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电影《tick tick boom》

(2021-12-13 20:57:48) 下一个

感恩节期间,一位了解我电影兴趣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今年11月在Netflix发行的电影《tick tick boom》,告诉我这是一部基于真实人物的音乐剧电影,说我一定会喜欢。

 

我偏爱真实人物事件的电影,但是对音乐剧电影并不是十分有兴趣,总是觉得故事片的情节跌宕更能让我沉浸其中。看过的第一部音乐剧电影是《刘三姐》,也许是我缺乏对音乐的细腻感受力,好评如潮的《刘三姐》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后来看了斩获5项奥斯卡奖,堪称音乐片经典的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1965),也仍然觉得这样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用故事片来描述会更引人入胜。

 

因为对音乐剧电影的固有印象,也因为各种拖延,就一直没看《tick tick boom》。很多时候,当我们说“没有时间”时,其实那是心里没有重视某件事的一个借口。生活中除了工作,还有各种不能避免的日常琐碎,各样难以抗拒的娱乐休闲,对一件事情没有时间,只是那件事的重要性,优先级不够高而已。

 

朋友又一次问我是否看了电影,并提到对这部电影的感触。这位朋友先后给我推荐过几部电影,几乎都能让我生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的畅聊欲望。

 

安静的周末,屋外云低风冷,细雨斜飞,屋内茶香氤氲,温暖满轩。我蜷偎在沙发里,看完了《tick tick boom》。这是美国音乐剧作家Jonathan Larson(1960 - 1996)的人生故事。电影通过Larson30岁生日之前一个星期的生活,用回忆,插叙的手法描写了Jonathan Larson写改,排练音乐剧《Superbia 》时,艰难的音乐剧之路。他为了执着音乐剧的理想,当了五年的餐馆服务员,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窘迫,与女朋友Susan人生选择的分歧,和同性恋的儿时朋友Michael的友情,以及看不见出路的未来。马上就是30岁的Larson,在时针滴滴答答地移动里,在现实和理想,放弃和坚持之间摇摆,困厄,挣扎。

 

Jonathan Larson后来其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音乐剧作家。他的音乐剧《Rent》是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之一,从1996年4月到2008年9月。非常不幸的是,《Rent》在百老汇彩排的那天清晨,Jonathan Larson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没有看到自己的音乐剧《Rent》上演,也没有看到后来的成绩。

 

电影的导演Lin-Manuel Miranda也是一位有声望,有才华,多次获奖的音乐艺术家,他的音乐剧《Hamilton》(汉密尔顿)自从2016年开始,至今仍在百老汇上演,Miranda自己也曾经在剧中出演Hamilton。这部电影是Miranda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改编自Larson的半自传式音乐剧《tick tick boom》。Miranda不愧为是杰出的音乐剧作家,把电影和音乐剧的表演方式,完美地结合了在一起,可是我还是想,如果只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电影里,Larson患有艾滋病的儿时玩伴Michael问他,你要你的生活是被爱引导,还是被恐惧引导,这是一个困难的人生课题。对梦想的热爱,也许就是穷困。对穷困的恐惧,就是放弃梦想。也许很多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也许很多不再年轻的人,对此有着深深的共情。Larson让爱战胜恐惧的选择,使我由衷地感动,感慨,钦佩,泪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