

 对待人生,无外乎三种态度:理想化的态度,现实的态度,或兼而有之的态度。理想化在现实面前常常是碰壁的,但也带来了精神上的浪漫、憧憬,派生出了积极的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体现了人类作为有思想的动物的鲜明特征。现实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意识和情感的物化,更接近于动物世界的生存直觉和功利本能,却也带来了更多现世的实利。现实的世界,“人生若只如初见”,作为一种情怀,自可吟诵、抒放并借以排解和消遣。但以此为执念而无意中误导了自己对人生的期待,则未免天真和稚嫩。理性的人生态度,便是心中永怀憧憬,努力追求自身资质充分挖掘后可以企及的目标,但也不纠结于超越主客观条件的愿景,不痛苦追悔于失去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问一下两位红楼中的丽人:这世间,情为何物?林妹妹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薛宝钗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